1樓:夢羽
結繩記事
古人為了要記往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往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
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可靠。據說波斯王大流士給他的指揮官們一根打了60個結的繩子,並對他們說:
「愛奧尼亞的男子漢們,從你們看見我出征塞西亞人那天起,每天解開繩子上的一個結,到解完最後一個結那天,要是我不回來,就收拾你們的東西,自己開船回去。」
在石頭上刻痕也是幫助記憶的方法之一,結果當然也是與結繩記事一樣。用這種辦法不能對事情本身做記錄,它只能起一個提醒記憶的作用,而且也不可能記得太多。
古代人還用石頭來標明太陽投影的最北點和最南點,並且在岩石上劃痕來計算太陽和月亮週期的天數,於是就制訂出日曆。
△文明載體——紙草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最主要的載體。有了文字,人類的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古埃及人用草紙記載其科技成就,使之流傳千古。
古埃及人最早使用象形文字,約公元前27世紀,他們的字型檔已經比較可觀了。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字母,形成了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並用的狀況。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片語組成的複合象形文字型系。
現在在金字塔、方尖碑、廟宇牆壁等一些被視為神聖或者永恆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的方便,又發展出了稱為僧侶體的更為簡化的象形文字。古埃及拼音字母的流傳對西方拼音文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尼羅河三角洲盛產一種與蘆葦相似的植物——紙草(papyrus英文*****一詞即源於此)。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結成片,風乾後即成為紙草。他們用蘆葦杆等作筆,以菜汁和黑煙末制墨,在紙草上寫字。
但是長時間後紙草會乾裂成碎片,所以極難儲存下來。所幸的是,還是有極少數用僧侶體寫成的紙草文書流傳於世,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一份紙草文書記載了古埃及人的算術和幾何成就,相傳是一位名叫阿摩斯的僧人從第十二王朝的一位國王的舊卷子上轉錄下來的。這些紙草為我們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古代資訊。
2樓:大唐風流才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原始人,,結繩記事
後來,,雕刻在龜背,動物的角等硬的東西上
再後來,,青銅器拉
再再後來,,毛皮,竹簡拉
再再再後來,,,不就有紙了嗎
古代人怎樣報平安,古代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飛鴿傳書 口信 耳語 驛站,以及烽火臺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八百里加急。望採納。飛鴿傳書 常用的 口信 通過人之間的傳遞,驛站只是其中的一個點 樓上說的烽火臺使用在軍事上的報軍情的,誰會為了報平安跑到烽火臺去啊,難道你也要 烽火戲諸侯 八百里加急也是關於軍事和國家大事的,為了報平安用得著八百里加急 o ...
古代人們採用了三種等形式傳遞資訊
古代人們採用三種等形式傳遞資訊 烽火,快馬,書信。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 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 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快馬 善於賓士的健...
古代人是怎樣避暑的,古代的人們如何避暑?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避暑呢?筆者歸納出古人夏日消暑有三種境界。物理消暑法 第一種境界是物理消暑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 搖風 又叫 涼友 飲食消暑法 第二種境界是飲食消暑法。據宋代的 東京夢華錄 記載,宋代人已較注意用清涼的飲食消夏防暑了。清熱防暑的食物已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