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林志穎之黑米
關中民居:比較有代表性的要屬黨家村。黨家村約有660多年曆史了,是明清時代的民居。
走進黨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讓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巷道和高大、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門樓。 另一處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陽民居,合陽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門房、上房和兩溜下房,富有的人家過去除了正院外,還有書房院和馬房院,或一併排三院相連,有小門可通。 「房子半邊蓋」,主要指關中西部地區農村傳統的房屋建築形式。
這種房從側面看成「劃」形,正好是兩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後牆高5-6米,簷牆高3米,下雨時,雨水朝一邊流。這種—邊蓋的房子,農村人叫「廈房」
陝北民居: 窯洞。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 。
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 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臺,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臺,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 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 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
這就是在陝北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觀而又得體。
窗花貼在窗外,從外看顏色鮮豔,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陝南民居:陝南地區地勢比較複雜,因而民居的形勢多樣,傳統的民居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和四合院。石頭房多建於鎮巴、安康、西鄉山區;竹木房多建於南鄭、寧強、城固山區;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於平壩城鎮
2樓:海河滔滔
去關中民俗博物院看看,就知道了
各個地方特色民居有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1.北京四合院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佈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坊巷和衚衕同時出現了。經過明清的不斷完善,終成典型格局。四合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圍合成「口」字形。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而坐北朝南。
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2.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以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永定的土樓極具特色,方、圓、八角和橢圓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廳堂和周圍的
四、五層樓房組成。數量多,規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圓形者有如天外飛碟。
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堅固、安全、封閉,又有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且冬暖夏涼、防震抗風。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範圍內、以西遞和巨集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民居特色鮮明。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還與明清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和高雅超脫文化相輝映,使皖南古民居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4.窯洞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6.幹欄式民居
我國雲南、廣西、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基本處在熱帶雨林區,其傳統民居大多為適應環境的幹欄式。幹欄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謂幹欄,就是把住房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無牆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類用。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河姆渡人就已經能夠建造幹欄式房屋了。《新唐書•南蠻傳》:
南平僚東踞智州,戶四千餘,多瘴癘,山有毒草、沙蝨、蝮蛇,人樓居,梯而上,名曰幹欄。南平即今南川、綦江一帶。
7.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型別,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巨集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佈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韻。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
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臥室,三層為佛堂和晒臺。四周牆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視窗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簷。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
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牆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晒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來到,熱情的主人就會請你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樣有枝有節有根的歌聲,並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有史以來,哈尼人遷徙到**,蘑菇房就蓋到**,遍佈哈尼山鄉,經長期的發展與改進,現在的蘑菇房既有傳統特色又日臻完善,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壯景。
4樓:匿名使用者
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
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5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四合院
土家族:吊腳樓
蒙古:蒙古包
陝北:窯洞
6樓:花祭和花寂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
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民居──藏南碉房。**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樑、柱和椽子。
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豔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
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
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溼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
其佈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
戶內建築佈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晒臺,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晒臺,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陝西民居屋頂的建築特色
7樓:匿名使用者
關中民居:比較有代表性的要屬黨家村。黨家村約有660多年曆史了,是明清時代的民居。
走進黨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讓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巷道和高大、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門樓。 另一處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陽民居,合陽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門房、上房和兩溜下房,富有的人家過去除了正院外,還有書房院和馬房院,或一併排三院相連,有小門可通。 「房子半邊蓋」,主要指關中西部地區農村傳統的房屋建築形式。
這種房從側面看成「劃」形,正好是兩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後牆高5-6米,簷牆高3米,下雨時,雨水朝一邊流。這種—邊蓋的房子,農村人叫「廈房」
陝北民居: 窯洞。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 。
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 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臺,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臺,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 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 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
這就是在陝北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觀而又得體。
窗花貼在窗外,從外看顏色鮮豔,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陝南民居:陝南地區地勢比較複雜,因而民居的形勢多樣,傳統的民居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和四合院。石頭房多建於鎮巴、安康、西鄉山區;竹木房多建於南鄭、寧強、城固山區;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於平壩城鎮。
各個地方特色面有哪些,各個地方特色民居有什麼
北京炸醬麵 說到北京的美食,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烤鴨,但其實北京的炸醬麵也是不可以錯過的,這兩種美食都是北京的特色,不過隨著這種美食的普及,現在很多人都吃不到正宗的,所以我國一定要找到真正的 老 北京炸醬麵,那種 小碗幹炸 七碟八碗兒 鍋挑兒 過水兒 這樣吃炸醬麵的專業的詞語就能看出這道美食是非常...
350 詳細介紹1種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 氈包 或 氈帳 據 黑韃事略 記載 穹隆有二樣 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
節日習俗,或者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 飲食 民居,還可以寫新穎
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請參賽選手入座 裁判員用擴音器叫道。劃手們按照序號坐好位置。1 2 3!出發!頓時,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遍,響徹雲霄。參賽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劃。緊接著,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地,漸漸地,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漸漸地,漸漸地紅色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