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的文章註釋

2021-07-13 09:22:47 字數 5535 閱讀 2303

1樓:

一、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詳解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願,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在安樂中衰亡。

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並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所著的《孟子·公孫丑下》,別稱《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賞析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

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衝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鬥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裡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然二者仍須合一。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

」這種主張,實在起於孟子的影響。孟子在提出「生於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 「死於安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

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蹟,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

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巨集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

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儘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

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憤抒情」的結果。

2樓:尒影看兲芐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1、選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23年版)。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田間。畎,田間小溝。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原在傅巖為人築牆,因以傅為姓,殷王武丁用他為相。舉,被任用,舉用。

版築,古人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chǔ)搗土,使它夯(hāng)實。版,打土牆用的夾板。築,搗土用的杵。

4、傅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5、管夷吾舉於士:管仲(名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士,獄官。

舉於士,從獄管(手中獲釋)並得到任用。

6、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集市)。

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後)任用。

8、任:責任,使命。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後半句加以申說。

9、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10、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至肌膚消瘦)。

11、空乏:貧困,資財缺乏。空,使……窮。乏,使……絕。這裡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2、行拂亂其所為: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願。行,指每一行為,每做一件事。拂(fú),拂逆,違背。亂,擾亂。其所為,指其隨心所欲,意即願望。

13、所以:用來。

14、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忍,通「韌」,使……堅韌。

15、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

16、恆過:意思為常常犯錯誤。恆,常常。過,過失,這裡用作動詞,指犯錯誤。

17、困於心:心意受到困惑。衡於慮:思慮受到堵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18、作:奮發,這裡指有所作為。

19、徵於色:把心情表現在臉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徵,徵驗,顯露,表現。色,臉色。

23、發於聲:意思是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發,顯露,流露。

24、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喻,明白,知曉,瞭解。

25、入:裡面,此指在國內。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bì),通「弼」,輔佐,輔弼。

27、出:外面,此指在國外。敵國外患:指來自於敵對國家的憂患。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9、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死於安樂: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31、於: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發:被任用。舉:被舉薦。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2023年),建立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別稱《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裡面就有明確的敘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現《孟子二章》已修改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

孟子二章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孟子兩章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發 起,指被任用。今義 發跡。築 築牆。今義 建築。士 獄官,此處指監獄。今義 士兵。益 增加。今義 益處。徵 徵驗,表現。今義 出征,征服。孟子兩章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一 重點詞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 時令。地利 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 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

孟子二章全文發一下。急!!謝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

洗碗的作文 章,洗碗的作文280字 章

人生中的第一次使我嚐到了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也使我流連忘返,那就是第一次洗碗回想起來使我忍俊不禁,下面讓我給大家講講我第一次洗碗吧。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大好日子我的心情也特好,剛吃完早飯,我心血潮來應聲說道 今天我來洗碗。爸媽被我這 孝順 的舉動愣住了,過一會兒老爸才笑眯眯地說 好呀,這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