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暖風吹雨灑江天
為後世歷代學子樹立了修身立志的榜樣
誡子書三國時期 ·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
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2樓:檢曼辭
《誡子書》一文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信。全文共八十六個字,短小精闢,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從文中的話裡行間,我們不僅讀出了諸葛亮關心兒子的讀書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對兒子智慧人生的教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在社會實踐中磨礪自己的意志等等。
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表達出了慈父的殷殷情懷和智者的諄諄教誨。
這封信濃縮了諸葛亮畢生的經歷、一生的忠告,不僅他的兒子從中受益匪淺,就是今天的我們也從中深受啟發,特別對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大有可鑑之處。
一是啟迪我們在工作中要有一顆靜思反省的心態。遇事能靜思反省,是一個人內在品質修養的良好表現。對於教師而言,擁有這種良好的品質修養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關係到自身工作質量情況如何,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對於客觀性的困難或挫折,就需要我們調整心態進行靜思反省,尋找最佳教育策略和方法。然後,因地制宜地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
例如同學之間吵架,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皁白劈頭蓋臉就去訓斥他們,呵責他們,不但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極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還不利於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這時,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冷靜地去說教,我想,不用多長時間,犯錯的學生就會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不能一味地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而應該查詢自己的原因,不斷反省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為,明辨是非,明事知理,提高自身修養,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達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諸葛亮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3樓:藍藍藍
諸葛亮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
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這封書信要告誡兒子修生養性、生活節儉,培養自己的品德,惜時勤學,志存高遠。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諸葛亮寫誡子書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從下面的文字中總結出答案: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5樓:臨表涕零耳
教他不能陪伴在身邊的兒子諸葛瞻做人的道理,學習的方法,希望他不要虛度光陰,要勤學勵志,修身養性,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
6樓:尹沙
主要是希望他的兒子能夠活得更加豁達
7樓:柳春泉恩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8樓:佘恩宰父沛珊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
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9樓:習運禰嘉榮
1是教育孩子
2是明志
10樓:伍可欣尋煙
以一個過來人對晚輩的教導,教育子女淡泊名利,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諸葛亮寫《誡子書》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誡子書》來是三國時期著源
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
bai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du
封家書zhi,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
dao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有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本文選自《諸葛亮集》。(題目是後人加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13樓:匿名使用者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內修身養性要從淡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14樓:匿名使用者
以一個過來人對晚輩的教導,教育子女淡泊名利,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諸葛亮的誡子書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15樓:乒乒乓乓
非淡(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寡慾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
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
關係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專心致志的刻苦學習才能增長才幹,要使身心寧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諸葛亮的《誡子書》原文及翻譯,諸葛亮的《誡子書》翻譯
夫君子之行,來靜以修自身,儉以養德。bai非淡泊無以明du志,非寧靜無以致遠zhi。夫學須靜也,才須dao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君子的品行操守,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節儉來培養品德。不能內心恬淡,不...
急求諸葛亮《誡子書》翻譯
君子的品行,一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安穩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於是...
三顧茅廬中的諸葛亮給我留下了什麼印象
純粹個人觀點哈。亂世讓他想避世 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 不希望被埋沒 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們好像都有濟世英雄情節,希望自己聞達於諸侯 留名在青史。為了確保出仕後得到足夠的尊重和重用,設計讓劉備三顧,而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和求賢若渴的名聲,迎合了他的安排,兩人算是不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