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古代怎麼說,古代管“生日”叫什麼?

2021-06-16 16:17:38 字數 5638 閱讀 1100

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生日古代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2、新生嬰兒滿週歲時,會舉行“抓週”。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慶賀。

3、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歲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更多的時候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

4、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

十、四十無人得知,五

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

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

5、此外,只要是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都是“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所以不賀百歲壽。古代大辦壽慶的,多是些大戶人家或者地位尊貴的,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在古代,“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為“壽”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齡大。古人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

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

那麼,在什麼年齡“過生日”才能叫“祝壽”從來沒有統一的規定。從當地民間習慣來說,一是要在50歲以上或是有了孫兒;二是父母已經去世。一個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經過了50歲,也不能在家中“祝壽”,只能“過生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尊親在不敢言老”。

2樓:林芯雪

男子生日。古代誕生禮俗,生了男孩便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因稱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即稱為懸弧之辰。

女人地位低 不過生日 除非等要到了“壽辰”的時候才過

古代管“生日”叫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管“生日”叫誕辰。

比如說,一個五歲的孩子高興的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啦!”在古代的說法是“明日便是我的誕辰。”

誕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àn chén,意思是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

出自范仲淹《紀送太傅相公歸闕》、謝讜《四喜記·椿庭慶壽》、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事叔至孝》、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一:“這一天是 孫中山 的誕辰,我們在操場上還舉行了一個紀念會。”。

生日,顧名思義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滿週歲的那一天。但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這同時也是母親的“受難日”。因為以前的科技不像現在日新月異,那時的母親生孩子,有“一隻腳在棺材裡,一隻腳在棺材外”一說。

所以,他們覺得在那天,應該以孝敬母親為主。

4樓:蘇堤舊事

古代生日叫:生辰,誕辰,芳誕,生辰日。

生日是指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年長者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所以在中國生日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節日。在中國,舊時一般只有兒童和長者才過生日,但受文化交流影響,許多華人對生日的看法已經西化。

5樓:yc西環

中國古代人一般不過生日,只過大壽,也就是60起才操辦,10年辦一次。

6樓:無名一小將

男子生日。古代誕生禮俗,生了男孩便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因稱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即稱為懸弧之辰。

女人地位低 不過生日 除非等要到了“壽辰”的時候才過

7樓:悄悄胡

男子過生日稱為懸弧之辰。女人不過生日。

古代中,生日怎麼說?

8樓:匿名使用者

1、老人的生日叫“壽辰”,但是要稱為“壽辰”,至少要到60歲,擺壽宴,吃長壽麵,接受家人的祝福。

2、生辰: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舊時中國民俗中應用廣泛,特別在舊時訂婚時,男女雙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互相交換,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3、誕辰: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現在一般是對所尊敬的人,說“誕辰”。

9樓:喵喵喵

古代生日:一般用生辰、誕辰、華誕等。

1、誕辰:讀音為dàn chén,意思是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現在一般是對所尊敬的人,說“誕辰”。

例如:當代 郭沫若在《洪波曲》第十五章一中所寫的:“這一天是孫中山的誕辰,我們在操場上還舉行了一個紀念會。”

2、生辰:讀作shēngchén,意思是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舊時中國民俗中應用廣泛,特別在舊時訂婚時,男女雙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互相交換,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例如:元朝李致遠 《還牢末》楔子:“今日是你嫂嫂生辰之日,我回家去與他遞一杯壽酒去來。”

3、華誕:讀作huá dàn,意思是對生日的美稱,虛浮,不實在。

例如:明史謹 《壽達夫次韻》:“螺杯獻酒逢華誕,鶴髮同筵敘舊情。”意思拿起酒杯一起慶賀生日,看到白髮蒼蒼同桌人一起重溫舊日情分。

擴充套件資料

生日的發展歷史:

729年,唐玄宗在位的第17年,首次規定以皇帝的生日為官方節日,**放假一到三天,對罪犯施行大赦。這個節日的稱法很多,包括“降聖節”“千秋節”(字面意思是1000個秋天的節日;“千秋”約定俗成的意思是長壽,因此,千秋節就是長壽節)。

之所以叫“千秋節”,玄宗的生日在八月肯定是原因之一。玄宗晚期,他的生日又被更名為“天長節”。無論如何,“千秋”作為皇帝生日進入了語言。

當然,後來的皇帝時不時也會為因自己生日而設的假期取特殊的名字。

9世紀,日本僧人圓仁在日記中三次提到皇帝的生日(840、841、843年的六月十一)。宮廷準備“齋飯”(信眾為僧人提供的素食,主要在正午斷食以前食用)以示慶祝。

在宋代,寺廟需要在皇帝生日之前唱誦特定的**三十日,在某些特定時期,皇帝死後一週年的紀念日(周忌)也要設飯齋僧。

從唐代起,四月八日慶祝佛生日成為規矩,稱為“浴佛節”“佛誕”。如同圓仁所看見的,那一天,寺廟要設齋飯。

其他神靈的生日也要慶祝(比如二月二十五日老子生日),這些節日都是官方節日,但並未延續到宋朝。然而,在民間,人們仍然會在這些日子裡慶祝佛誕和老子生日。公元170年,每年兩次祭祀孔子成為制度。

唐代是首次提到按照生辰八字推算人生命運的朝代。因此,慶祝生日的習俗可能是隨著佛教的普及、在南朝時才進入中國,這是極有可能的(如今所見,首次提到為佛慶生的資料比首次提到為人慶生的資料早了400年)。

只有到了唐代,在皇室所樹立的榜樣影響下,慶生習俗才慢慢普及開來。正因如此,唐代以前的詩歌和信件中沒有慶祝生日的,絕非偶然。

在宋代,皇帝生日的名稱有“長春節”(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生日)、“壽寧節”“壽聖節”。“天壽節”是忽必烈汗的誕節名稱。

到清代,帝后生日最常用的詞語包括:萬壽聖誕、萬壽、萬壽聖節、萬壽節(皇帝生日);千秋節(皇后生日,有時也可以用於皇太后);聖壽節、聖節(聖誕節、誕聖節的省稱,皇太后生日)。

其他生日可以稱為“聖誕節”的歷史人物是佛祖、老子和孔子。17 世紀,“聖誕節”被用來翻譯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聖誕節”還可以用於觀音等神祇的生日。

到帝國晚期,通常的做法是在位皇帝宣佈帝后的生日、慶典的時間和性質(這些生日一般會包括他父母的、他本人和皇后的,以及孔子的),這些日期會被納入法令。

在清代,遇有皇家生日,**們必須穿朝服,停止公務和刑罰,並齋戒。此外,屠宰牲畜(和唐代一樣)也是禁止的。皇帝的逢十生日,特別是六十生日,會舉行盛大奢華的慶典。

與皇帝關係密切的**會從各地趕往京城參加慶典,甚至退休**也不例外。其他**要進賀表。人們紛紛送上鉅額的錢財和奢華的壽禮。

清代的宮廷畫和木板畫冊中生動地刻畫了康熙皇帝六十大壽時(1713)的公共遊行隊伍,以及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1790)仿照前者的場面,見naquin(2000,349—351)。

1761 年,為了慶祝母親的六十大壽,皇帝舉行了精心準備的儀式,包括在藏傳佛教寺廟真覺寺(五塔寺)的貢獻。這些也都以卷軸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到這個時候,皇帝不僅要赦免罪犯,還要蠲免拖欠的賦稅,這已經成為通常做法。皇后、皇太后的逢十生日也會舉行大型慶典。康熙皇帝開始在祖母生日時抄寫經卷獻給她,後來的皇帝繼承了這種做法。

10樓:

古代生日:一般用生辰,誕辰,華誕等。具體解釋:

誕辰:讀音為dàn chén,意思是誕生的

時辰,即出生的時間。現在一般是對所尊敬的人,說“誕辰”。例如:

(1)、當代 郭沫若在《洪波曲》第十五章一中所寫的:“這一天是孫中山的誕辰,我們在操場上還舉行了一個紀念會。”

(2)、清朝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事叔至孝》:“一日,值叔誕辰,大集親戚上壽。”意思是一天,遇到叔叔生日,親戚聚集為他賀壽。

生辰:讀作shēngchén,意思是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舊時中國民俗中應用廣泛,特別在舊時訂婚時,男女雙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互相交換,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例如:

(1)、元朝李致遠 《還牢末》楔子:“今日是你嫂嫂生辰之日,我回家去與他遞一杯壽酒去來。”

(2)、《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伏夫人昝雙仁墓誌》:“生辰既促,幽路未央。”意思是: 生日(忌日)已經臨近了,幽暗的路沒有盡頭。

華誕:讀作huá dàn,意思是對生日的美稱,虛浮,不實在。例如:

(1)、明 史謹 《壽達夫次韻》:“螺杯獻酒逢華誕,鶴髮同筵敘舊情。”意思拿起酒杯一起慶賀生日,看到白髮蒼蒼同桌人一起重溫舊日情分。

(2)、晚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前月老伯母華誕,本當就來叩祝。”

11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生日古代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2、新生嬰兒滿週歲時,會舉行“抓週”。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慶賀。

3、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歲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更多的時候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

4、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

十、四十無人得知,五

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

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

5、此外,只要是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都是“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所以不賀百歲壽。古代大辦壽慶的,多是些大戶人家或者地位尊貴的,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在古代,“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為“壽”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齡大。古人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

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

那麼,在什麼年齡“過生日”才能叫“祝壽”從來沒有統一的規定。從當地民間習慣來說,一是要在50歲以上或是有了孫兒;二是父母已經去世。一個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經過了50歲,也不能在家中“祝壽”,只能“過生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尊親在不敢言老”。

古代管「生日」叫什麼,古代人的生日怎麼稱呼

古代管 生日 叫誕辰。比如說,一個五歲的孩子高興的說 明天是我的生日啦!在古代的說法是 明日便是我的誕辰。誕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 n ch n,意思是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出自范仲淹 紀送太傅相公歸闕 謝讜 四喜記 椿庭慶壽 王士禛 池北偶談 談獻二 事叔至孝 郭沫若 洪波曲 第十五章一 ...

古代人如何說生日快樂,古代說生日快樂怎麼說

佛心永恆福壽綿長 人壽年豐 萊彩承歡 康樂宜年 賜遐齡 壽比松齡 壽富康寧 星輝南輝 耆英望重 北堂萱茂 慈竹風和 星輝寶婺 萱庭集慶 蟠桃獻頌 璇閣長春 眉壽顏堂 萱花挺秀 婺宿騰輝 九如之頌 松柏長青 南山獻頌 日月長明 祝無量壽 鶴壽添壽 奉觴上壽 海屋添壽 松林歲月 慶衍箕疇 篷島春風 壽城...

兩年多之久在古代怎麼說,古代多年怎麼說?

岳陽樓記 越明年 第二年 越明年,政通人和 箋註陶淵明集 越後年 第三年 至是屬回祿之變 即火災 越後年,徙居於南里之南村。暌違兩年 相隔兩年 歷兩年 經過兩年望採納 古代 多年 怎麼說?10 已數年矣。希望採納!謝謝!往昔 求近一兩年優秀熱門古代言情 看納蘭靜語的吧,那個 冷王的孽妃 做得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