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的寫作背景,沙丘城下寄杜甫這首詩是李白什麼情況下寫的

2021-06-14 08:09:01 字數 4584 閱讀 8941

1樓:手機使用者

李白與杜甫的交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現存的李白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一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這首詩。

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四載(745)秋,李白在魯郡送別杜甫、南遊江東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寫。從天寶三載春夏之交,到天寶四載秋,兩人雖然也有過短暫的分別,但相處的日子還是不少的。

現在,詩人送別了杜甫,從那種充滿著友情與歡樂的生活中,獨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詩就是抒發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一開始用很多的筆墨寫「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圍環境,以及「我」的心情。

詩的前六句沒有一個「思」字,也沒有一個「君」字。讀來大有山迴路轉、莫知所至的感覺,直到詩的結尾才豁然開朗,說出「思君」二字。當我們明白了這個主旨之後,再回過頭去細味前六句,便又覺得無一句不是寫「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聯強似一聯,以至最後不能不直抒其情。

可以說前六句之煙雲,都成了後二句之烘托。這樣的構思,既能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感受,為詩的主旨蓄勢,同時也賦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濃郁的詩味。

詩劈頭就說:「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惱恨和自責的意味。

這自然會引起讀者的關注,並造成懸念。「高臥沙丘城」,高臥,實際上就是指自己閒居乏味的生活。這句話一方面描寫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迴應了提出上述問題的原因。

詩人不來沙丘「高臥」又會怎樣呢?聯絡詩題(「寄杜甫」),聯絡來沙丘之前和杜甫相處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這凌空而來的開頭,正是把詩人那種友愛歡快的生活消失之後的複雜、苦悶的感情,以一種突發的方式迸發出來了。

一二句偏於主觀情緒的抒發,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眼前的沙丘城對於詩人來說,象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這蕭瑟的秋風,悽寂的氣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更叫人愁思難解。怎麼辦呢?

「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然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尋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無法忘憂。魯、齊,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山東。

「不可醉」,即沒有那個興趣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自己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這麼翻寫一筆,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時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發源于山東萊蕪,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於魯地的西南。所以詩人說:

我的思君之情猶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緊隨著你悠悠南行。詩人寄情於流水,照應詩題,點明瞭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這種綿綿不絕的思情,和那種「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

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的開闊灑脫的胸襟,顯示了詩人感情和格調的豐富多采。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中,古體先於律體。但是,我們也會看到當律體盛行的時候,對於古詩的寫作也不無影響。例如李白的這首五古,全詩八句,中間四句雖非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的對仗以及整個的格式,卻可以見到律詩的痕跡。

這種散中有對、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發了詩人純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詩具有一種自然而凝重的風

2樓:崔斯坦

這首詩作於746年(即天寶四年,一說作於天寶五年)秋。744年(天寶三年)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未進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梁園(河南商丘)相會,並同遊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後,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籙,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找道師未遇。

第二年秋,兩人又在東魯會面。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白同尋範十隱居》)的地步。不久兩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遊吳越。

此後便再未會面。

3樓:嘿喵兒

此詩作於天寶四載(746,一說五載)秋。天寶三載(744)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蹭蹬未仕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杜、高適三人會於梁園(開封),並同遊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後,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籙,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道師華蓋未遇。

次年秋,二人又會於東魯。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的地步。不久二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遊吳越。

此後便再未會面。

這首詩是李白送走杜甫後,客居沙丘寓所時所作。《批點唐詩正聲》:"散淡有深情"。《唐宋詩醇》引沈德潛語:"有餘地,有餘情,此詩家正聲也"。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是此詩名句。如此以流水喻情思,李詩尚有"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寄遠》);"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等可參。

附:今存李白為杜甫寫的詩可信者及存疑者共四首,另外三首是:

戲贈杜甫(存疑)

飲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存疑)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飈吹。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這首詩是李白什麼情況下寫的

4樓:

李白寫這首詩時,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於魯地的西南,因懷念杜甫,寫下此詩寄贈。

5樓:藝霖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寓居沙丘懷念詩友杜甫時所作。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時李白四十五歲。天寶三載(744年)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三十三歲卻仍未進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梁園相會,並同遊孟諸、齊州等地。第二年夏,兩人又在東魯會面。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地步。

天寶四載秋,兩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後,南遊江東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懷念杜甫,寫下此詩寄贈。

沙丘城下寄杜甫 寫作背景

6樓:還要一起走很

天寶三載(744年,注:天寶三至十五載、至德年號期間稱「載」而不稱「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詩意:此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寓居沙丘懷念詩友杜甫時所作。此詩以景帶出思念之情,言辭樸素無華,率性寫出,或行,或臥,或所見,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詩來,寫得情深意長,悽愴感人,深刻地表現了兩位偉大詩人的真摯友誼。

全詩流暢自然,而又含蓄蘊藉;感情極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原文: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使我來到了這個地方?使我嚐盡了孤獨乏味的閒居生活。自從你離開之後,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樹,以及蕭瑟的秋風吹葉動之聲。

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魯酒太薄,不能醉人, 本想借歌解憂,怎奈齊歌雖豔,卻聽之無緒。我對你的思念之情正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追隨著你一同南去。

背景這首詩作於746年(即天寶四年,一說作於天寶五年)秋。744年(天寶三年)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未進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梁園(河南商丘)相會,並同遊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後,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籙,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找道師未遇。

第二年秋,兩人又在東魯會面。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白同尋範十隱居》)的地步。不久兩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遊吳越。

此後便再未會面。

8樓:匿名使用者

《沙丘城下寄杜甫》作於天寶四載(746,一說五載)秋。天寶三載(744)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蹭蹬未仕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杜、高適三人會於梁園(開封),並同遊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後,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籙,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道師華蓋未遇。

次年秋,二人又會於東魯。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的地步。不久二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遊吳越。

此後便再未會面.這首詩是李白送走杜甫後,寫下此詩

9樓:風雨曉曉共一生

此詩作於天寶四載(746,一說五載)秋。天寶三載(744)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蹭蹬未仕的杜甫,二人同遊。

同年秋,李、杜、高適三人會於梁園(開封),並同遊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後,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籙,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道師華蓋未遇。

次年秋,二人又會於東魯。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的地步。不久二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遊吳越。

此後便再未會面.這首詩是李白送走杜甫後,客居沙丘寓所時所作。

野望杜甫的寫作背景

唐代詩人杜甫所作 野望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肅宗上元二年 761 杜甫流寓成都時。其時詩人已經五十歲,孤身流落天涯,與家中親人難通音信,而中原的戰亂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擾邊地,故他郊遊野外,有感於國家的內憂外患,又自傷年邁多病 無能為力,於是創作了這首詩。全詩原文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春夜喜雨的寫作背景,春夜喜雨(杜甫)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 春夜喜雨 是杜甫在唐肅宗 李亨 上元二年 761 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 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春夜喜雨 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

李清照的寫作背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的寫作背景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 淒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