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槐花白雪香
你好:一,「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一句出自宋·歐陽修《偃虹堤記》。
譯文為:
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後人。
二,附文章譯文:
1,原文: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
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衝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
」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
「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覆,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衝,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
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蹟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嘗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嶽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
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2,譯文:
有一個從岳陽來的客人,拿著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圖來告訴我說:「希望您寫篇記述的文字。」我開啟信檢視地圖,(看到)從岳陽門往西到金雞的右邊,其外面有一個又高又長的建築,叫做偃虹堤。
問建造此堤和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說:「這都是我們滕太守做的。」又問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回答說:
「洞庭湖是天下最險要的湖泊,岳陽又是荊州、潭州、貴州和蜀州四個地方的要衝。過去往來於洞庭湖的船隻,到了也沒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辦事的又要繞遠路又很疲憊,而且常常害怕風波興起,擔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現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擔心。
」我問這個堤規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說:「堤全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邊能達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萬五千五百個工,而且不超過時間完成。」我問他開始是如何謀劃的,回答說:
「州里把這個事上報給轉運使,轉運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是否可行,反覆了多次,最後又上報朝廷,由三司來決定,三司決定說可行,他們都沒能改變我們太守的決定。」又說:「這是有德行的人的舉動,可以為此寫篇文字。
」大概為百姓考慮得深遠的人,在開始謀劃一些事情時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夠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憑藉百步遠的湖堤,抵擋天下最凶險和最不可**的擔心,使當地百姓得到好處並且遍及荊州、潭州、貴州、蜀州,凡是往來於洞庭湖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都得到這個堤的好處。而且岳陽又是四個地方的要衝,往來的船隻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
事情不怕幹不成,怕就怕容易壞。建造人開始並非不想讓它長久完好,可是繼承者倒常常把它廢棄。自古以來有才德的人,為了百姓興利除弊,它們的遺蹟到處都有。
假使其繼承者都像剛開始建造的人那樣用心,那麼百姓到現在仍然受惠,天下還會有把有利的事物丟掉的嗎?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後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時候,他曾經被朝廷重用過。但還沒有功成名就,就退下來當一州的太守,並沒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發揮,憑修這個堤來惠及百姓。
他深思熟慮,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而收到成倍的功效,這種做事的行為可以作為後世人仿效的法則,這是我第一個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讚譽,而是考慮到讓千秋萬代獲利,並且告訴後代不要把(它)廢棄,這是我第二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記下這個功勞,這是我第三個該寫此記的理由。
因為有這三個該寫的理由而不能不寫,於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翻譯器
2樓:zjc**座
《百度文言文翻譯》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在此功能下,你可以輸入白話文,瞬間就會轉換成文言文。輸入文言文也可以馬上轉換為白話文。很方便,實用。
由於是機器翻譯,有時候會有誤差,自己略加修改文字就可以達到使用者的要求。
3樓:毗公子
三載矣,墓尤寒。難見重顏,
君處何方?
尤憶當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童子韓重,年十九,有道術。奴心悅之,私交信問,許為之妻。
此間歲月,奴心悅感懷。然,好景不長,重學於齊魯之間,臨去,屬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然,王怒,不允此婚。
奴不能與所愛之人相守,生有何樂?奴終日以淚洗面,食不能咽,終鬱結而終,葬於閶門之外。
然,嗚泣之聲不絕於耳。
何人慟哭?
啊!乃韓重也!重君!重歸來兮!奴心喜難耐,終魂從墓出,流涕謂日:「昔爾行之後,令二親從王相求,度必克從大願。不圖別後,遭命奈何!」左顧宛頸而歌曰: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既高飛,羅將奈何?意欲從君,讒言孔多。
悲結生疾,沒命黃壚。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長,名為鳳凰。
一日失雄,三年感傷。雖有眾鳥,不為匹雙。故見鄙姿,逢君輝光。
身遠心近,何嘗暫忘!」
一曲歌畢,歔欷流涕。然,盼君許久得見君顏,怎舍輕離?奴邀其入墓一聚。然,重拒之。重曰:「死生異路,懼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陰陽相隔,然難捨相聚之機緣。遂勸重曰::「死生異路,吾亦知之。
然今一別,永無後期。子將畏我為鬼而禍子乎?欲誠所奉,寧不相信?
」重感奴言,隨奴入墓。奴與之飲宴,留三日三夜,盡夫婦之禮,展盡歡顏。荏苒時光,重將離,奴取徑寸明珠以送重,曰:
「既毀其名,又絕其願,復何言哉!時節自愛!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離去。
然,某日,忽聞重在墓外哭訴。源重既出,遂詣王,自說其事。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
「吾女既死,而重造訛言,以玷穢亡靈。此不過發冢取物,託以鬼神。」趣收重,重脫走至奴處。
奴聞其言,遂曰:「無憂,今歸白王。」
奴至王寢,王正妝梳,忽見奴,驚愕悲喜,問曰:「爾緣何生?」
奴跪而言曰:「昔諸生韓重來求玉,大王不許。玉名毀義絕,自致身亡。重從遠還,聞玉已死,故齎牲幣,詣家弔唁。感其篤終,輒與相見,因以珠遺之。不為發家,願勿推治。」
母聞之,出而抱之,奴如煙然,散去。
4樓:陌陌蕭蕭雨
在下也只是略知一二,只知貝多芬乃是一位偉大的**家還望女子多多指教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的還以為在公園裡
6樓:匿名使用者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7樓:安
會於沙隨之歲,寡君以生。
8樓:匿名使用者
故周室溯初生載(稱\稱)瓜(瓞)漢家崇封建首重本支系譜牒之傳非細故矣(不會翻譯)
9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朵奇異的花,使我的世界燦爛。這是你,母親。有一種愛,使我感到溫暖,這就是母愛。
你用愛揮灑下了一場雨。它滋潤了我內心深處的一灣乾溝。母親,我是你臂彎下的小嫩芽,你是我頭頂的那朵嬌豔的花,在你美豔的花瓣下,我倍受呵護地成長,閃著青春的亮光。
小時候,我常在你的懷中,安詳地入眠。你哼著那首輕輕柔柔的催眠曲,催我進入夢鄉,這使我感到無比的溫暖。我在你的催眠下,漸漸入夢,發出夢香的呢喃。
模糊中,隱約看見你嘴角的那一彎微笑,我能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你幸福的微笑。那感覺似乎如蜜般甜蜜,那麼滿足,那麼美麗。在你那一彎微笑中,我看到了愛,那是滿載著對孩子的無比深沉的愛。
後來,我長大了。到了適學的年齡,你每天早上踏著一輛老式的自行車載著我去學校。還記得那個雨天,剛出發的時候還是天晴無雨,藍天透露著放晴的訊息,雲悠悠地漂浮在天空。
只是剎那間,天空驟變,雲從純白變得如墨般黑沉,大片黑雲壓過天空。不久,大雨便邁著敏捷的步伐到了。我坐在你的身後,摟著你的腰,依偎在你那舒適的背上。
只聽見嘩啦一片聲響,雨便馬不停蹄地到了。我的衣服被一點一點沾溼,先從黃豆般大小開始,然後變成了一片片,母親也被淋溼了,母親停下車,脫了外套遞給我,我有點吃驚地望著她,她既而馬上塞給我,叫我穿上。我呆了幾秒,然後,靠在母親身後,披起那殘留著餘溫的外衣,心中有一種奇怪的感受,就像心被壓著似地,這也許就是感動吧。
面對孩子,母親永遠都是一顆大樹,任憑風吹雨打、酷暑嚴寒,都會毫不猶豫地庇護自己的孩子,這種愛比天空更廣闊,比海水更純潔,比楓葉更火紅,比時間更不朽。
葉在風中盤旋,跳了一支舞。母親啊!那是我在為你跳舞,只為你跳的感恩之舞。你給我的愛是這舞曲的**。沉浸在愛的**中,舞出對你的感激,我是多麼的幸福啊。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生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魚兒感恩江河,因為江河讓它暢遊。母親啊!我這顆小嫩芽要感謝你守護著我成長。在藍天下,我歡快的生長著……
母親啊!你是我心中那株永不凋零的花。你的顆顆汗珠化成滴滴露水,沾溼了我那翠綠的衣裳,滋潤了我的心靈,讓那顆稚嫩的心在默默地感動。
有一種感謝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要一個依偎,我就將這感謝無聲息地傳遞給你。
10樓:劉晶樂園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1樓:匿名使用者
小康同學,在下無能,雷克薩斯**太硬,問了一圈人,**談不下來,不行選賓士吧
文言文翻譯 以的用法
12樓:116貝貝愛
以有3種用法,具體如下:
1.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
2.用作連詞,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
3.用作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少勝多。曉之~理。贈~鮮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廢言。
4.表示目的:~廣視聽。~待時機。
5.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廣~深。
7.姓。
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後。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予以[yǔ yǐ]
給以:~支援。~警告。~表揚。~批評。
2.難以[nán yǐ]
難於:~形容。~置信。心情~平靜。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半山~石級更陡。
4.以還[yǐ huán]
過去某個時期以後:隋唐~,方興科舉。
5.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自古~。長期~。有生~。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