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護大足石刻,怎樣介紹大足石刻

2021-05-04 14:21:19 字數 1759 閱讀 2242

1樓:紅馬酷哥

大足石刻的保護比較複雜,首先是控制遊客數量,其次是保護周邊環境,三則要治理病害,防止風化。

2樓:www魚與熊掌

大足石刻作為室外文化遺存,又多以摩崖造像的形式展現,為開放空間,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交換,歷經千百年的冷暖交替,風吹日晒,雨霧侵蝕等自然因素作用,造成造像巖體風化、失穩、崩塌等損壞,加之人類活動的影響,大足石刻的各種病害增強,特別是風化病害有加速的趨勢,其保護任務十分艱鉅。

大足石刻開鑿之初,就因地制宜地採用了一些保護措施,根據造像內容巧妙地開鑿排水明溝與暗溝,造像頂部留出龕簷以遮蔽風雨。歷代僧俗為了頂禮膜拜建造的大部分建築物也起到保護作用,有時也使用植物膠將部分脫落造像進行粘接,這些措施雖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都不是系統科學的保護。

大足石刻的系統科學保護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保護工作歷經五十餘年,其保護維修遵守「不改變原狀」的文物保護基本原則,採取傳統工程手段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科學保護始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所採用的方法與技術必須為後來者留下空間,使用的材料儘量具有可逆性,以降低對石刻的損傷。主要開展了以下一些保護工作:

一是造像巖體除險加固。主要採取墊砌、支撐、錨固等工程手段,兼採用化學材料灌漿粘結除險加固巖體。如2023年對北山、寶頂山石刻立壁基岩蝕空部位全面補砌加固;2023年採用鋼筋混凝土樁柱對寶頂山大佛灣圓覺洞基岩進行加固;2023年採用環氧樹脂灌漿對寶頂山大佛灣父母恩重經變龕裂隙進行治理加固;2023年採用正反錨固與裂隙灌漿治理寶頂山大佛灣柳本尊行化圖頂板脫層與傾覆病害。

二是風化治理。採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繪圖建立檔案,以備將來維修保護之用;對少數風化較重的龕窟造像或碑刻,採用抗老化、防酸雨、滲透性好、粘接性強的化學材料封護滲透加固,以延緩石雕藝術品的風化速度。

三是水害治理。 主要採取堵截、引導防滲排水處理,或較大規模地改善造像區周邊環境,以杜絕對石刻的侵蝕破壞。如2023年對寶頂山大佛灣九龍浴太子龕排水溝進行鑿深加寬,以保證水流暢通,避免清代洪水沖垮九龍浴太子巖壁及大悲閣左壁殿宇的情況發生;2023年採用潮溼環境下石窟巖裂化學灌漿材料治理北山第136號窟頂滲水;2023年採用排水隧洞工程技術手段治理北山摩崖造像北段水害。

四是環境整治。擴大保護範圍,嚴禁在重點保護範圍內開山採石、修建民用建築物等,拆除一般保護範圍內與文物區環境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與構築物;增加綠化面積;使用清潔能源;建立文物區清汙分流管網系統,將生產生活廢水集中治理排放。

五是科學研究。開展石窟區環境監測與氣象監測;監測石窟區地下水、黴菌、巖體裂隙、風化狀況、文物景區開發建設等石窟儲存因子,並對造像儲存的完好程度定期開展專項調查;對影響石窟儲存核心因子之一的巖體穩定性、滲水狀況、風化狀況等方面,聘請專業科研機構技術人員,運用電法勘探、電法微測深、回彈錘擊測試、地下水分析、風化產物分析等手段進行監測;開展防酸雨、防風化研究, 對酸雨進行跟蹤監測,有針對性地開展封護加固材料研究;開展微生物防治研究。

3樓:sunrise_曦

5a景點是由國家保護的

怎樣介紹大足石刻

4樓:匿名使用者

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2023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大足石刻研究院怎麼樣?

怎樣去掉防寫,怎樣去掉磁碟防寫??

直接用專業工具格式化該盤!yes黑客論壇 是個不錯的 地方,建議你 多去那 看看。呵呵 這個我也遇到 過,是u盤,但都不好使,希望你好運!試過的方法有 找量產工具重新量產 低格工具 u盤修復工具 不知道是不是手機記憶體卡呢?如果是的話 是不是大卡?手機記憶體卡一般都是插在讀卡器哪個大卡上邊的,在那個...

怎樣保護和修復手部面板?怎樣保護手部面板

該保護的時候不能懶 一定提前做好保護工作 怎樣保護手部 六種護手妙法 1 勤抹護手霜是簡單有效的方法。每次洗手後,把雙手徹底擦乾,再抹護手霜,可以在辦公窒 家中的廚房 衛生間等地方都放上護手霜,洗手後馬上塗抹。2 秋冬改用多脂香皂洗手。儘量使用多脂性香皂或是含有油性的洗面奶洗手,洗手後立即用毛巾擦乾...

怎樣保護地球 怎樣才能保護地球?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後再在保護自然環境 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