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嗯崔達布
諸葛亮《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指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文: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2樓:尤老師
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是河南省南陽市和湖北省襄陽市之間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議,南陽市認為諸葛亮躬耕於臥龍崗,而襄陽市則認為諸葛亮躬耕於隆中。除了歷史上的一些文獻在記載諸葛亮躬耕地不一致外,現代中國各地因經濟效應而引發的名人故里之爭也是引起南襄雙方爭奪諸葛亮躬耕地的主要原因。
(1)湖北襄陽方面認為,躬耕於南陽指的是南陽郡,其理由是東漢南陽郡並無南陽縣,其治所在宛縣,即今天的南陽市宛城區,諸葛亮出山前長期為曹操勢力控制。劉備投靠劉表駐守的新野就在襄陽縣與宛縣之間,是防備北方曹操的軍事據點,而南陽郡最南部的鄧縣,與南郡襄陽縣分界為萬山。隆中在萬山以西,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故可以有「躬耕於南陽」之說。
《s:水經注/28》有言「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又言「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之赤鄉矣」,支援孔明故居在漢水之南,且漢水之南亦可屬南陽郡。
(2)南陽方面認為,躬耕於南陽的地點在今天的臥龍崗,其理由是西晉之前的三國時期,南陽屬南陽郡,襄陽屬南郡,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界,漢水之南的隆中不屬於南陽郡。另外,依據《資治通鑑》、《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和《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東漢末年宛城被劉表所控制,而非曹操的勢力範圍。2023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級語文課本中對《出師表》一文「躬耕於南陽」的註解也支援南陽說。
3樓:吾之費高
三國志和後漢書沒有寫,古人寫書言簡意賅不可能寫得很具體,就算今天的人寫書也不可能寫那麼詳細連你住**都寫出來,那個屬於隱私,而且也不太重要。不過是有個大概範圍的,結合三國志、漢晉春秋、後漢書、資治通鑑來看,應該在襄陽城附近。諸葛亮的家鄉在徐州琅琊郡,當年曹操為給父親報仇,打徐州刺史陶謙,所到之處雞犬不留,連百姓和名士也不放過,後漢書說殺了數十萬,屍體拋在河裡水都流不動了,跟日本鬼子似的。
諸葛亮對曹操是恨之入骨的,不可能去敵佔區宛城居住,宛城沒有親朋好友,而且上學也不方便,劉表在南漳開學府,那裡離宛城200多公里,騎馬也得三天時間。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蒯家一個嫁給了龐家,自己也做了黃家的女婿,這幾個家族都是明明白白記載為襄陽士族的。最後結論——諸葛亮住在襄陽城附近。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卻被今天的南陽市弄得複雜了。
漢朝有12州1司。其中荊州有6郡1國,就是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零陵、貴陽,以及長沙國。其中南陽郡在今天的襄陽市,也就是諸葛亮所說的「躬耕南陽」之地。
三國演義,經常有荊州九郡之說。實際上,劉表接任荊州刺史的時候,由於取得了菜家和蒯家的支援,順利的接管了荊州的江夏、武陵、貴陽、零陵和長沙。只是把江夏交給了黃祖管理,剩下的都在自己手中。
而南陽和南郡,開始在袁術手中,後來袁術被曹操打跑,劉表就接管了南郡南部,改稱襄陽。而張繡佔領了南陽和南郡北部,不過張繡一支和劉表保持合作,直到投降曹操。劉表在張繡投降的時候,奪回了南郡和南陽的南部。
後來,劉表被曹操嚇死,曹操就接管了除江夏以外的荊州所有地盤。赤壁以後,曹操雖然失敗,但是派曹仁守住南郡北部,而南部,也就是後來劉表設的襄陽,被周瑜奪走,亦稱南郡。周瑜經過孫權同意,分自己南郡的一部分給了劉備,劉備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小城,叫做公安。
再來,劉備憑著公安收復了四郡。
這樣,荊州九郡就是南郡(南郡北部,演義裡由於它曾經是荊州首郡,就直接叫他荊州)、南陽,屬曹操;江夏、南郡南部襄陽屬孫權;公安、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屬劉備。
還有就是所謂的借荊州,周瑜幫助劉備擋住了曹操,順便拿走了劉琦的江夏。然後確實借了公安給劉備,再來就以小換大,以借公安為借南郡,以借南郡為借荊州。你拿一個江夏換三分之一南郡不到的公安,還成了你借人家荊州,真是豈有此理!
5樓:九州風雲傳說
指的是南陽郡;不過這一地點的具體位置,存在南陽與襄陽兩地爭議。南陽市市區內的臥龍崗與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隆中都被認為是諸葛亮出山前的居住地。
東漢南陽郡並無南陽縣,其治所在宛縣,即今天的南陽市市中心,諸葛亮出山前長期為曹操勢力控制。劉備投靠劉表駐守的新野就在襄陽縣與宛縣之間,是防備北方曹操的軍事據點,由劉備幾次三番北赴宛縣探訪諸葛亮的可能性極小。而南陽郡最南部的鄧縣,與南郡襄陽縣分界為萬山。
隆中在萬山以西,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故可以有「躬耕於南陽」之說。
6樓:
東漢襄陽城在歐廟!襄河北岸所以叫襄陽,不然就叫漢陰
7樓:衣譽
其實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就是文化之爭,文化之爭南陽完全輾壓襄陽,為什麼這樣說呢,襄陽強調有兩點,一是東漢時南陽,襄陽同屬一個區域,二就是襄陽強調的隆中對,恰恰這兩點更能強化出南陽正統性,第一南陽襄陽同屬一個區域,南陽幾千年來依然叫南陽,襄陽名字改了多少次,他們自己估計都不知道,光近幾十年襄陽都改了三次名字,二就是他們強調的隆中對,歷史上人們都知道南陽諸葛盧,西蜀子云亭,為什麼不說襄陽隆中對,西蜀子云亭呢,諸葛亮自己都說躬耕南陽,臥龍崗,也沒說躬耕襄陽啊,所以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是文化之爭,文化上幾千年以來人們都知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知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其實這就是文化。所以襄陽與南陽爭這個是毫無意義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南陽說的理由主要是:漢水以北屬南陽郡,漢水以南為南郡。作為地界,這隻能是泛指。且看如下:
1. 三國時期,襄陽西邊的南漳縣,沿用兩漢時期之縣名,仍為中廬、臨沮二縣。其間,中廬縣(現南漳縣西南)一度屬南陽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秋,南陽郡所轄中廬縣歸附東吳(《二十五史·三國志·吳主傳》)
2 漢江南岸的谷城(筑陽)就屬於南陽郡,但並不在漢江以北。
所以,南陽郡的劃分不是絕對以漢水為分界線。有時會因三方權力的爭奪,發生管轄權的變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請問,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哪?南陽臥龍崗還是襄陽隆中?
9樓:暴走的狼族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是漢朝的陪都,特別是東漢。
當年劉秀起兵於南陽,南陽相當於現如今的直轄市。怎麼現代人把諸葛亮自已的話都推翻了?襄陽在那時叫南郡!
可不是南陽郡。南陽可從來沒有被襄陽管過。當年岳飛在南陽臥龍崗武候祠裡專門寫了出師表。
襄陽有嗎!
問題補充: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嚴從在《擬三國名臣贊序》稱:「先主之跡遠播於汶隅,孔明躬耕南陽,盤桓待主。」趙均《金石林時地考》:
廬「在南陽城西南七裡」。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等
那為什麼在後來會出現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論了呢?宋元對峙時期,宋朝的**已經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陽去拜謁諸葛亮了,只能到諸葛亮的留學之地隆中去拜謁。但岳飛除外,岳飛北伐中原,班師路過南陽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內書寫諸葛亮《出師表》以明志。
其序為:「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否定了襄陽說。如《大元一統志》「臥龍崗在南陽縣境,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大明一統史》「臥龍崗在府西七裡。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十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
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大清一統志》「諸葛草廬,在南陽縣七裡臥龍崗」
10樓:悔悟一生都不夠
時至今日,「襄陽論」者不顧
諸葛亮自己親口所說「躬耕於南陽」,更是不顧諸葛亮精通山川地理,居然認為諸葛亮自言「躬耕於南陽」是指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實在是可笑!可恨!
1.公元214年諸葛亮重修黃陵廟時,還會分不清南陽襄陽?!在《諸葛亮集.
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請問,公元214年襄陽郡之襄陽和南陽郡之宛城都是怎麼的行政區劃?襄陽網友可以好好看看歷史地圖冊!
2.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伐在即,寫《出師表》,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請問公元227年,**是南陽?襄陽阿頭山能不能跨上一點點南陽的邊?諸葛亮自己認不清南陽、襄陽嗎?
如果此時有襄陽隆中或者有隆中地名存在,或者所謂的「南陽郡」「鄧縣之隆中」此時已經劃歸襄陽郡,那麼此時諸葛亮肯定會自言「躬耕於襄陽」吧?
【根據《晉書》記載:「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
我不禁想問問「襄陽論」者,難道後世所有文人墨客、皇帝**都是愚蠢之輩嗎?且不論三國時期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是不是南陽,後世之人難道還不知道當時之南陽是不是南陽?
個別襄陽人一味爭搶諸葛亮躬耕地,惡意攻擊抹黑南陽臥龍崗,以至於現在是李鬼打假李逵!實在是可笑至極!
11樓:
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冰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
出師表諸葛亮,出師表諸葛亮
諸葛亮,那個近乎完美的男子。是一處破碎,一生悽傷。曾幾何時,他火燒博望,鴻籌壯志。曾幾何時,他舌戰群儒,雄姿英發。曾幾何時,他草船借箭,談笑風生。火熄上方谷時,雨水無情地打著他堅毅的側臉,是啊,明明就要成功了,那是一種無處訴說的悲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為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最終秋逝五丈原,...
誰有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啊,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的嗎?
出師表 已經明確了是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不是,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的 後出師表 是諸葛亮寫的嗎?諸葛亮 後出師表 是第幾次出岐山時上的表?後出師表 據考證並非諸葛亮所作,而是後世文人託諸葛亮之名而作。前出師表 是第一次祁山時上的表。從後出師表的第一段看出,諸葛亮寫此文的目的是 說明...
出師表諸葛亮對劉禪提出意見後的態度是怎樣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在記載他上出師表後立刻出徵,沒有後主的反應文字 遂內行,屯於沔陽容 以我國舊史的一般體例來說,如果君主對臣子上書反應比較大,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會特別記載,如 疏上,帝大怒 或者 帝覽而嘉之 所以後主應該沒什麼反應,也就是個默許的態度吧 後來有次出征因為朝中讒言而在戰局有利時招回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