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和放鶴亭記的思想感請和內容有什麼不同

2021-05-04 04:43:55 字數 5631 閱讀 7407

1樓:和藹的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秋,蘇軾優遊此山,寫下了著名的《放鶴亭記》。 《放鶴亭記》在宋代的亭臺樓記中是別緻的、獨具一格的。它既不同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借「樓之大觀」以說理;也不同於王禹僻《黃岡竹樓記》的借「樓之幽閱」以言情;又有別於歐陽修《醉翁亭記》的極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蘇軾寫《放鶴亭記》的著眼點不在「亭」,也不在「鶴」,而在讚頌它們高雅的主人。

表現了張山人馴養山鶴,「押而玩之」的閒情逸趣;又表現了張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的悠然自得。一「酒」一「鶴」,貌似遊離,實則都是隱士所好。魏晉以來,儘管人們無法徹底超脫現實,但退離官場,浪跡山林,與松鶴為伍、縱酒豪歌,一直被士大夫們視為高雅絕倫的舉動。

蘇軾便是以極其欣賞的態度摹寫了張山人這種隱居生活的無窮樂趣。而這種忘懷世事的生活,頗似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

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2樓:這樣愛了

醉翁亭:與民同樂,是為入世之樂;

放鶴亭:歸隱閒樂,是為出世之樂

3樓:匿名使用者

《醉翁亭記》和《放鶴亭記》在思想感請和內容上的不同是:

《醉翁亭記》通過描寫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和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表現了作者作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是積極入世思想的體現。

《放鶴亭記》則有明顯的出世思想。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

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鬥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

4樓:軒轅★星痕

不同點:結合兩者的寫作背景來看

醉翁亭記:作者描繪的是一番欣欣向榮

的山水之樂,當時作專者在當地治理有方屬,人民安居樂業,所以主要基調都很快樂昂揚。

登岳陽樓記:作者為了勸慰受到政治挫折的朋友滕子京,這時候聯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難免有很多沉重的思考,基調雖是力求曠達,但其實有很多苦澀和隱憂.

*****

相同之處在於:

1、均表達了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醉翁亭記中通過對滁州山水美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一種博大的胸襟,這兩種人生態度是共通的.

2、均表現了一個士大夫對家國天下的深深責任感.

5樓:滄海半杯

相同點《醉bai翁亭記》抒發與民同樂的

du思想感情.《岳陽zhi樓記》提出"先天dao下之憂而憂,後天專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兩篇都表達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點:《岳陽樓記》作者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此規勸滕子京,並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記》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屬情懷.

6樓:荒蕪

相同點《醉翁亭記》抒發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回之憂答而憂,後天

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兩篇都表達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點:《岳陽樓記》作者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此規勸滕子京,並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記》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7樓:實珧柔靜珊

相同的是:他們都bai有積極du

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陽樓zhi記》中的范仲淹提dao出「先天下專之憂而憂,屬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抒發了與山水同樂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規勸友人並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記》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來排遣謫居苦悶的情懷。

三峽與放鶴亭記都寫了四季的景色,它們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8樓:116貝貝愛

《放鶴亭記》有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鬥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

《三峽》則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

宋·蘇軾《放鶴亭記》原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

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

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白話釋義: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

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

山人養兩隻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有時立在低窪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裡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

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

』《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淨深遠幽閒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

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

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藉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

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淨深遠幽閒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

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服,彈奏著琴絃,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餵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北魏·酈道元《三峽》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白話釋義: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隻都被阻擋了,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在之上飛流衝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峽》寫作背景:

酈道元生於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

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註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此篇即節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題為後人所加。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三峽》文章賞析: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區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全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裡「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淒涼的氣氛。

改寫醉翁亭記現代文,改寫《醉翁亭記》散文

醉翁亭記周圍景色美不勝收,朝暮,四時之景變幻莫端,佇臨於此,如臨仙境一般.清晨,當太陽公公漫漫悠悠地從地平線 躍 出,當第一縷溫柔的光輝 射 到樹林裡,剛才還瀰漫於樹林裡的一團團的霧氣像一個調皮的小孩 跑 的無影無蹤 傍晚,當太陽公公剛剛害羞地落到地平線時,煙雲們環抱著聚在了一起,像是在商量 它們擋...

醉翁亭記的寫景特色,醉翁亭記寫景有什麼特色?

醉翁亭記 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遊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一 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 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

醉翁亭記之的意思,醉翁亭記裡所有的而字都是什麼意思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