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醉意撩人殤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的意思: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考察過去。
出自:《管子·形勢》。
原文摘要: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
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
藏之無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白話譯文:
關於「道」,它的理論是一致的,但運用起來則各有不同。
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家,他便是治家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鄉,他便是一鄉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國,他便是一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天下,他便是天下的人材;有的人懂得道而能使萬物各得其所,那便和天地一樣偉大了。
失道者,人民不肯來投;得道者,人民不肯離去。道之所在,自身就應該與之同化。』凡是始終保持強盛的,就因為順從天道;凡是能安危存亡的,就因為順從人心。
違背天的法則,雖然暫時豐滿,最終必然枯竭;上下不和,雖然暫時安定,最終也必然危亡。
想要統一天下而違背天道,天下就不可能被他統一起來。掌握了天道,成事就很自然;違背了天道,雖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經得道的,往往不覺察自己是怎樣做的;已經成功了,往往又不覺察道是怎樣離開的。
就好像隱藏起來而沒有形體,這就是「天道」。
但是,對當今有懷疑則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瞭解,則可以查閱歷史。萬事的本性,內容雖有不同,但總是同歸一理,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2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原句】
【譯文】
對當今之事有懷疑或疑惑的,(可以通過)考察古代之事(來解決);不知道了解未來之事,(也可以通過)看過去之事(來解決)。
【註釋】
1、這句話出自《管子·形勢》。講的是「古為今用」的道理。簡單地說,讀歷史可以鑑往知來。
作者管子,即管仲(前723-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為 「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管子》一書非常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政治、軍事思想。
2、來者:與「往者」相對,指將來的事。《易·繫辭下》: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呂氏春秋·聽言》:「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唐韓愈《別知賦》:
「知來者之不可以數,哀去此而無由。」
3、視:察看;考察。
4、往:即「往者」,指過去已經發生之事。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多年前的一個朋友曾經給我發過一條《處世》的資訊,可惜我大都忘了,只記得什麼難什麼更難的格言,有誰還記得這個嗎???
4樓:角弓稀
對當今事情有疑惑的人,翻開歷史汲取教訓自能明瞭;對將來感到迷惘困惑的時候,也可以看一看過往發生的事情,從中獲得啟發。整句話大概就是要人們勿忘前事,以史為鑑。
5樓:匿名使用者
對現在的事物有疑惑的人,會去探察以前的事物。不知道從哪來的人,就要看他去往**。
6樓:匿名使用者
古者,今之鑑也。
今之世人遇惑而不得解,返古而察之,讀古籍閱古人,自可明瞭。當無法把握將來之勢,亦可翻書求解。
斷句: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之」為句間停頓,無意)
寓意: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後者是前者的「遺傳」和「變異」。因此後之世人便可借古解今。
歷史是人類的「日記」和「總結」,從歷史中,可以學到許多經驗教訓。世人應不怠於學習歷史,從歷史中獲取智慧。^_^
7樓:匿名使用者
對現實感到疑惑,可以考察歷史;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回顧往事。
碎金魚文言文翻譯
8樓:為誰為誰為
陳堯諮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諮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迴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
"陳堯諮說:「荊南位處要衝,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歎服的。」他的母親說:
「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諮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迴,其母馮夫人問:
「汝典郡有何異政?」堯諮雲:「荊南當要衝,日有宴集,堯諮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歎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9樓:縱橫豎屏
《碎金魚》
原文:
陳堯諮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迴,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
」堯諮雲:「荊南當要衝,日有宴集,堯諮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歎服。」母曰:
「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譯文:
陳堯諮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諮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迴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
陳堯諮說:「荊南位處要衝,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歎服的。」他的母親說:
「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10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賣油翁會翻譯,那碎金魚就也行
11樓:匿名使用者
陳有智陳窯子非常擅長射箭,經常百發百中,人家都以為他是神之昊消音器。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呀!我們應該自己去多多理解,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學會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13樓:故宮海底
原文陳曉gg主題杭百發百
譯文。你幹活是韓國的。
14樓:
俄對對對發發發低調低調對的人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仍然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陳堯諮說:
「荊南位處要衝,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歎服的。」他的母親說:「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諮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迴,其母馮夫人問:
「汝典郡有何異政?」堯諮雲:「荊南當要衝,日有宴集,堯諮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歎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擴充套件資料:
陳堯諮,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景德三年(2023年),陳堯諮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諮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
宋真宗天禧二年(2023年),皇上又派陳堯諮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諮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諮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兄陳堯叟,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16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17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什麼叫做文言文
18樓:zxj清歡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迴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拓展資料:
文言文的常見虛詞:
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係。且:相當於「啊」
何:什麼;怎麼樣;**;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19樓:晁玉蘭有己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
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論語》中「善者」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古義 性情du品zhi德良好的人 今義 善良dao的人。論語裡 擇其善內者而從容之 和 鄉人之善者好之 前句 善者 指 善 的言行 所謂優點 後句 善者 則是指 善 的人 所謂 好 的人 古今異義詞 是有 詞義縮小 和 詞義轉移 等等之分的。新課標在沒講 古今異義詞 分類之前,過早地給孩子們引入什麼...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出自 老子 第十五章 原文為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譯文 古來善於當士的人們,微妙 幽深...
思而不學則殆。殆古義殆今義,學而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殆 古義 精神疲倦而無所得。今義 1幾乎,差不多。2 危險。殆的古義和今義 古義 1 同 怠 2 有害 思而不學則殆 今義 1 危險 2 大概 殆盡 查查漢語字典和文言文字典會完整些 殆 古義 危害 今義 大概,幾乎 盡。同 怠 懈怠。學而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