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話的時候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2021-05-30 03:10:49 字數 5639 閱讀 4815

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範的漢語書面語

文言文:用文言寫的文章

所以很明顯,文言是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這裡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寫作,不用於口語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另成系統,與文言不盡相同,倒和我們今天所通行的口語有相似之處。

例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廣泛傳頌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語言也就和當時的口語極為接近,請看第一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句比較淺顯,雖和今天的口語雖有差異,但不大。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語的特點。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帶有一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後直接用口語進行創作,其書面語與口語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書面語去判斷我國近現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時使用與我們現在的口語相近的語言,只是寫文章時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學問,區別於普通的、沒讀過書的老百姓。

2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3樓:羽毛和翅膀

這個意思啊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一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麼,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一種共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一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你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一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一使用的書面文字,你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採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你說的從事民間語言採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4樓:紫衣士

是用哪個時代的口語,比如明清時代的官話。

古代人說話是說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5樓:吸血排骨男

中國的語言是通過不斷完善發展而形成的,越是早期,因為詞語量稀少,所以語言的概括率就越高。例子:比如詩經,這其實是古代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民歌集,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裡面的文字很簡短。

這就是當時普通民眾所用的語言,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文言文。

後來通過時代的不斷髮展,中國語言逐漸完善,到宋代,普通民眾說的語言,已經很接近現代語言了,可以稱之為古白話文。而到了明代以後,人們所說的語言幾乎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唯一區別就是新名詞要比現代要少許多。比如計算機,在古代肯定不會有這樣的名詞。

6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7樓:冰河爆裂

都說白話。文言是書面語。

文言是一直不變的。

白話是一直變化的。古人寫文章用文言,說話用白話,但不會用現在的白話。古人的白話到底如何,都失傳了,因為沒有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的大都是文言。當然也有一些接近白話的文學作品。

古代的人平時說話是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8樓:本來帶竹頭

什麼是「白話文」?簡單的說來就是因為用「文言文」寫出的東西即使在現代國人眼中也不易理解,所以出現一種用貼近一般人日常語言交談的語言(即口語,也就是所謂「白話」)寫成文章,以方便大眾閱讀理解,此種文章為之「白話文」,它們都是指文章的體裁,不是代表語言錄音。實際上,人們直接通過語言交流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口語」,往往比寫成文章時還要簡潔得多,雖然不可能回到古代實際聽古人日常交談,但也可以想到平頭百姓他們一定是用「口語」,而不會猶如讀文章,不會如讀「白話文」文章,更不會如讀「文言文」。

9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0樓:隆姣集依楠

應該是白話文吧,畢竟在古代還是文盲多於讀書人。那些文言文只是一直種書面表達而已。

11樓:信源鈄民

文言文吧!但不會有我們學過的那麼文雅!大概都是之乎者也的話!

古代人日常說話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12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3樓:yiy雪

那就要看哪個時期的古代人了。要是先秦時代的古人,說話就是文言文,滿口之乎者也,要是到了唐宋再到明清,會發現古人說話越來越白話了。

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以先秦時代的口語為基礎。但之後,口語逐漸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差異,而文言文卻作為一種書寫規範被固定下來,由此導致了文言文與口語的鴻溝。我們今天看宋元話本,看明清**,覺得通俗易懂,實際上這種語言才是當時的人們普遍使用的口語。

文言文和口語的分離有益有弊。益處在於,正是因為文言文的語言規範維持前年不變,我們今天讀孔子的著作,讀秦漢文章都不會有絲毫的障礙,文化和文明才得以延續。可以想象,若是幾千年前的著作按照口語來寫作,由於口語的變化迅速,我們今天或許已經不知道古人在講些什麼了。

況且,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口語差距巨大,就是在今天,我也聽不懂粵語,看不懂粵語寫成的歌詞,更何況在交通不便、資訊不暢的古代呢。所以,正如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功績,文言文的傳承也對我國的文明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文言文的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因為口語和書寫的分離,導致普通民眾長期被隔絕於知識和文化,因為若不經過長期和專門的教育,普通人不可能看懂也不可能會寫晦澀的文言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階層的固化。

14樓:偏執成癮的羊

是文言和白話交叉著來的,並不是一張口就是子曰、之乎者也等等,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音是不一樣的,所以有可能聽不懂。

15樓:驚鴻一瞥

這個文言文可能是在文人之間的交流,普通人肯定以白話文為主。後來的白話文改變說的是寫文章方面的改進吧。

16樓:木樨

文言文吧,他們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所以說話應該也是文言文,後來慢慢才變成了白話文。

17樓:我是阿證

古代人當然說的是文言文,每個人都是這樣交流,白話文是後來才興起來的。

18樓:淘淘愛文化

古代每個人都說文言文的。像流傳下來的唐詩宋詞都是文言文,所以古代的日常用語肯定是文言文。

19樓:大王不巡山

其實文言文就像是現在的書面語言,人們基本上是說白話文的。上流階層文言文可能會使用的多一點,但是普通人對文言文也是摸不著頭的那種。

20樓:好好學習哇咔

肯定是白話文啊,文言文是古代學者自己鑽研出來的,因為古代造紙技術比較差,記錄事情用白話文的話太費紙了,所以正常聊天是用白話文,記錄才用文言文 。

21樓:一口養樂多

古人說的都是文言文,白話文是到了現代才被當作一種交流語言,以前的古人都是用文言文來交流的。

22樓:loser的無賴

他們是說的文言文,白話文是從魯迅開始說的。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我們現在說的話才是改動過的語言。

23樓:零零凍

白話文吧,古代人不是能夠學習考科舉的都很少,基本百裡挑一啊,若是每個都能知乎者也,那就說明每個人都有一定文化水平了吧

24樓:樓昊徐斐斐

你想平常百姓誰會說文言文,那只是酸秀才之間顯擺說的話,就是做生意的也不說這個。文言文是做文章時才用到的,

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文言文嗎,還是白話文

25樓:假蘇更生

白話文.但是,不是現在的白話文.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白話文不同.像《水滸傳》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的.雖然與現在的白話文不同,但也是白話文.

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26樓:大局大曆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

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

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到了後來口語發生變化,才漸漸的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變成了專門用來書寫的文體。唐朝時期開始文白參半就開始流行起來,所以白話文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之中。明清時期的話本**裡面的文字就已經比較白了。

西晉到宋朝期間,因為北方一直被異族統治,南方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中國人的口音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語言開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統一時期,雖然他們語言還是文言文,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很大了。

明清時代,古漢語與現在的發音已經很小了,語法區別也不大,這個時期士大夫們書面語還是文言文,難度與現在一樣,但是底層文人開始用白話文寫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話。

27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28樓:文以立仁

古人說話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白話文。

古人寫文章用文言文,宋朝以後寫**戲曲等也用白話文。他們交流說話時,用那個時代的口語。(「古人」的概念太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口語)我們看到某些史料記載的古人的對話很「文」,實際上是記載者本人將內容文言化了。

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孔子的原話肯定有出入。嚴格說來,從有文字之後,就有了「文言」,原因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記錄文字時儘量減去可有可無的字,語法上則遵從上古的口語法則,才逐漸形成文言。文言的出現,使中國語言從此走上了文言與口語並列的「雙軌制」。

即便是當今不用文言文,但文章的語言仍然與口語存在差別,例如領導做報告就與他平常說話不一樣。

29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時期的口語是文言.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定型,「文言文」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唐宋以來的口語為白話.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

30樓:慎美媛家午

可以和你這麼說吧,古人用的都是古白話,

還有,為什麼古人的文章會用文言文呢

我的推斷是

古人剛寫文字的時候沒有紙張,只有在龜殼和獸骨上刻字,很麻煩,所以,只能壓縮文字的字數,一個字當成一句話用,呵呵~咱中國喜歡繼承和發展古文化,所以,文言文也就被古人一代一代繼承下來了。

中國古代人們是用什麼刷呀的,中國古代人用什麼刷牙?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 牙齒之清潔 健美 疾病 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 詩經 衛風 碩人 中形容美女牙齒 齒如瓠犀 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

古時候什麼身份的人用象牙髮簪,古代人用的髮簪在什麼地方買

身份地位比較高貴的人。古時候應該是身份高貴的人可以用。古時候都是大富大貴的人 才能用得起象牙髮簪。在現在象牙製品是禁止使用的,因為象牙是從大象的身上取出來的,大象是那麼可愛的動物,因為很多人獵殺大象,已經導致大象瀕臨滅絕了,所以為了愛護自然,我們一定要禁止象牙製品。我要給你糾正一點,清朝以前幾乎沒人...

古代人物雕塑擺放位置有什麼講究,古代的時候,房屋大門口放的石頭雕刻的都有什麼東西?各代表什麼意思?

古代人物類bai雕塑男女老少可廣泛du用之,按如下方zhi位安排更佳 人物 兒童及少男 dao 中男 長男 老男回 方位 東北 答 正北 正東 西北人物 兒童及少女 中女 長女 老女 方位 正西 正南 東南 西南栩栩如生 各具情態的人物雕像,會使園區和居室生機勃勃,人氣十足。同時,從建築風水學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