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2088善心
赤壁賦中天地人生不變的句子是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賦表達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哲理的語句
2樓:匿名使用者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
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版 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
權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赤壁賦作者的思想矛盾核心是什麼
3樓:孤心血淚
《赤壁賦》作者的思想矛盾核心是「變」與「不變」的哲學辯證。
在《赤壁賦》中,作者與客人一同泛舟,因為風景秀麗,氣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懷一開始是欣喜的。但作者的心情正處於欣喜之時,卻聽到了憂傷的蕭聲,所以才有了疑問:為什麼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中會如此悲傷?
客人的回答解決了作者的疑惑,即美好的事物轉瞬即逝,連曹操這樣的大英雄也不知何方,何況我們這些小人物呢!聽此,作者的心情不免又有些悲慼了。而再後來,作者想通了天地總是在變化的,但很多事物卻始終沒有質的變化,每一種事物都有所屬,只有大自然可以任所有人觀賞,所以人們也不必羨慕永恆的事物,能擁有自然美景,也是很幸福的,情緒遂又轉悲為喜。
作者的思想矛盾,在《赤壁賦》中通過轉喜為悲,然後再轉悲為喜的思想轉換過程,描述了個人對「變」與「不變」的哲學辨證思考,體會到「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這種全新認識,建立在心態豁達、胸襟開放之上。心態豁達,則能參悟自然萬物、通透古今人事。
《赤壁賦》就是這樣表達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使文章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遂成絕唱,流傳千古。
4樓:彼岸的暗夜
通過對赤壁山水的描寫,以及與客的問答,表現了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和雖然執著於自己人生的追求,擔憂能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全文的思想也可以說是蘇軾自己的思想從消極轉向積極的過程
5樓:水中月
本文主要寫了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的透露了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蘇軾(1037~2023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諡號「文忠」。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2023年1月8日)出生,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蘇軾赤壁賦說明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存的道理的句子
6樓:匿名使用者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翻譯:客人你也知道那水和月嗎?時間逝去就如同那(水)一樣,卻沒有能倒回來的。
月亮時園時缺,但終究沒有變化。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羨慕它們什麼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
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了就成為景色,佔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共同享用
赤壁賦中以江月來比喻世間萬物的變與不變的哲理性的句子是
7樓:
變: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變: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8樓:天風海雨樓主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9樓:蝶is雲裳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如何理解《赤壁賦》中作者的感情變化 5
10樓:相思十緘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11樓:
本來蘇軾是為自己罷官而嘆息!~
但又想到從前的英雄豪傑..
覺得生命只是非常渺小的!~
就算一生輝煌!
最總還是會死去..
所以無需哀傷!~無需嘆息..
不好的日子總會過去!
表達暸蘇軾的樂觀精神!!!
以及博大的胸懷...
12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蘇軾是為自己罷官而嘆息
赤壁賦中作者泛舟於江面的詩句,《赤壁賦》中表現作者在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風飄蕩,自由自在情境的句子是,。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縱一葦之所...
赤壁賦作者的思想矛盾核心是什麼,赤壁賦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回答要長的
赤壁賦 作者的思想矛盾核心是 變 與 不變 的哲學辯證。在 赤壁賦 中,作者與客人一同泛舟,因為風景秀麗,氣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懷一開始是欣喜的。但作者的心情正處於欣喜之時,卻聽到了憂傷的蕭聲,所以才有了疑問 為什麼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中會如此悲傷?客人的回答解決了作者的疑惑,即美好的事物轉瞬即逝,連曹...
從《赤壁賦》看生死觀,赤壁賦體現了蘇軾怎樣的人生觀,生死觀,宇宙觀?
在 蘭亭集序 裡,王羲之高呼 死生亦大矣 在 赤壁賦 裡,蘇軾借客之口嘆息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兩個朝代的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著生命的意識,著生命的現象,表現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但兩位作者的對生命的思辯意識卻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嘗試分析之。表達方式不同 在兩篇文章中王羲之和蘇軾都闡明瞭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