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CO2並檢驗其性質

2021-04-26 03:08:16 字數 4067 閱讀 3997

1樓:天堂爀俌

(1)錐形瓶是常用抄的反應容器襲,碳酸鈣和鹽酸互bai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du水和二氧化zhi碳,配平即可;分液漏dao鬥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故答案為:錐形瓶;caco3+2hcl=cacl2+h2o+co2↑;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2)將a中產生的氣體通入到b中一會兒,未見其中變渾濁,更簡捷的解釋是:鹽酸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配平即可;

故答案為:2hcl+ca(oh)2=cacl2+2h2o

(3)振盪,發現燒瓶中的氣球逐漸變大,且溶液始終無色透明,說明二氧化碳與m溶液反應無變化,m溶液是naoh(或koh)溶液;故答案為:naoh(或koh)

(4)要證明生成物中含有co3

2-,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或足量的稀鹽酸都可,即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澱,即可證明其中含co3

2-;故答案為:bacl2溶液或足量的稀鹽酸;有白色沉澱生成或氣泡冒出;

(5)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水和氧氣,配平即可,故答案為:2h2o2

mno.2h2o+o2↑

如圖是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co2並檢驗其性質的裝置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代號a

2樓:唯愛一萌

(1)試管是常用的反應容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為:試管;caco3+2hcl=cacl2+h2o+co2↑

(2)將a中產生的氣體通入到b中一會兒,未見其中變渾濁,更簡捷的解釋是:鹽酸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為:2hcl+ca(oh)2=cacl2+2h2o

(3)振盪,發現燒瓶中的氣球逐漸變大,且溶液始終無色透明,說明二氧化碳與m溶液反應無變化,m溶液是naoh(或koh)溶液;故答案為:naoh(或koh)

(4)要證明生成物中含有co3

2-,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或足量的稀鹽酸都可,即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澱,即可證明其中含co3

2-;故答案為: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澱,即可證明其中含co3

2-(或:向其中加入過量(或足量)的稀鹽酸,若有氣泡冒出,則可證明其中含co3

2-(或其他合理表述)

(5)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水和氧氣,配平即可,故答案為:2h2o2

mno2

.2h2o+o2↑

如圖是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co 2 並檢驗其性質的裝置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代

3樓:七殿哥哥

(1)試管;caco3 +2hcl=cacl2 +h2 o+co2 ↑(2)2hcl+ca(oh)2 =cacl2 +2h2 o;

(3)naoh(或koh);(4)2h2 o2

試題分析:實驗室製取co2 ,是在常溫下,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將a中產生的氣體通入到b中一會兒,未見其中變渾濁,更簡捷的解釋是:鹽酸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配平即可;振盪,發現燒瓶中的氣球逐漸變大,且溶液始終無色透明,說明二氧化碳與m溶液反應無變化,m溶液是naoh(或koh)溶液;要證明生成物中含有co3

2﹣ ,向其中加入bacl2 溶液或足量的稀鹽酸都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水和氧氣,配平即可。

(1)試管是常用的反應容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為:試管;caco3 +2hcl=cacl2 +h2 o+co2 ↑。

(2)將a中產生的氣體通入到b中一會兒,未見其中變渾濁,更簡捷的解釋是:鹽酸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為:2hcl+ca(oh)2 =cacl2 +2h2 o。

(3)振盪,發現燒瓶中的氣球逐漸變大,且溶液始終無色透明,說明二氧化碳與m溶液反應無變化,m溶液是naoh(或koh)溶液;故答案為:naoh(或koh)。

(4)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水和氧氣,配平即可,故答案為:2h2 o2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並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a裝置中發生的化

4樓:匿名使用者

(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鹽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觸即可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由於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應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所以用e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時,應從a管匯入,當集氣瓶內充滿二氧化碳時,多餘的二氧化碳就從b導管冒出,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所以答案為:將燃著的木條放在b處,如果熄滅,證明已滿;

(3)a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紫色石蕊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碳酸,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o2═h2co3;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由於鹽酸能揮發出***氣體,***氣體溶於水後形成鹽酸,碳酸鈣能溶於鹽酸;故答案為:h2o+co2═h2co3           ***氣體;

(4)由於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隔絕了氧氣,所以底部蠟燭先熄滅;故答案為: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隔絕了氧氣;

(5)a裝置的特點是固體和液體反應且不需加熱,所以是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製取氧氣,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故化學方程式為:2h2o2

mno.2h2o+o2↑;

故答案為:2h2o2

mno.2h2o+o2↑.

下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並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 &nbs...

5樓:小楠

(1)c(1分) 用燃著的木條靠近e瓶b導管口,

木條火焰熄滅(1分)

(2)溶液由紫色變為紅色(1分)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1分)

(3)ca(oh)2 +co2 ===caco3 ↓+h2 o(1分)

(4)燃著的蠟燭由下至上依次熄滅(1分)      密度比空氣大(1分)

不能燃燒(1分)   不支援燃燒(1分)

(1)由於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不用排水法收集。利用e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時,應將導管a與c相連。

二氧化碳的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瓜之二氧化碳未收集滿。

(2)裝置a中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可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體進入b中,二氧化碳可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從而使紫色石蕊由紫色變為紅色。

(3)將ac連線,即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往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ca(oh)2 ]中。二者反應可生成碳酸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oh)2 +co2 ===caco3 ↓+h2 o

(4)將二氧化碳氣體倒入d中,由於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也不燃燒的化學性質,可使蠟燭熄滅;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因此蠟燭會由下至上熄滅。

點評:本題考查了二氧化碳的製取、收集以及與水、石灰水反應等知識,還考查了二氧化碳用於滅火的原因。解題時可根據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2014?青島)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帶標號儀器

6樓:飛羽無痕

(1)由儀器的圖和用途可知①為錐

形瓶,②為水槽;故答案為:錐形瓶;水槽;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二氧化錳在反應前後質量和化學性質都沒有改變,只是加快了過氧化氫反應生成氧氣的速率,故二氧化錳是催化劑,故答案為:催化作用;

(3)組裝好a裝置後,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防止由於漏氣而收集不到製取的氣體,造成藥品的浪費,所以該同學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後將導管一端通入水中,並開啟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導管口是否有連續的氣泡冒出,該操作的目的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故答案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4)由於氧氣不易溶於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為:氧氣不易溶於水;

(5)由於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收集滿氧氣的氧氣瓶應正放在桌面上;故答案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二6班有30名同學參加了課外活動小組,其中參加美術小組的有

兩個小組都參加的有16 19 30 5人 有30名學生報名參加興趣小組,其中有26人蔘加美術組,17人蔘加書法組,問兩個組都參加的有幾人?26 17 30 13 人 是十三個人了。30個人都參加興趣小組,所以有二十六個人蔘加了美術組,那麼其他四個人肯定參加了書法組。那麼書法組沒去參加美術組的有4人,...

10分 下圖是化學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乙醇與氫鹵酸反應的實驗裝置圖1)B中逸出的主要氣體是

1 1分 2 乾燥氣體 2分 3 冷凝作用 2分 4 ch3 ch2 cl 1分 5 有水生成 2分 1 濃硫酸溶於水放熱,所以促使濃鹽酸揮發,即從b中出來的氣體是 2 為了防止 中的水乾擾後面的實驗,實驗需要用濃硫酸乾燥 氣體。3 乙醇等有機物都是易揮發性的,所以e管起冷凝迴流作用。4 由於產生綠...

美國高中的課外活動是由學校安排還是學生自己來安排

美國高中是由學生自己選課,但最後也要通過老師的准許,因為美國高中的課程是按學生的能力來授課的,學生一般是根據自己的能力測試來選擇課程,老師加以輔導,全程都以學生為主,來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美國高中學生可以參加哪些課外活動 第一,學術性的。這些活動往往是為了滿足學生在某一領域學習的深度,在課外能夠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