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的風俗來歷對聯傳說,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2021-04-24 13:10:48 字數 2954 閱讀 4101

1樓:基泥太妹

中元bai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

du,佛教稱為盂蘭盆zhi節。與除夕、清dao明節、回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答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潮州人的原居地為廣東省潮汕一帶。潮人富拓荒精神,早於宋末元初,便有人漂洋過海,在南洋群島披荊斬棘,立根創業。香港開埠後,潮州人接踵而至。

盂蘭勝會這個源於中國大陸的歷史悠久的民俗,隨著潮汕人的海外發展,傳攜到香港及東南亞。2023年,香港潮籍人士高滿華、陳煥榮、陳殿臣、蔡傑士等創「南北行公所」。

十九世紀末,英商「渣甸洋行」屬下糖廠(俗稱「渣甸糖房」,位於港島燈籠洲,今銅鑼灣百德新街)所僱用的苦力(也稱「咕哩」)幾乎全部是潮州人。在潮州人和英籍經理渣甸的合力推動下,首屆勝會於2023年舉行,請僧人誦經超度孤魂,洋行方面代向當時的華民政務司申請立案,定名為「潮州公和堂」。

由此,「潮州公和堂」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達112屆,規模由小到大,影響日益擴大。

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2樓:君子陶陶

由來: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後來,桃符不斷規範化,演變成為用於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寬三寸的長方形桃木板。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如果說畫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麼寫春詞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

幾經演變,這就形成了後來的門神、年畫與春帖、春聯兩大脈絡。

春節貼春聯的中國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樓:雅澤雙魚

據說貼春聯桃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

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

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4樓:睢寧一指禪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

」當時的「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一詞的出現、春節貼對聯風俗的形成和盛行則始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據說,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

「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

「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另外,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因為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對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5樓:菘子球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七月半,中元節」,那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月十五這天對於佛教和道教都很重要。道家一開始有三官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地官的生日就是中元節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這天道家要設壇醮祭。七月十五這天同樣是佛家的盂蘭盆會。盂蘭盆原意是解倒懸。佛祖有個徒弟名曰目連。目連他媽生前惡事做盡,死後在地獄受苦,目連不忍心母親...

西湖七月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西湖七月半 如夢境似的朦朧而又清晰,作者追憶 懷想,發而為文,既表現了對往日繁華生活的懷戀,又時時透露出國破家亡的隱悲。西湖七月半 對昔日杭州人七月半遊西湖的風習和情景的追憶,通過具體生動地描繪,表現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風雅不俗的情趣。張岱中年經歷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隨之敗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

七月半,什麼時候是要提前幾天給已故的老人燒包

從農曆七月十一至十四這幾天黃昏和夜晚為燒包最佳時節。所以是可以提前幾天燒的。一般是農曆7月13及之前兩三天。七月十五,應是正宗的 七月半 但民間卻普遍相信這一天的半夜時分是 鬼門關 鬼門將關,還需 郵寄 燒包太遲,祖宗只怕是領不到包封及錢紙了,故 鬼節 雖稱 七月半 實際上七月十五這天,反而闃然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