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
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
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係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
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大學生心理適應調整方法
適應是所有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新生學習與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將有助於新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新生適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順其自然法 這種調適法的核心是要在整個適應過程中保持一種自然、寧靜、平常的心態,主動直面各階段出現的得失成敗,特別是要坦然接受適應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問題,不、不反抗、不迴避,而是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它,努力克服、解決它,形成與大學相協調的生活態度,對學習、生活的個體安排與學校的整體程序保持一致。積極暗示法 暗示是對非對抗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體語以及符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
重新評價法 由於中學和大學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如對優秀中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單一的,主要是學習成績,對於優秀大學生的評判方式是多元化的。除了學習外,還有社交能力、社會工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個人特長、專長等。因此正確認識與評價自我,建立與新環境相適應的評價方式,對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就顯得非常緊迫。
新生要注意汲取和學習別人的優點,不斷提高各方面的知識和修養水平。再定目標法 新生在進校後不久,隨著對大學好奇新鮮感的逐漸消退,多數人發現,不僅在上大學前對大學的美好期望、無限理想被客觀現實擊碎,而且還強烈感受到各種目標在實現過程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具體表現為:迷茫型,即上大學前預設的目標變的越發渺茫;;喪失型,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後,在高考的目標實現後,頓感失去了任何目標;;衝突型,部分新人入大學後不久,在對大學整體情況並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就建立了多個目標。
在新環境裡,為使新生的學習、生活有明確動力、努方向,每個新生應結合自身特點,重新設定目標。
參加實踐法 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文化交往、社會實踐中形成發展的,因而新生多參加人際交往、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和體育運動等,往往有利於鍛鍊心理,增強意志,豐富經驗,發展才智,從而促進心理的健康與發展。
宣洩情緒法 新生在適應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為防止被負性情緒困擾,應及時宣洩負面情緒,從而獲得心理平衡、恢復正常心境。
交流溝通法 適應期間,當新生在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等方面產生困惑苦悶時,應針對不同問題,及時主動與父母、老師或師兄師姐交流、溝通,向他們傾訴苦悶,與他們共同**對策,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尋求他們的支援。
心理法 當新生在適應過程中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和消極心理,在經過自我調適、交流溝通後仍無效時,應主動向高校心理機構專業人員求助,從而恢復正常心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個新生應針對自己的適應心理,靈活運用心理調適方法,從而加快適應過程,使整個大學生活有個良好的開端
2樓:
多看有關**的書,自然就會提高
良好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有什麼好處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大學生的成才培養在社會上一直處於大家討論的風口浪尖,專業素質的培養訓練固然重要,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往往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才關係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
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歎「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上一級的門也加強了心理教育方面的知道和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歸益於大學中屢屢出現由於心理素質問題所引發的慘痛事件所帶來的反思。
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很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給學生配備心理員;設立心理辦公室隨時向廣大同學開放;給同學建立心理檔案,瞭解學生動向等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及主要影響因素 大學生心理素質可分為廣義 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心理素質是指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水平和成效的心理品質。狹義的心理素質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興趣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品質。
通常所講的心理素質主要是指狹義的心理素質。如情緒急躁、意志薄弱與情緒穩定、意志堅強則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心理素質。 當代大學生不僅具有青年人的勃勃生機,而且有強烈的求知慾,有較高的智商,能適應體、社會和學校環境,能正確認識自己,擁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識。
應該說,當代大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總體狀況是好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些年來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患發生率高達30%左右,並繼續呈上升趨勢,表現為焦慮、強迫、恐怖、抑鬱、神經衰弱等,明顯地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健康與成長。
如《健康報》在全國範圍內對12.6萬名大學生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20.23%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西北師範大學年至年休學、退學的名大學生中,有17.
3%的人因精神症等心理障礙而休學、退學;年3月21日《青年報》報道上海高校學生中三成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令學生煩惱的多種原因中,為人際關係、學業、戀愛、擇業而擔憂的各佔約兩成。 2、個性心理品質亟需優化。有關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高校大學生有比較明顯的個性弱點,主要表現在缺乏認真負責的精神,以我為中心,言行易脫節,剋制力、意志品質比較差,缺乏務實精神,缺乏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
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年級的提高,創造性和創造意識有下降的趨勢。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意義 心理素質教育一般是指為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高階的心理素質所實施的教育,內容包括智力、情緒調節、意志鍛鍊、氣質修養和性格塑造等。高等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有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人的心理素質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由於我們過去忽視了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所以大學生們對其知之甚少。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心理傷痕,這些傷痕會深深地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被忘卻或被忽略了。但人腦情緒中樞的運作方式自童年時期便隨著生活經驗逐漸成型,忽略了這段生活經驗則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價。
因為在特定的生命時期,例如青春期,或特定的環境裡,例如在巨大的社會變動或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中,這些潛藏的傷痕會泛浮起來,造**們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如果不具備進行自我調整的能力,就會形成心理疾患。一個心理素質差的人往往不具備這種調節能力,其情感世界永遠處於一種失衡狀態,那麼他的智商再高,創造能力再強也會失去成功的機會。
所以現在的高等教育要補充心理素質教育這一課,以期能調整大學生由於童年時期的經驗以形成的心理「傷痕」,進行人格優化。 第二,大學的學習過程,是**化教育的過程,在完成中學到大學轉變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決不可以忽視。隨著大學教育向主體性管理模式的轉變,它的標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主動學習,要表現出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這個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世界的能動選擇上,這主要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的推動和支配,表現在自覺性和選擇性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資訊的內部加工上,它是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情感、意志、性格等約束,表現為自主性和創造性。這裡所講的興趣、需要、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人的心理要素。可見一個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難以完成主體型教育、能動性學習的任務。
第三,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質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沒有大腦就沒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大腦的機能,所以大腦的潛能一直是人們嚮往已久的事情。大腦的潛力是很大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代人一生中只動用了大腦潛力的四分之一,這麼低的利用效率無疑是一種浪費。
如何提高大腦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對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等心理要素進行訓練和提高,當一個人能辨證地認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記憶力,開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創造力,大腦的作用便會得到較充分的利用。對一個不斷髮展、進取的人才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對人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礎,是動力,是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人類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我們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有哪些?
給你以下幾點建議 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始終保持開闊的心胸,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熱愛生活,熱愛學習。2 充分認識自己,正確估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負。3 積極交友,寬容待人,善於與他人交流思想 感情,相互幫助,相互學習。4 積極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參加有益的娛樂活...
演講心理素質,演講的心理素質有哪些
1全部文字語言準備之外,也要作 心情準備 就是把激動 恐懼等心情和特定表情 動作 語調 某個特殊詞聯絡起來。一旦出現我們控制不了的情緒,只要做出特定的姿勢或說出某個似乎有魔力的詞,立刻就能取回控制權。有時這些特定行為做出來後,我就彷彿一下回到了自己練習的時候,眼前那些人一下都消失了,感覺只有我自己一...
大學生心理素質自我意識名詞解釋,自我意識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自我意識發展的趨勢 總體發展水平較高,自我評價與別人對他人的評價比較一致,從自我意識的形式來看,是協調統一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隨年齡上升而發展 自我意識的名詞解釋是什麼?問題 自我意識的名詞解釋是什麼?主回答自我意識是對自己 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 如身高 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