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爾曹身與名俱滅
朝代不同,方法也不一樣,拿清朝為例:
2樓:傷痕詠沅
貌似是各州**,金枝欲孽裡有簡單介紹過,我也不知道對不對,錯了別怪我
我只是個小孩子噠...
古代專門負責給皇帝蒐羅美女的官職叫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凡八旗**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
都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選。
清朝的後宮,上至皇后,下到宮女,
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
從順治到光緒九朝,選秀女總共80多次。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八旗**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選,17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
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歲也不準私自聘嫁。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
」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參選秀女的年齡,最小的是11歲,大的可達20歲。
每到要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准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彙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后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複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大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
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
宮中的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
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
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后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后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複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皇帝一死,風華正茂的后妃們就要搬出原來居住的東西十二宮,住進專為皇帝遺孀安排的「寡婦院」。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的眼簾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秀女中有靚麗容貌的實在不多。從一張張清末應選秀女的**上,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絡起來。清皇室公開的兩條選秀的標準,一是品行,二是門第。
清代冊封皇后、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以及「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等字眼。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最終也當上了皇后。
在清代,皇帝一死,還是風華正茂的后妃們就要搬出原來居住的東西十二宮,住進專為皇帝遺孀安排的院落——慈寧宮、壽康宮和壽安宮,就是人們常說的紫禁城裡的寡婦院。從此,這裡的座座佛堂和嫋嫋輕煙,就是她們未來日子的主要內容了
古代幫皇帝記錄日常事件的**職位是什麼?
4樓:牙牙的弟弟
歷朝的官名都不一樣。
在中國,傳說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朝漢武帝時的《禁中起居注》。其後,在漢明帝時,也有《明帝起居注》,但這些起居注多為中國宮廷內部自行編撰,並未設有專職與專人來負責編撰。
直到晉朝時,開始設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來編寫起居注,
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掌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
隋代於內史省(即中書省)設「起居舍人」。唐宋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記皇帝言行。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初曾專設起居注,後漸廢。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被送入宮中講解經史者)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
擴充套件資料:
1、起居注令史
官名。北魏置。亦稱起居令史,掌起居注的修撰。
「每行幸宴會。則在御左右記錄帝言及賓客訓答。」(《冊府元龜》卷五五四《國史部·總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七品上。
2、修起居注
宋官名。宋初,門下省起居郎與中書省起居舍人為寄祿官,另置起居院,掌記錄皇帝言行,以三館,祕閣校理以上官從事,稱修起居注。元豐改制廢起居院與修起居注官,由此起居郎與起居舍人記錄皇帝言行。
3、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官名。隋煬帝時始置,屬內史省。唐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廢舍人,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唐顯慶三年(658年),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
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唐龍朔二年(662年)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咸亨元年(670年)復舊。
天授元年(690年)又改為左、右史,神龍元年(705年)再復舊,皇帝御殿時,郎左、舍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宋、遼亦置。
4、起居郎
唐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廢舍人,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顯慶三年(658),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
龍朔二年(662)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咸亨元年(670)復舊。
天授元年(690)又改為左、右史,神龍元年(705)再復舊。皇帝御殿時,郎左、舍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宋、遼亦置。
5、給事中
元世祖至元六年(2023年)始置起居注,掌隨朝記錄省、臺、院、諸司奏聞之事,十五年改置給事中兼修起居注,定置二人,初定為正四品,仁宗皇慶元年(2023年)升正三品,延佑七年(2023年)復改正四品。
5樓:秦始皇k冖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掌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隋代於內史省(即中書省)設「起居舍人」。
唐宋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記皇帝言行。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專設起居注,後漸廢。
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被送入宮中講解經史者)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
6樓:泰山是冠軍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古代除了皇帝什麼官最大?
7樓:對方考慮看過
古代除了皇帝,丞相最大。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即百官之長。
歷史: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設定丞相。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
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三國和晉南北朝370年間,除蜀和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2023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
區別: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8樓:萬和興
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 丞相是明朝以前最大的官 中堂是清朝最大的官 尤其是晚清 九千歲 歷史上只有一個人 就是魏忠賢 他是一個權臣 當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太師 主要是宋朝 可能當時沒有人任丞相 所以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就以為他最大 其實不然 丞相比他大
9樓:扯東扯西扯鄨孈
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明朝以前是丞相,明朝應該就是內閣首輔了,到了清朝,是中堂官最大,當然,不同時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0樓:手機使用者
只有權最大 沒有官最大 歷史上也有攜天子令諸侯的現象 也有宦官掌握朝野的現象
11樓:南街空巷灬清梔不再溫柔
明朝是丞相,清朝是內閣大臣
12樓:哇哈哈你個頭頭
怎麼感覺應該是太子?
13樓:你的矜夜
明朝自李善長和胡惟庸以後,就不設丞相了,下面是內閣,成員一般兼任六部尚書,是最大的
古代記錄皇帝言行的是什麼官來著
14樓:地下水汙
古代記錄皇帝言行的官為史官。
史,記事者也。就是「用筆記事的人」。後來又發展成記錄國家大事的文職**,也包括在君王身邊負責卜筮、星曆人員。
古代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自己身邊的記事的史官真實地記錄下來,稱為「實錄」。記錄實錄的人,就是史官。
由於實錄原則上要求必須真實,也就是《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君主、皇帝對這個實錄還是非常重視的。重視是重視,但不能胡刪亂改,否則,不但不能流芳百世,還可能遺臭萬年。
15樓:對方考慮看過
是起居郎。
起居郎,古代官
職。隋代隋煬帝時始置,稱起居舍人,屬內史省。
唐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廢舍人,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顯慶三年(658),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龍朔二年(662)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咸亨元年(670)復舊。
天授元年(690)又改為左、右史,神龍元年(705)再復舊。皇帝御殿時,郎左、舍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宋、遼亦置。
宋史:(起居郎)御殿則侍立,行幸則從,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於殿下螭首之側。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群臣進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見之事,四時氣候、四方符瑞、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皆書以授著作官。
在古代為什麼叫皇帝為「陛下」?為何古代皇帝自稱朕和寡人
皇帝是高高在上,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佔有一個字,一個詞歸自己所用。集華麗與尊貴於一身的人,往往也是最孤獨的。就像是越高的山峰,就越少還有人能到達。更何況是山頂?皇帝,就像是山頂上獨生的一棵樹,沒有人陪伴他。他能做到的,唯有佔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所有人都在他的臺階之下,唯命是從,等候發令。就如...
古代皇帝為什麼自稱天子,古代皇上為什麼稱自己為朕?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 故稱帝王為天子。天子 顧名思義,天的兒子。其命源天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 天子氣 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 真龍天子 封建階級宣揚天子 受命於天 是上天...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稱自己寡人,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叫寡人
樓上 是在網上搜尋的吧。你這種人是最噁心的。古代君王很謙虛,於是就自稱 寡人 寡德之人 寡人 是指寡德之人,就是說沒有德行的人,用白話說就是 缺德的人 是皇帝自己的謙稱。是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人能和他相比,正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在那龍椅上是如坐鍼氈,才稱自己為寡人 是從 居家寡人 演變來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