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尤 在古文 文言文 中的所有意思

2021-04-15 13:30:40 字數 6610 閱讀 9141

1樓:匿名使用者

①更抄加: 浴雪尤清,經霜更潔bai.(經過了冰雪、寒du霜的洗禮,

更加zhi清新、高潔。)

②責dao怪,指責,怨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君子對上不怨恨天,對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卻是冒險去妄求非份的利益)豈招尤則替,實攘詬而終(**是因為過錯被懲罰而被驅逐 明明是忍受著屈辱和誣衊而死 是為晴雯惋惜和辯白)

③過失,罪過: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言語減少了錯誤,行為減少了悔恨,俸祿就在其中了)

④仍然: 丰韻尤存, 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男人陷入對愛情的沉迷裡,還可以逃脫出來,而女人要是陷入愛情裡,卻無法逃脫了!)

⑤尤其: 容固亦有度,言尤貴有章.(儀容本來應該有標準,出言尤其貴在有章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4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6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故在文言文中有多少種意思?

7樓:無畏無懼

常用的意思是「因此,所以」

另外還有下列意思

詳細字義

〈名〉1. (形聲。從攴( pū),古聲。從「攴」,取役使之意。本義:緣故,原因)

2. 同本義 [cause;reason]

故,使為之也。——《說文》

又明於憂患與故。——《易·繫辭傳》

則是無故。——《禮記·禮運》

夫有其故。——《國語·楚語》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史記·李將軍列傳》

3. 又如:藉故(託故。藉口某種原因);無故(沒有緣故)

4. 事;事情 [thing]

昭伯問家故,盡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國語·周語下》

教、 孝景固襲掌故,未遑講試。——《史記·龜策傳》

5. 又如:細故(細小而值不得計較的事情);掌故(歷史上的人物事蹟、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變 [accident]

國有故。——《周禮·天官·宮正》

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變故(災難;意外發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損失或災禍)

8. 舊識;舊交 [old friend]

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9. 又如:一見如故;故貴(舊交與貴人);故義(故交舊友);舊故(舊交);親故(親戚故舊)

10. 特指舊法、舊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

變化齊一,不主故常。——《莊子·天運》

是時,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漢書·楚元王傳》

11. 又如:蹈常襲故;故典(典故);故語(典故成語);故祀(按慣例舉行的祭祀);故套(陳規俗套)

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訓(先代留下的法則。古訓);故業(指祖上傳下的基業);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舊的事物 [the stale]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4. 又如:吐故納新

15. 通「詁」( gǔ)。以今言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訓故舉大誼而已。——《漢書·儒林傳》

並作周官解故。——《後漢書·賈逵傳》

〈形〉1. 原來。舊時的 [ancient;old;former]

故,舊也。——《廣韻》

反故居些。——《楚辭·招魂》

樂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傳·昭公十三年》

所謂故國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呂氏春秋·察今》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軒東故嘗為廚。——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又如:故步(舊時行步的方法);故地(舊有的屬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舊藥方);故吏(原有屬吏);故林(從前棲息的樹林);故式(古舊的儀式)

3. 通「古」( gǔ)。時代久遠 [long long ago;ages ago]

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動〉1. 死亡 [die]

前年趙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窮馬固遭際賣鎚媼》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親或母親死亡);故鬼(舊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 (並序)》

〈副〉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

廣故數言欲亡。——《史記·陳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則固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2. 又如:故故(故意;屢屢;常常);故違(有意違抗);故推(故意推託);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縱幹咎(有意縱容罪犯而觸犯法令)

3. 同「固」,原來,本來 [first;originally]

程不識故與 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史記·李將軍列傳》

此物故非西產。——《聊齋志異·促織》

4. 仍,還是 [still]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資治通鑑》

5. 通「胡」( hú)。何,何故 [why]

公將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為(何故如此)

《連》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關係

夫秦無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記·留侯世家》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戰國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1. 〈代〉

〈方〉∶這;那 [this; that]。如:故歇(這時候);故號(這種);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8樓:朝陽山人

1、原因;緣故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2、事;事情

昭伯問家故,盡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3、意外或不幸的事變

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4、舊識;舊交

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5、舊的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6、原來;舊時的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呂氏春秋·察今》

7、衰老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8、故意,存心

廣故數言欲亡。——《史記·陳涉世家》

9、因此,所以——表示因果關係

夫秦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史記·留侯世家》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9樓:冷夜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做名詞:

會意。從竹,寺聲。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簡冊雜積之地,寺亦聲。本義:整齊的簡冊

同本義等,齊簡也。——《說文》

等級;輩分

士階三等。——《呂氏春秋·召類》

皆陛下故等夷。——《史記·留侯世家》。索隱:「言等輩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禮記·少間》

請自貶三等。——《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優等;等例(等級差別,地位高低的差別);等子(宋代的御林軍;標本,樣本);等分(等級名分);等外品(質量差,不列入等級的產品);等列(等級品位);等別(等級)

臺階出降一等。——《論語·鄉黨》

型別;樣子

爻有等。——《易·繫辭》。注:「類也」

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元· 關漢卿《竇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儕,等儔(同類)

戥子 。秤金銀和珍貴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做動詞等同,使一樣

以等邦國。——《周禮·大宗伯》。注:「猶齊等也。」

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注:「同也。」

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資治通鑑》

又如:等作(等同;當作);相等;大小不等;等頭(齊頭,齊等);等倫(同輩;同類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駕回。——范成大《州橋詩》

有個官人請說話,商議些事務,專等,專等。——《水滸傳》

又如:等車(候車);等人(等候別人);等米下鍋(比喻經濟拮据而急需)

推遲 。

如:等幾天再看

區別等次

以等其功。——《周禮·司勳》。注:「猶差也。」然後立樂等。——《禮記·樂記》。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級);等衰,等殺(等差);等務(不同的事務)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較)

做形容詞

程度、數量相等

等,齊也。——《廣雅·釋詁四》

示有等威。——《左傳·文公十五年》

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荀子·富國》

做助詞用在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後面,表示複數

臣等不肖,請辭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舉後煞尾 [etc.]

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舉未盡(可疊用)

關羽、 張飛等不悅。——《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購置筆、紙等

做副詞一樣,同樣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

又如:等夷(等儕。同等地位的人)

古文中漫的意思,漫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漫 動 形聲。從水,曼聲。本義 水過滿向外流 同本義諸山崩,鴻水溢。三國志 吳主傳 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世說新語 文學 漸見江勢闊,行嗟水流漫。宋之問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縣 又如 漫溢 水滿向外流 漫口 堤岸被水衝潰 水漫金山 漫潰 水漲破堤而出 漫洩 水滿外流 漫流 水勢很大的...

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殆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 形聲。從歹 臺聲。本義 危險 2 同本義 4 陷入困境 殆,危也。說文 民今方殆,視民夢夢 詩 小雅 正月 亦曰殆哉。書 秦誓 傳 危殆。晉有三不殆。左傳 昭公四年 注 危也。兵殆於垂沙。荀子 議兵 注 謂危亡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 謀攻 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韓非子 三守 備危恐殆,急置...

為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有哪些為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有哪些?!?!!!

為為 為 w i 動 1 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 2 假借為 偽 做,作,幹,搞 do act make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 王風 兔爰 子為不知,我將不墜。左傳 定公十二年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管子 樞言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管子 心術上 為,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