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皈依三寶,什麼是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2021-05-17 05:37:48 字數 6306 閱讀 7093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寶的種類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分法,不外從事相上和理體上說。可分為:三種三寶、四種三寶、六種三寶。

三種三寶

1、別相三寶:又稱階梯三寶、別體三寶,佛陀最初於菩提樹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說《華嚴經》時,特現為盧舍那佛身,是為佛寶;佛於五時所說之大、小乘等經律,是為法寶;最初隨佛出家,秉佛之教法,修因得果的聲聞、緣覺、菩薩等,是為僧寶。此佛法僧三寶又名為最初三寶。

2、住持三寶:指流傳、維持佛教於後世之三寶,即一切莊嚴的佛像,皆稱為佛寶;一切佛說的經典佛書,稱為法寶;出家比丘、比丘尼等稱為僧,是為僧寶。此佛法僧又名為常住三寶。

3、一體三寶:又稱同相三寶、同體三寶,就其意義與本質而言,佛、法、僧三寶,名雖有三,但體性為一。例如,佛從覺者之立場而言,為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故稱佛寶;但佛德足以軌範一切,亦即法性寂滅,而恆沙性德,皆可軌持,故亦稱法寶;又如佛為完全無諍之和合狀態,僧團之特質為和合無諍,故亦稱為僧寶。

如此,則一寶實具足三寶,故又名理體三寶。

四種三寶

1、一體三寶:是說佛、法、僧三寶,名雖有三,然體性同一。

2、緣理三寶:又作同相三寶、理體三寶,即以一切智五分法身為佛寶,以滅諦涅盤為法寶,以學、無學等諸賢聖為僧寶。

3、化相三寶:釋迦如來為佛寶,如來所說之滅諦為法寶,先智苦盡之聖者為僧寶。

另,《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以釋迦如來為佛寶,四諦為法寶,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

4、住持三寶:一切佛像為佛寶,一切經卷為法寶,一切出家比丘(尼)為僧寶。此三寶能流傳、維持佛法於後世也。

六種三寶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記載:

1、同體三寶:即三寶同以淨法界真如法身為其體。

2、別體三寶:佛以三身佛為自性。五蘊之假者及法身義隨其所應,皆名佛寶;法以三乘無漏所攝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等為自性;僧以三乘之聖眾,具足理事之和者為僧寶。

3、一乘三寶:謂一乘所有之三寶,即不定種性之方便所修。以究竟之法身為佛寶,一乘之法為法寶,一乘之菩薩眾為僧寶。

4、三乘三寶:謂通於以三乘之三寶為所歸之體。即為三乘者所現佛之三身為佛寶,三乘之法為法寶,三乘之聖眾為僧寶。

5、真實三寶:謂依三乘真實之教旨,而論同體、別體、一乘、三乘等所有三寶之實義。即以三身為佛寶,一切無漏之教、理、行、果為三乘之法寶,一切住向、住果、住道等三乘之聖眾為僧寶。

6、住持三寶:以舍利及佛像等為佛寶,以示住世不絕;以貝葉文字為法寶,即今之大藏經、一切經等,以示住世不滅;以剃髮染衣僧為僧寶,以示佛法之不斷。

三寶的名稱、種類雖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有三:

1、最初三寶:又稱「根本三寶」、「最初三寶」。皈依佛,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皈依法,以佛陀所說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真理為老師;皈依僧,以最初隨佛陀出家的五比丘為老師。

2、住持三寶:禮一切諸佛佛像為佛寶,一切諸法經典為法寶,一切出家僧眾為僧寶。

3、自性三寶:皈依佛,人人皆有如來佛性;皈依法,人人皆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皈依僧,人人皆有般若清淨的身心。

此三種三寶實乃一體,因為有最初三寶,於是有住持三寶;有住持三寶,才知道人人皆有自性三寶。所以,皈依三寶者,其實就是肯定自己、認識自己、依靠自己。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才是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

什麼是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2樓:熱詞課代表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3樓:fsrm南

佛教皈依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教皈依三寶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是每個學佛者必須高度重視的。

1.皈依三寶是學佛的開始

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標準便是皈依。正如入黨需要宣誓,入學需要註冊那樣,通過相應儀式獲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

學佛首先應皈依三寶,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

唯有這樣的皈依,才能使我們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線上。否則的話,終究還是在場外徘徊。即使領到一張屬於自己的皈依證,也只是擁有了入場的通行證。

還需自己走過這段距離,正是靠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來跨越。

2.完成皈依是學佛的目標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或許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

並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並不侷限於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4樓:青竹遺風

去寺院向僧團祈請,由僧人**安排時間,舉行三皈依儀式,皈依三寶,最後發放統一的皈依證,作為皈依憑證。因此事先應準備好一寸免冠**。

5樓:百度使用者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皈依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販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生,如果不曾辦理註冊手續,永遠只是個旁聽生罷了。世間上的金銀、真珠、瑪瑙稱為『寶』,那是世間財寶: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寶,是出世的財寶。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首先應該皈依三寶。 三寶,是佛、法、僧的總稱。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指證悟宇宙真理﹝自覺﹞,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的圓滿覺者。

『法』,梵語『達磨』﹝dharma﹞,有很多的意義,在這裡是指佛陀所直說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經。眾生依法修行,就能證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脫。 『僧』,是梵語『僧伽』﹝samgha﹞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

在這裡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其特質有二,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斷除的煩惱,所證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

事和,指身、囗、意王業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項要點,不相違背,是建立僧團的基礎。即; 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

這是思想的統一。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

這是經濟的均衡。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

這是心意的開展。 囗和無靜;在言語上,和諧無諄:這是語言的新切。

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這是相處的和樂。

因此,從自利而言,僧團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從利他而言,僧團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簡單的說,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

譬如佛是良醫,法是妙藥,僧是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到達自在解脫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稱為三寶。

我們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統稱為『三寶』。 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寶,請求救護,而得解脫眾苦的意思。世間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柺杖,走路才能安穩:

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針,船隻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寶就像我們的父母,當一個小孩被人欺侮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隻要他叫一聲『媽媽』,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因為他有母親。

同樣的,世間上邪魔外道、壞人壞事很多,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每個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迴歸真賈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

所以販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6樓:不好你報警

那皈依的那是三寶了,不是二寶了嗎?二寶不是佛的**,正信正念才對,一定要去寺廟皈依的

皈依三寶指的是什麼

7樓:苦苦的掙扎

佛教中的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皈依三寶的內容是:

1、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2、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

3、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二、皈依三寶的真實含義: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

三、對皈依的誤解:

皈依三寶是一個人入佛門的標誌,表示正式成為佛門**。很多人以為皈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了,許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其實皈依佛法僧三寶,並不是非吃素不可。

沒有人要求皈依就要非吃素,吃素屬於個人的意願,個人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有意願想吃素才發願吃素的。

8樓:熱詞課代表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9樓:匿名使用者

皈依,皈是歸向,依是依託,全身心投靠三寶,希望獲得解脫。皈字左邊是白,右邊是反,意思是我們都是骯髒的,要反黑為白,反染為淨。 世間的人,依靠金銀財「寶」,就能獲得物質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寶」,就能得到精神昇華的安穩。

《成佛之道》一書說:「眾生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在一生又一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寶的舟航,才能到達彼岸。但眾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卻誤信邪師外道,甚或迷戀世間的財寶、權位、眷屬、生命……等,殊不知財產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盜賊、惡王,或生了不肖兒女,財富隨即就轉眼成空,而崇高的權位也將落空。

如《頂生王經》記載:頂生轉輪王統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終不免墜落人間,憂愁而死。親愛的眷屬,一旦無常來時,也要分離;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國家、社會,也總在治亂之中,流轉不已。

因此,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處,故有『皈依處處求,三寶最吉祥』之謂。」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載道:「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盤。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寶確為真正的皈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三寶有此等功德,乃立願做一名佛**,信受奉行,懇求三寶的威德加持攝受,將一己的身心歸屬於三寶,從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三寶:佛法僧。佛,指已經萬德圓滿的大覺悟者,佛有無數無量尊,全部皈依。

法,指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皈依。僧,指出家修行的佛子,菩薩,羅漢,凡夫僧,全部皈依。皈依了佛,就不可以再皈依其他宗教。

皈依了法,也不可以再皈依其他教派的典籍。皈依了僧,就不可以再皈依其他宗教人士。 皈依三寶之功德利益略說有八種:

(一)、常遇佛法,趨入內道。

(二)、昔作惡業,皆悉清淨。

(三)、不墮惡趣。

(四)、獲無量善神庇佑,不為人與非人等障礙所損。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辦。

(六)、常具廣大福德之因。

(七)、能作法師,為眾所依。

(八)、速證菩提。 至於皈依三寶的功德,非常殊勝。優婆塞戒經說:

皈依三寶,能出生無量善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報,無窮無盡。文殊師利問經說:皈依佛法僧,可以解脫一切苦惱。

佛說因緣僧護經說:皈依三寶,得大吉利。其他經典,無不讚嘆皈依三寶的功德,微妙難思。

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福報享盡,將墮三塗,帝釋天主,教他皈依三寶,稱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七日後命終,天主不知其去處,特來問佛。佛言:

因皈依三寶功德,轉墮為升,已生兜率陀天。由是證明,皈依三寶,的確可以離苦得樂,近則增長人天福報,免墮惡道;遠則可以作為成佛的真因,終證佛果菩提。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白話:

長老阿難,對於一個問題頗為不解,這個問題是什麼呢?那就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三皈依,說: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這樣會有多少功德呢?這個問題阿難比丘無法瞭解,於是來到世尊處向世尊請教。世尊聽了這個問題,很高興,說:

好啊,你能夠問如來這個問題,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很有智慧的問題。我來給你解說:世尊說:

這個閻浮提,大約方圓約七千由甸,南窄北寬。假如裡面佈滿了須陀恆果的聖人,如同植物的樹葉那樣密集。這樣,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於一百年間,以種種物質財富,佈施供養這些聖人,而且恭敬禮拜,最後起舍利寶塔,繼續供養。

這個福德,和其以清靜心稱頌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功德比較起來,連其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萬分之一都不到,甚至以數字比喻都無法形容。

什麼是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學佛,要懂為什麼皈依三寶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 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佛教皈依三寶是指佛寶 法寶 僧寶。佛教皈依三寶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皈依是佛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是每個學佛者必須高度重視的。1.皈依三...

皈依三寶以後佛教徒為什麼要受戒,皈依三寶後,不受戒行麼

無規矩不成方圓,戒律有防非止惡的作用。佛 皈依三寶後,要受持五戒。佛陀制戒的目的專是令 遠離惡業,如屬法持戒為令增長功德,而得解脫。守持五戒,顯發無量悲心。戒定慧是佛法的三無漏學,戒是定慧的先導,無戒即不能生髮定慧。以戒為師 是佛陀遺教,佛教徒理應授戒 持戒。修行復佛法之人 做人做事制的標準就是戒 ...

可以多次皈依嗎,可以皈依三寶2次嗎

那麼學佛從 學起?章嘉大師告訴我 戒律很重要 戒律是什麼?我們在 淨業三福 看到了,就是我們前面所讀的。這個是佛陀對 最根本的教誡,必須要遵守,這個三條是最高修學指導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佛對 要求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佛的學生 做佛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