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漫閱科技
202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臺,戰爭的烏雲開始在歐洲上空集結。希特勒公開表示對蘇聯的敵視,並提出對烏克蘭的領土要求。
2023年,蘇聯同波蘭、芬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同一年,蘇聯和美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2023年夏季,蘇聯分別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簽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邊界的安全。
2023年9月,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這是為尋求和平採取的一個步驟。2023年,斯大林尋求與英法兩國結盟,但遭到英、法兩國的拒絕。
2023年10月,德國-義大利軸心形成。納粹分子不斷髮出敵視蘇聯的叫囂。在東方,日本不斷在蘇聯東部邊界上挑起事端,這使斯大林的壓力越來越大。
2023年3月,希特勒佔領了奧地利。接著發生了蘇臺德日耳曼人危機。德國的好戰嚇壞了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達拉第,他們急忙同希特勒磋商,兩國同意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讓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斯大林立即建議,由英、法、蘇三國建立一個反德聯合陣線,在德國進攻捷克時三國共同出兵制止德國的擴張。但英法兩國都不想得罪希特勒,希望用讓步政策來換取西方的和平,犧牲捷克斯洛伐克,把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他們不接受斯大林的建議,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上,逼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拱手讓給了希特勒。
斯大林毫不懷疑,英法同意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動機,顯然是慫恿希特勒在東方放手大幹,以換取西方的和平。
英法兩國的短視和自私自利,使斯大林失去了對他們的信心,為了蘇聯免遭戰爭,斯大林轉而採用實用主義的政策,同希特勒媾和,時間越長越好。因為他的國家現在還沒有準備好戰爭。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蘇聯在世界上的存在,2023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有哪些影響?
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是什麼?
德國為什麼要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呢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希特勒最大的失誤,對蘇作戰他重複了德國前輩們的錯誤,即兩線作戰。即便德國強大到可以征服歐洲,但德國永遠不能同時對東西兩個方向發動戰爭。希特勒在征服法國後的狂妄,在對英作戰的乏力之後,他終於將新的目標對準了蘇聯。
並不是說,德國對蘇作戰就沒有取勝的機會,只是作為一位統帥,本身應該有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信念,可希特勒沒有。在2023年海獅計劃之前,德軍打得非常好,唯一的敗筆就是希特勒在敦克爾刻的優柔寡斷,使曼施坦因的西歐作戰計劃至少30%的勝利化為烏有。
2023年海獅計劃本身就有問題,它的根本思想在於使用空軍征服英國,而不是考慮如何發揮德軍最強大的軍種——陸軍的力量。雖然計劃考慮到德國海軍力量較弱的實際情況,但決不能作為計劃執行糟糕透頂的結果的解釋,相反,海獅計劃損失的兩千架飛機,特別是損失的優秀飛行員,已為巴巴薩羅計劃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其實,希特勒在敦克爾刻應該繼續發揚德軍凶猛的進攻,將三十萬英軍消滅殆盡,然後做出選擇,要麼拼盡全力將英國消滅(包括登陸作戰),要麼就此罷手,將矛頭指向巴爾幹半島,然後積蓄力量,為2023年的巴巴薩羅計劃做準備。
如果德軍能將三十萬遠征軍消滅,英國也就元氣大傷,即便德軍海軍力量薄弱,但只要戰術運用得當,登陸至少有七成把握,而絕不能採用海獅計劃那樣用空軍拼消耗的打法。解決英國之後,征服巴爾幹,再積蓄力量,以不變應萬變,對於德國應該是最佳選擇。
拿破崙東進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葡作戰的失利,將二十五萬法軍精銳喪失在西班牙的人民戰爭中,倘若法軍不劍指西南歐,集全力進攻**,或許結局要好得多。同樣,希特勒在征服西歐後如果不是在2023年海獅計劃中徒糜空軍力量,而是休整力量,準備2023年的全力東進,進攻莫斯科的勝算至少可加兩成。但希特勒偏偏要打打英國,再打打蘇聯,以拿破崙如日中天的斜形戰術仍敗於兩線作戰,可想而知,冥冥之中,希特勒的敗局其實在空軍對英國狂轟亂炸之時就已註定。
希特勒在戰爭中所犯的第四個錯誤是2023年在烏克蘭的分兵,如果集南方集團軍群的全部力量,本可以攻下斯大林格勒,但希特勒偏偏讓曼施坦因去了克里米亞半島,雖然成就了一代名帥,但對德國全域性利益卻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滅,造成南部戰線空虛,無論從實力還是精神,對德軍的打擊都勝於莫斯科會戰。
希特勒在戰爭中所犯的第五個錯誤是將寶貴的陸軍資源白白消耗在北非,試想讓沙漠之狐馳騁在烏克蘭平原上,戰爭又將是另一番場面。
希特勒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對優秀的國防軍將領不信任,頻頻換將,將寶貴的軍事資源一味地補充黨衛軍,而不是全力打造表現極其優秀的國防軍,也是戰爭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客觀地說,戰爭中德**隊表現極其優秀,勝於任何國家的軍隊。與蘇軍相比,德軍有著優良的參謀指揮系統,訓練有素的部隊,而蘇軍經歷了37-38年的大清洗,相當一部分經歷了一戰和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優秀指揮員被清洗,1941、2023年相當多的戰役已經證明,缺乏具備良好素養的指揮人員,僅靠政工人員、督戰隊只能無辜地造成更大的**。如果不是戰爭中迅速成長的優秀將領和蘇聯強大的工農業潛力,二戰歷史就要重寫了。
可戰爭的天平最終傾向了蘇聯,在希特勒所犯的五個錯誤當中,最致命的錯誤是第三個,即兩線作戰,如果連北非計算在內,將是三線作戰,希特勒自身沒有拿破崙的超凡才具,又一意孤行,僅憑優秀的軍官和士兵,結局只能是失敗。
3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本身就是、希特勒為了麻痺蘇聯、穩定斯大林而簽訂的緩兵之計。而蘇聯也是依據此條約部兵與東方,備戰日本軍國主義的軍隊入侵。
二戰中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在德國對英國久攻不下,而戰爭需要的資源大量欠缺,所以希特勒想要進攻蘇聯:「我們需要物資,而物資在東方,我們必須爭取到那個生存空間。「這就是希特勒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原因,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強烈反抗,而日本軍隊的自顧不暇陷入中國戰場,最後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而蘇聯就此及時把主要戰場、並頃其全國人民、軍隊、財力,放在對抗希特勒法西斯軍隊的侵略上。
4樓:十拉過
在德國與蘇聯簽署條約之後,蘇聯通過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在德軍陷入西線泥潭後進攻德國,但是斯大林沒有想到法國戰敗的如此之快,並且在法國戰敗之後德軍並沒有繼續對英國進攻,加上計劃實行時間一拖再拖,終於,希特勒先發制人,在《大雷雨計劃》原定時間的10天后閃擊蘇聯,而且由於蘇軍無法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因此大敗。
5樓:風行天下之夜
因為德國不打蘇聯,德國登陸英國之時蘇聯也會打德國
2023年8月23日,主要由於什麼事情促成德蘇兩國就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為什麼蘇聯人都在罵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自己卻還去撕毀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呢?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法西斯國家引起全世界眾怒了,就像蘇美英攻打柏林,有幾個傻缺說什麼侵略德國的
7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對日參戰是在雅爾塔會議上響應美國的要求,怎麼可能受譴責?連這個基本史實都不知道?!
8樓:匿名使用者
你指什麼?是北方四島嗎?
幾年幾月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9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裝備也損失慘重。
德國是大國,為什麼說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能撕毀 10
10樓:匿名使用者
希特勒說過:「勝利者不受指責」
凡爾賽和約,他說撕毀就撕毀了,瘋狂擴軍,開到萊茵河。
和張伯倫的和約說撕毀就撕毀了,剿滅波蘭。
德國看重的是效率,他們一戰就能用毒氣,義氣和道義他們不在乎
11樓:匿名使用者
希特勒的特點就是說話不算數,而毛子也差不多;相對英法意,日耳曼人算是比較野蠻的,哥薩克更加野蠻(和亞洲人差不多),野蠻和文明的最大差別就是協約精神差,就是說話不算數。希特勒深知這一點,因此他能以慕尼黑協定矇騙英法,英法深信希特勒到此為止。
希特勒也用互不侵犯條約騙蘇聯,斯大林當然不相信,但是沒想到希特勒那麼快,所以準備不足。
其實日本和蘇聯也有協議:那就是蘇日"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被打怕了,因此不顧希特勒的催促,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和蘇聯簽訂互不進攻協定。當然蘇日雙方誰都知道這個東西不可靠,因此日本修建大量的要塞,而蘇聯緩過勁來,又拿到了相當的補償條件,因此不再理會協定,出兵東北殲滅了關東軍。
12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的實力決定一切,國家的發展戰略也與領導階級、戰略要求、世界大勢有關。二戰中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蘇德條約本身是德國迷惑蘇聯的一個手段,德國最終目的是侵佔蘇聯,所以就違約了。同時。
德國陸軍實力強大,德國當時有信心擊敗蘇聯。
13樓:匿名使用者
利益高於一切。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前蘇德兩國瓜分了波蘭,蘇聯坐視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兩國都爭取到了準備戰爭的時間和精力。
14樓:迎難而上
那是因為那個條約已經沒有用了,本身簽訂這個條約就是緩兵之計
特朗普上臺後,如果對伊朗態度強硬,會有什麼後果
特朗普接任美國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對外的三把火,外界一直傳的比較熱的是俄羅斯 中國 伊朗。就目前來看,這三把火並沒有燒起來,雖然特朗普競選時非常的高調,但在對外的事務上,除了一些細節沒有處理好,在關鍵問題上還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中東地區歷來是美國的戰略要地,就拿伊朗來說,作為中東地區資源比較豐富的...
中,希特勒為什麼能利用閃電戰在四周時間裡拿下波蘭
一是德波軍事實力對比相差懸殊 二是德國進攻波蘭時候,蘇聯趁火打劫,從東方攻入波蘭境內,建立所謂 東方戰線 波蘭兩面受敵,不亡才怪呢。希特勒閃電戰為何先閃波蘭?如果不首先佔領波蘭,而是別的國家,蘇聯就會非常警惕,從而利用波蘭而有所行動,使德國將會面對後方不穩的狀態。佔領了波蘭,蘇聯就會觀望,德國與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