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我真陶醉的作者,巜聽雨》古詩的意思

2021-03-22 11:24:22 字數 5104 閱讀 3401

1樓:百度使用者

余光中《聽聽

那冷雨》讀後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聽聽那冷雨》,僅這名字就讓人喜歡,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寫點什麼。

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聽窗外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心裡該湧起多少回憶和感慨。

李後主晚年的詞裡總是充滿了雨聲,綿綿的春雨,瀝瀝的秋雨,彷彿訴說著家破國亡的悔與痛。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

「昨天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 《烏夜啼》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長相思》

這樣的句子在國亡後後主客居卞京時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詞作裡,卻幾乎找不到關於雨的任何意

象。 從某種程度上說,雨天與黑夜具有同樣的品質,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囂,讓世界在雨聲中迴歸單純,同

時讓心在雨中迴歸本質。也難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會成為一種感傷的情感符號,承擔著演繹世事滄桑,

抒發人生感慨的功能。關於這一點,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數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了。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眠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

星星也。悲歌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這首詞中,作者只剪取了聽雨的三個片斷,卻表現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聽雨的不同人生際遇和情

懷,特別是亡國後的悲苦心境,讀來讓人感同身受,無限惆悵。

不過同樣是聽雨,所得卻會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樹梢百叢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盛唐詩人的句子,洋溢著生命的

歡快和喜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到了晚唐,那雨聲中更多的

是離愁別緒和人生的悽苦感受,和那個時代的氣氛一樣。

當然,在雨聲中的感悟,也與生命個體的氣質相關,象蘇東坡這樣樂天知命的人,你很難在他的話語

裡尋覓到雨中的哀愁。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月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雨來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時光已逝去千年,我們彷彿還能看到東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

嘯徐行的樣子,這真是一個天真爛漫充滿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詞前小注中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這一年(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2023年

),東坡正謫居黃州,處於他人生中的第一個低谷期,但作者的筆下沒有悽風苦雨,而是一派樂觀開朗的

心境。東坡一生還寫過不少與雨有關的詩文——如《喜雨亭記》,「細雨斜風昨小寒」,「白雨如珠亂入

船」,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東坡筆下的雨都是元氣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

對雨的迷戀似乎是中國文人的傳統,你總能在他們的文字裡聽到若隱若現的雨聲。

在現代作家裡,周作人大約是對雨最情有獨鍾而情感又最為複雜的一位了。周作人喜歡雨,他把自己

的書齋命名為「苦雨齋」,有兩本散文集分別叫作《雨天的書》和《風雨談》。在《風雨談》小引中,周

作人說:這個題目我很有點喜歡。……我取這《風雨》三章,特別愛其意境。另在《雨天的書》自序二中

,周作人寫道:但這個題目我很喜歡,現在仍舊拿了來作這本小書的名字。《雨天的書》中有一篇十分著

名的散文《苦雨》,其中有一段說:臥在烏蓬船裡,靜聽打蓬的雨聲,加上 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

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說到底,周作人喜歡雨,是喜歡它造成的迷離的夢一般的詩境。然

而,夢終究不過是夢而已,在現實的苦雨齋中,周作人體會到的卻不是詩意而是人生的瑣屑無奈與苦痛。

當全國抗戰的風雨聲響徹神州之際,周作人卻躲進他的苦雨齋裡,但他編織的雨的迷夢很快就破滅了,他

不得不很快作出選擇,走出了人生最不光彩的一步。或許,自那以後,夜雨敲窗之際,周作人聽到的再也

不是詩意的雨而是人生的悽風苦雨了罷。

外國文人對雨的興趣似乎不如中國的這樣強烈,這可能也算中外文學的差別之一,至於其間的原因卻

說不出。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與雨有關的書是英國十八世紀的作家約翰•史密斯的《book for a rainly

day 》,譯成中文也可叫作《雨天的書》,不知周作人的書名是否就**於此。可惜的是這本書我沒有見

過,只在詩人布萊克的詩集中讀到了一節引用的話,據說作者是布萊克的好朋友。倒是一首清新的與雨有

關的小詩讓人印象難忘,詩中寫道:我的房間變暗/幾乎是正午/深藍色的天空/一塊擋雨板,雨最後落下

來/療治女孩的傷口/自悲傷變形的早晨/拯救她們……/我們在最後一陣細雨中舞蹈。這首詩名叫《女孩和

雨》,作者是英國的當代詩人佩內洛•夏特爾。這樣一些寫雨的零星的片斷當然不能和中國源遠流長的傳

統相比,不過也可看出,雨的詩意的意象不是中國文學所專有,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的棲居。這是一種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認的是詩意正被後現代的社會事

實所驅逐。雨也正在從我們的文字中消失,逐漸蛻變成一種純自然現象。你很難設想一個居住在都市森林

中的人還有聽雨的閒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聽到什麼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堅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頂上所

發出來的那種單調乏味的聲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種讓人厭煩的噪音。誰還能體會到「雨打芭蕉讀紅樓」

詩意,誰還能聽到雨在大自然中所演奏出的天籟般的**?也許有一天,雨只是天氣預報中的一名詞,而

我們所需要做的僅僅是——出門帶好雨傘。

2樓:百度使用者

摘要:整潔美觀的文面令人愛不釋手,令人平心靜氣

雨讓我陶醉

3樓:匿名使用者

春雨濛濛

春雨濛濛,就像牽牛花藤嫩綠枝條上的絨毛。微風輕輕吹過,這濛濛的雨簾微微傾斜,像一根根銀絲撒向大地山川:田野上的草木、莊稼、果園,放眼望去,只是一片青綠,雨中的和風將綠送到了天邊。

雨淅淅瀝瀝,宛若一支溫柔的催眠曲,陶醉了剛插的綠秧;陶醉了剛栽下的小果樹;也陶醉了我。

在這令人心醉的雨中,帶傘未免有失雅興,我任由這春雨撫在我臉上,撫在我的心頭,雨是甜滋滋的,真想聽聽那雨,嗅嗅那雨,舔舔那雨。春雨在竹枝.竹葉上舞動,顯得分外精神。

調皮的雨時而調皮滑落,時而隨風旅行,只看到他留下如輕煙,如輕紗似的倩影;那雨絲是琴絃上跑動的音符,奏著優美的旋律。

這微風中的雨絲在天地間沙沙地響,不真像春天的特殊語言嗎?

當柔潤的雨絲紛紛揚揚地灑落九天,一落地,便融化在泥土中,那雨是春姑娘差去的,鑽進泥土中,去喚醒地底下沉睡了一個冬天,睡得迷迷糊糊的種子。雨這可愛的小精靈,她是春的使者,喚醒了一切生機 。她洗去了殘冬的灰塵,抹去了人們心中的陰影,還以嶄新的面貌,送給了萬物潔淨的靈魂與軀體。

正應了一句話「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送給了萬物潔淨的靈魂與軀體。

雨連續下了好幾天,終於停了,只是看到到處是溼漉漉的一片。我愛那雨的瀟灑,來去之間,從不留戀什麼,也無放棄任何東西。他的豪邁、委婉,陶醉了我。

春雨濛濛好似一首歌,既有歡樂的音符,也有悲壯的旋律!

春雨濛濛是甘露,哺育了萬物!

春雨濛濛是一切的開始,領著人們上前去!

4樓:脛下逆鱗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風和日麗、電閃雷鳴……這都是大自然的瑰寶。然而,雨則是瑰寶中的精華,讓我陶醉不已。

雨,是從天上伸下來的無數手指,撫弄著大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滋潤著萬物!

瞧,小草伸出小手盡情感受春雨的綿綿愛撫,初開的桃花,籠在濛濛的細雨中,露出一層溼潤的紅霧,近處的青枝綠葉,顯得青翠欲滴,讓人不禁憐惜。每當我漫步於綿綿細雨中時,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溫馨就會湧上心頭。雨點接觸肌膚的那一剎那,一絲清涼讓周身舒暢,彷彿給了我一個潔淨的靈魂。

我屏住了氣息,用心傾聽這連珠的跳躍和明快的語言,宛如欣賞一首美妙的樂曲。

雨,在夏天如一個頑皮的孩子,說變就變。剛才還是晴空萬里,現在就「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了,像激雷炸塌了天河,大雨瓢潑而下。這時,一曲精彩的搖滾樂曲開幕了,還真頗有「帕瓦羅蒂」的風采。

這樣,一個夏天,你便和花草樹木一起欣賞了激昂的樂曲。

雨,穿著薄薄的衣裳,小心翼翼地來了,細雨如線,縱橫交織成薄紗,籠罩著蒼穹。這就是溫婉的秋雨。此時,腦海裡浮現了豐收的喜悅:

那一個個裝著金燦燦稻子的籮筐,農民的嘴角邊盪漾著歡快的笑容。同時,更讓你念念不忘的是詩人的「夜闌臥聽風雨聲,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雄心壯志。

雨,依舊在冬天訴說著「滴水穿石」的故事。它們是雪的夥伴,為雪鋪下地毯,聲音是那麼輕柔,面龐是那麼晶瑩。給人們帶來了歡樂,給孩子帶來了興奮,同時洗去了世間的塵埃,一切都玲瓏剔透,好一個沒有汙染、晶瑩、純潔的世界。

雨,你是一顆顆美麗的珍珠;雨,你是那來自上蒼的天使;雨,你是湛藍天空上的一顆顆閃亮的星。雨,你的詩情,你的畫意,你的別具一格,都讓我為你深深折服。讓我為你歌頌,為你驕傲,為你陶醉吧!

巜聽雨》古詩的意思

5樓:咪浠w眯兮

《聽雨》白話釋義: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髮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聽雨一般指《虞美人·聽雨》,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

這首詞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此詞在結構上運用時空跳躍,以「聽雨」復沓串連,上、下片渾然一體,具有跌宕迴旋的匠心。

原文: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進士,而幾年以後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餘生的自述。

他還寫了一首《賀新郎·兵後寓吳》詞中所寫情事,可以與這首詞互相印證。這兩首詞,可能都寫於宋亡以後。

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順敘下來的;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應當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

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繼以上兩幅一起反襯作用、一起陪襯作用的畫面。

求季羨林《聽雨》的閱讀答案,求季羨林《聽雨》閱讀題答案

1 不矛盾。因為作者認為自己也是個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詩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 而現在聽到雨聲想到的是麥子獲救之類的世俗現實民生問題,所以說是俗人。兩點,每點2分,意合即可 2 1 印證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 2 用古人聽雨的境界反襯自己聽雨的境界 3 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學色彩。3 1 ...

季羨林《聽雨》的讀後感想季羨林聽雨讀後感

聽雨 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研究學問的季老,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

季羨林的文章,季羨林散文《聽雨》 原文

月是故鄉明 通過回憶童年的一些往事讚頌故鄉的好,表達對故鄉的思戀。一定要開啟看看哦 什麼都有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 集 1957,人民 羅摩衍那 初探 理論 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 散文集 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 散文集 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 散文集 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