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傳教士瑪利竇來華的目的是什麼 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2021-05-26 11:58:39 字數 5769 閱讀 3003

1樓:落莫山

義大利傳教士瑪利竇來華的目的是為了弘揚教法,傳教而來。

對中國沒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啟了中國與耶穌會的友善相處的先河。

而這種友善相處最終在康熙時期,出現了重大轉折,傳教士們宗派矛盾使得後來者嫉妒耶穌會在華的發展,投訴到教廷那裡,而教廷不知道具體,只憑信件就做出了重要錯誤的決定。使得中西矛盾升級,康熙曾派遣使者去歐洲,依然沒能解決。中西交流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2樓:

是出於我國的元朝時期

義大利來中國的傳教士是誰

3樓:匿名使用者

馬可波羅 ,笨 義大利麵食也可以說是從中國發展的

4樓:暨騫席傲旋

一五七九年義大利籍的羅明堅(michael

ruggiero)到達該地,越三年,西去兩廣總督所...

三大傳教士有哪幾個?

5樓:苦味精味苦

利瑪竇(2023年10月6日年-2023年5月11日),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傳教。

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

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德國人,神聖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

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義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2023年10月9日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023年9月29日入耶穌會,2023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2023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諡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曆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

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指定的三大傳教士,在加書升級之前,除了將軍的所有職位之間的區別只在於臉和名字不同而已

傳教士的傳播方法

康熙與西方傳教士

7樓:慶陽劉繼東

湯若望,字道末,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左側,雍正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

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義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

2023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湯若望病死於寓所。2023年(康熙八年),康熙給湯若望平反。2023年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又釋出了對湯若望的祭文:

「皇帝諭祭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二級又加一級,掌欽天監印務事,故湯若望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恤死報勤,國家之盛典。

爾湯若望,來自西域,曉習天文,特畀象歷之司,爰錫通微教師之號。遽爾長逝,朕用悼焉。特加因恤,遣官致祭。

嗚呼,聿垂不朽之榮,庶享匪躬之報。爾有所知,尚克歆享。」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2023年10月9日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023年9月29日入耶穌會,2023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2023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諡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曆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

傳教士們這樣評價康熙皇帝:

歷史上這位君主,要想成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範,還有待於更好地信仰**教,別無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樂的傾向。——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韃靼旅行記》

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白晉(joachimbouvet)《康熙皇帝》

道教與儒教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8樓:q妖緬

道教與儒教的區別: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論的不同、

人生觀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

道教與儒教的聯絡:思想觀點上的共同性、學說內容上的互滲性、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

一、道教與儒教的區別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應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也就是說,儒家的出類拔萃者,應為志士仁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則應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如此看來,道家的典型人物,應為清修隱者。

2、人性論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論,則看到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理,對人性的桎梏和對個性的摧殘。

3、人生觀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觀,是入世的,講究「先天下之憂而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觀,則是出世,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牽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

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個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

4、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禮」,強調仁者愛人,必須克己復禮,以對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作為「仁」之核心標準,而以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其達到標準之必須手段。

道家則以「道」為世界本源,講求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為道法自然,觀點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色彩。

二、道教與儒教的聯絡

1、思想觀點上的共同性。

2、學說內容上的互滲性。

儒道兩家皆以「我」為主,同時吸收改造對方若干成分,納入自己體系之中。道家補充了儒學短於形而上本體之學的缺陷,儒學補足了道家漠視現實社會人生問題的偏失。

3、文化全域性上的共建性。

儒學在人生哲學、倫理道德規範、教育學等重要社會文化領域有第一位貢獻,道家則在宇宙論、美學、自然哲學、重要社會文化領域有第一位貢獻。

擴充套件資料:

道教與儒教的由來與發展:

道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祕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祕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儒教: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堯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五教即五禮,全是家庭之禮。

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儒學史可以分為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代儒學等不同階段。

9樓:誰撕裂你我的心

1、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儒教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道、儒兩教各有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4、修行方法的差異。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淨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讀書用工,方法得當,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身體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5、道教與儒教的聯絡:

道教與儒教它們都要求剋制人的感官慾望,主張人不要被身體本能牽制和奴役,回到人心靈的自然寧靜。兩教都把心靜定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說教和修行都是為了使人達到心靈的寧靜。

10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1、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係,主張遠

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

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祕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儒教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絡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道、儒兩教各有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

,也就是所謂「天資」。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

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佈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4、修行方法的差異。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淨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

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你讀書用工,方法得當,你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身體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聯絡:道教與儒教它們都要求剋制人的感官慾望,主張人不要被身體本能牽制和奴役,回到人心靈的自然寧靜。兩教都把心靜定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說教和修行都是為了使人達到心靈的寧靜。

如果說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是消極的,,如何看待傳教士把

傳教士在bai早期中國 的歷史中起到了一du定的推動作用,zhi例如在新航路開闢時dao期,也就是中國明清專時期為中國屬帶來了大量的近代科學制品,還有大量的近代地理知識,萬國坤輿圖 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清末 創立之前,傳教士為中國的反封建做出了貢獻,比如為中國維新派民主人士提供避難所,康有為和梁啟超就...

最早來我國的傳教士是誰,什麼時間來的

呵呵bai,達摩祖師吧,怎du麼問第一個?要說更zhi早,可能有很多呢,歷史上有人dao懷疑墨子就是外內國人容 因為墨子本名叫墨翟 狄 墨指顏色黑,翟指蠻夷。按這麼說墨子還有可能是黑 的外國人。呵呵,不過無法考證。要我說最早的應該就是達摩祖師了。不是唐代就有馬可波羅了嘛。最早來我國的傳教士是誰,什麼...

在清朝時期,那些來到我國的傳教士,到底帶來了什麼

清朝時期來了很多的外國傳教士,這些人有給中國人帶來了新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但是他們也將中國的富足資訊傳回了海外,最後引來了西方侵略者。中國在歷史上,除了唐朝時期非常開放以外,大多數朝代對外不是特別開放,尤其是到了清朝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越來越落後,當時大清朝也有很多傳教士,他們的到來也的確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