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君子陶陶
教育是指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思想進行引導與啟迪。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物件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樓:清溪看世界
教育是指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思想引導與啟迪。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一詞**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意思是「引出」。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3樓:不鵬翼
教育是在人身體、精神、社會適應、心理上形成良好健康的狀態。德智體美勞的思想引導與啟迪
4樓:
教育是指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思想進行引導與啟迪,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為未來的生活做鋪墊。三觀一旦確立也是比較難以修改的。
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一觀點對你最有啟迪
5樓:匿名使用者
1.立志有恆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儘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
「我願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說:「我們願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
「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指的是什麼
6樓:哎喲
為人類特有的教育
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教育思想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為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
教育思想的型別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7樓:茅屋為瀟瀟歌
指的是以人為本,以教育學生思想水平的境界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準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準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
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什麼?
8樓:
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相對,一般指教育者而言,即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育中主客體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比如老師。
教育客體:和「教育主體」相對,一般指教育者的物件,即受教育者在受教育過程中主體(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認識的物件。比如學生。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控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
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9樓:匿名使用者
一、主體教育思想的探索:從主體——主導論到雙主體論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與學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關係問題,則一直是教育學一個主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處理師生在教育中的關係,教育史上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模式,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觀點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這種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派所倡導的教育模式,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顯現其落後性。
第二種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所倡導的教育模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削弱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忽視人類長期積累與總結的間接經驗的學習,往往使學生的學習陷入一種自發性、盲目性的探索過程,同樣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第三種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觀點。這是我國現行許多教育學教科書的主流觀點。這種「主體——主導論」的出發點,是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
良好的願望本無可厚非。然而,由於「主體」與「主導」概念內涵的重疊性,理論上的觀點模式實施於教育過程時,往往會出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甚至會出現一種傾向抑制另一種傾向。最為常見的是,這種觀點模式導致一種誤解,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凌駕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之上,教師時時處處都成為主導。
這必然使學生從屬於甚至時時處處從屬於教師,並非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圍繞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等問題,人們進行新的理性選擇,經過許許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實踐的檢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主體教育思想。主體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確立一種現代的教育本質觀,這就是:教育是學生在教師為其創設的學習生活環境中,經過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動,消化吸收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達到自我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
基於這種新的教育本質觀,主體教育思想認為,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行為的主體,而學生則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現代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實現這一核心目標的關鍵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雙主體論」是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質參與、師生平等互動」的教育活動模式,則是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二、主體教育思想的發展: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之先導。哲學思想的變化和發展反映到人文社會科學之中,必然影響和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變化和發展。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之一的教育學,也必然如此。
隨著哲學主體性的轉向,主體教育思想也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
首先回顧一下哲學主體性的歷史演變。自古至今,哲學經歷了由前主體性到主體性再到主體間性的歷史過程。古代哲學是本體論哲學,屬於前主體性哲學。
近代哲學是認識論哲學,建立於主體——客體二分基礎之上,屬於主體性哲學。主體性哲學是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體性哲學的歷史侷限性日益凸現出來:
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主體性哲學不能解決人的生存本質問題。主體性哲學將人的生存活動界定為主體對客體的征服和構造,導致唯我論和人類中心主義,進而導致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生態惡化等全球性問題。第
二、作為主體性哲學的認識論哲學,侷限於認識論,僅僅關注主客體關係,忽視本體論,忽視存在的更本質方面——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正因如此,人們在現代條件下揚棄了主體性哲學而建立了主體間性哲學。現代哲學是主體間性哲學,存在被認為是主體間的存在,孤立的個體性主體變為互動主體。
主體間性哲學因時代需要而產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下面分析主體間性的意義。主體間性即互動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互動關係。主體間性不是反主體性,不是對主體性的絕對否定,而是對主體性的揚棄。
主體間性具有哲學本體論和方**的意義。主體間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質,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礎上主體徵服、構造客體,而是自我主體與物件主體的互動活動。主體間性還涉及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主體間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個體,而是看作與其他主體的共在,主體間性即互動主體性,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關係。
哲學上的主體間性理論滲透到主體教育理論之中,主體性教育必然發展到主體間性教育。從主體性教育到主體間性教育,並非哲學概念的簡單移植,而是主體教育思想的自然發展。從「中心論」到「主體——主導論」,從「雙主體論」到「主體間性論」,主體教育思想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其中,「雙主體論」既是這一辯證發展過程的中介,又是這一辯證發展的關鍵。從「雙主體」到「互動主體」,從「互動主體性」到「主體間性」,「主體性教育」自然發展到「主體間性教育」。
主體間性教育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主體間性教育理論深化了人們關於教育本質和教育過程的認識。主體間性教育理論認為,現代教育是主體間性教育,主體間性即師生間的互動關係是現代教育的本質所在;現代教育過程是一種主體間性活動過程,師生間的雙向或多向互動活動是現代教育過程的關鍵所在。傳統教育派將目光集中於教師的教育行為,「現代教育」派將目光轉移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兩者都失之偏頗。
主體間性教育理論將目光投射於師生間的互動活動,關注師生間的互動關係。深刻認識師生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深刻認識了教育的本質;準確把握師生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準確把握了教育的活動過程。
其次,主體間性教育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活動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同時又是一種藝術活動。不斷提高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在。
既然師生間的互動關係是教育活動的本質,那麼準確認識和把握師生間的互動關係,就成為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就成為全體師生主要的和共同的任務。
應當看到,理論上的主體間性是理想的主體間性,而理想的主體間性是一種充分的主體間性;實踐中的主體間性是現實的主體間性,而現實的主體間性是一種不充分的主體間性。因為現實的主體間性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要受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制約,具有很大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不充分的主體間性向充分的主體間性不斷變化的過程,就是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不斷提高的過程。
只有全體理論教育工作者與實踐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具體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具體師生間的互動關係,細化甚至量化從而準確把握師生間的互動關係,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進而不斷提高教育的質量和促進教育的發展。
車位引導系統是什麼?最新的車位引導系統是指什麼
車位引導系統是能夠引導車輛順利進入目的車位的指示系統。一般情況是指在停車場引導車輛停入空車位的智慧停車引導系統,由探測器對車位進行檢測,通過顯示屏顯示空車位資訊,司機通過該資訊,實現輕鬆停車。車位引導系統主要用於對進出停車場的停泊車輛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該系統可實現泊車者方便快捷泊車,並對車位進行監...
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指什麼,老子主張的無為思想是什麼意思?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 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 道 的追尋...
小學教育 特殊教育方向是學什麼的
小學教育專業 特殊教育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 智 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各級各類特殊學校 特殊教育科研機構 殘障人士福利機構 特殊教育管理機構從事教學 科研 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層次 本科 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學制 四年 專業類別 師範類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