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回族的民族特色有:
1、食物禁忌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服飾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3、婚禮習俗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回族的風俗文化
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禮、齋、課、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學會念清真言。「禮」即禮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禮、晌禮、晡禮、昏禮、霄禮等五時拜,每週五主麻的聚禮,以及每年開齋節、古爾邦節兩次大型的會禮。
「齋」就是齋戒,又稱「封齋、閉齋、把齋」。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來臨之際,每日東方發白前進食後封齋,日落後開齋,白天不飲不食,絕**。「課」也叫天課,屬於「濟貧稅」,可以散給貧窮者、管理帳務者、無力贖身者、不能還債者和無依無靠的人,也可以用於修橋、辦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業。
「朝」即朝覲,伊斯蘭教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的,經濟條件許可,在旅途平安的情況下,不論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覲一次。
除了五功以外,還要求子女要孝順父母,夫妻要相互敬愛,回族同胞間互相寬忍,朋友間真誠相待等等,這均被視為信仰的一部分。
2樓:有夢既敢為
回族的特色主要有:
1、信仰伊斯蘭教, 每天都做禮拜。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後,各地回族一直延續著這一信仰。伊斯蘭教在唐代被稱為「大食法」,元明時期,稱作回回法,回回教門、回回教等。
2、忌諱豬。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菸、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3、女的帶蓋頭遮羞, 男的帶白帽,穿長裳。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4、每有回族長期居住的地方都會建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心目中聖神的地方。
清真寺是回族舉行日常五時拜、主麻聚禮和節日中會禮的地方。唐代稱「禮堂」,宋代稱「禮拜堂」,元代稱「禮拜寺」等,明中葉以來則通稱為「清真寺」。
5、都要學習阿拉伯語。
經堂語是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種專門語言,它是用漢語音譯阿拉伯語或波斯語,或用漢語語彙意譯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並吸收和改造了中國儒、道、佛各教經典用語和民間用語的成分。
3樓:劉方貓
回族的特色主要有:
1、在體徵上就和中國的內地人有些區別,在面容上,回族人的臉面比較寬闊,有型, 而且顯著的特點就是眼睛比較大而且眼仁兒的顏色不是全黑,大多是黑的,有少部分偏藍。 回族人多須,而且帶卷的也多。
2、忌諱豬。
3、女的帶蓋頭遮羞, 男的帶白帽,穿長裳。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4、每有回族長期居住的地方都會建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心目中聖神的地方。
5、有自己的伊斯蘭日曆。
4樓:匿名使用者
回族的特色主要有:
1、信仰伊斯蘭教, 每天都做禮拜。
2、忌諱豬。
3、女的帶蓋頭遮羞, 男的帶白帽,穿長裳。
4、每有回族長期居住的地方都會建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心目中聖神的地方。
5、有自己的伊斯蘭日曆。
6、都要學習阿拉伯語。
5樓:匿名使用者
一、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教育體制——經堂教育
早在伊斯蘭教初傳中國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動和宗教生活中自發地進行伊斯蘭啟蒙教育。到了明末,陝西咸陽渭城人胡登洲首倡經堂教育。他率先出資在家中招收**,講經傳道。
後來,他轉向清真寺辦學,半靠自己的財力,半靠清真寺的供給和穆斯林的施捨,其**越來越多。就這樣,胡登洲揭開了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序幕。後來,各地清真寺紛紛效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教育體制。
我國清真寺建築是左右對稱的風格,一般在主體建築禮拜大殿的前邊建有南北對稱的廂房,北邊的廂房作為阿訇講經的地方,稱為經堂。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經堂辦學,所以稱作經堂教育、寺院教育或迴文教育。
經堂教育有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層次,其中,小學部也稱為經學,一般招收 6-7 歲的穆斯林兒童入學,主要教授初級阿拉伯語的拼讀和一般的宗教常識。大學專門培養新的阿訇,學生稱作「海里凡」、「滿拉」或「老師夫」。教師為特聘阿訇,被尊稱為經師、明經、開學阿訇或烏斯托等。
早期經堂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經典,主要依靠學生抄寫。在經堂教學中,師生們主要使用「經堂語」進行教學。經堂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它運用漢語語法規則,將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中的不同詞彙或片語拼合成句子和文章。
經堂教育為伊斯蘭教培養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批名師、學者和阿訇,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由口授家傳轉變為學校教育,同時啟動了漢文譯著活動。
二、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漢文譯著活動
回族穆斯林的漢文譯著活動,經歷了三個階段。明末王岱輿譯《正教真詮》開漢文譯著活動的先河,張中、伍遵契先後加入漢譯活動,此為漢文譯著活動的第一階段。上述作者的譯著中雖有儒家或佛教的影子,但伊斯蘭教的特徵比較明顯。
他們敢於同佛教、道教就宗教問題和世俗問題進行對話,也敢於質疑宋明理學的一些觀點。
第一階段漢文譯著活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輿的《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張中的《歸真總義》、《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歸真要道》等。
漢文譯著活動的第二階段從馬注開始譯著《清真指南》始,至金天柱完成《清真釋疑》為止。此時期有代表性的漢文譯著,已看不出單純的伊斯蘭特質,而採取了明顯的伊斯蘭教與儒家文化結合的形式,同時具有伊斯蘭教和儒家學說的雙重特徵。本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馬注的《清真指南》、劉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和《天方至聖實錄》等;金天柱的《清真釋疑》等。其中,以劉智的著作影響最大,他本人也被認為是將「以儒詮經」運動推向高潮的代表人物。劉智的《天方典禮》還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中,這也是惟一收入其中的中國伊斯蘭教著作,可見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隨著活動中心逐步轉移到了雲南,遂進入漢文譯著的第三階段。此時期的漢譯範圍擴大到了天文、地理、文學和《古蘭經》。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
馬德新的《大化總歸》、《四典要會》、《性命宗旨》、《道行究竟》和《視天大讚集解》等。
以儒詮經運動對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中國伊斯蘭教的民族化特色更為突出。
三、建築、姓名、服飾的中國化
在清真寺建築方面,中國內地的多數清真寺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立門前,雕樑畫棟、楹聯匾額存於寺內。這與阿拉伯國家綠色圓頂清真寺有鮮明的區別。
在宗教節日方面,中國穆斯林十分重視伊斯蘭教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古爾邦節在中國還被通用漢語的穆斯林稱為 「忠孝節」,顯示出融合了中國儒家文化的伊斯蘭特色。中國穆斯林的聖紀節也很有特色,可以在教歷 3 月裡任意一天舉行,作「爾麥裡」(即唸經作善事)、宰殺牛羊,設宴聚餐,紀念穆聖。
這與阿拉伯國家的聖紀節完全不同,他們的聖紀節是在教歷 3 月 12 日 紀念穆罕默德誕辰。
從宗教習俗來看,中國穆斯林在姓名、衣著、婚喪等方面都已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素。
回族在元代多使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作名字,如忽撒馬丁等。元代政治家典赤·瞻思丁之子納速拉丁在陝西做官時,生有 9 個兒子,將自己的名字拆成四姓納、速、拉、丁分給兒子後,又按穆罕默德的名字劃姓馬、哈、穆、達。還因回族崇尚白色,又使用「白」姓。
因此,回族中姓這 9 個姓的較多。在和漢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回族穆斯林使用漢姓。回民大多有經名即阿拉伯文名,用歷史上有名的 25 個先知、大賢的名字給男孩起經名,如易卜拉欣、穆薩等。
女孩多用聖妻和女賢的名字起經名,如海底徹、麥爾彥等。在社會交往中,漢文名之前加上經名,形成中國回族特有的姓名,如男子用阿里·哈德寬,婦女用阿依莎·丁莉等。
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服飾有很大差別,明朝以後回族服飾逐漸漢化,但仍保留著回族特徵:婦女戴蓋頭,男子戴白帽。所謂蓋頭,實際上是婦女使用的特殊頭巾,佩戴時,將頭髮、耳朵、脖子等遮在頭巾裡面。
回族男子愛戴白色平頂小圓帽或五角、六角、八角白色小帽,這種帽子又被稱禮拜帽,男子做禮拜時都要戴。
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倫理道德體系
在倫理道德方面,回族伊斯蘭學者以中國傳統的「三綱五常」、「忠孝名教」等倫理道德來闡釋伊斯蘭教的「認主獨一」和伊斯蘭教的功課。一方面堅持了伊斯蘭教的根本信仰和《古蘭經》、《聖訓》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並將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道德體系。
伊斯蘭教教義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定,其中最根本的是「認主獨一」即信安拉。明末清初的王岱輿、劉智等伊斯蘭學者將「認主獨一」的教義與儒家的太極學說有機結合起來。
在承認萬物統一於五行,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太極學說的前提下,又提出在無極和太極之先,還有一個「造化之原主」——真主(或稱真
一、真宰)。真主才是造化天地萬物的本體和世界萬物的總根源。這樣既堅持了伊斯蘭教關於「一切非主,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認主獨一」的教義。
對於神權與王權的關係,伊斯蘭教認為必須「忠於真主」,但這違背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為了調和這一矛盾,中國伊斯蘭學者提出,只忠 於 君,不忠於主,不是「真忠」;只忠於主,不忠 於 君,不是「正道」。必須忠於主,也忠 於 君。
很好地解決了伊斯蘭教在中國遇到的神權與王權的矛盾。
在倫理方面,回族穆斯林將《古蘭經》和《聖訓》的基本原理與儒家倫理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倫理體系。劉智在《天方典禮》一書中,用「五典」概括了這一體系,「五典」內容及其排列須序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劉智認為安拉創造了天地萬物和人類始祖阿丹、哈娃,同時創造了「五典」,並把「五典」作為人類行為準則。伊斯蘭教還設立了「五功」:唸作證詞(簡稱念),堅持禮拜(禮),齋戒一月(齋),交納天課(課),麥加朝覲(朝)。
要求以「五功」完成天道,以「五典」完**道。
另外,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融合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回族伊斯蘭教門宦制度。
可見,中國伊斯蘭教的民族化特色是十分鮮明的。它把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加入到理解、註釋伊斯蘭教的經典中;把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哲學和儒家倫理道德進行了有機地結合;適應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環境形成了中國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使伊斯蘭教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適應了中國傳統和現實社會,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回族人為什麼吃麵食,回族的特色主食
西北,西南產面,少大米,而且西亞穆斯林也喜歡麵食,習慣了 因為已經多年的習慣了,好像祖輩就是吃麵食過來的 回族的特色主食 回族的特色主食是麵粉為料,經烤 烙 蒸 炸 煮 燴製成,在上百種花色,最具風味的有蔥絲餅 椒鹽餅 千層餅 軟硬炒麵等。回族的特色副食主要是以牛羊肉為主料的燒 熘 炸 燉 燴 涮等...
回族開齋節飲食習俗是什麼,回族飲食習俗?
開齋節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 饊子 烹調佳餚 宴請賓客等。這種風俗,追根溯源,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相傳,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在一次戰鬥勝利後,凱旋歸來時,穆斯林們爭先恐後地邀請他到家做客。可穆罕默德聖人沒有到富人家赴宴,卻到了一位非常貧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沒有美味佳餚招待穆罕...
回族的服飾是什麼 分男女),回族的男女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覆在頭部。男子們制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回 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 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 綠 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男戴白帽,女戴頭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