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知齋
哲學上的來「物質」是一個概念,不是源
具體的物bai質,而是經過思維抽象了du以後的一切物質的
zhi共性。共dao性包涵個性,個性中又具有共性。一般具體物質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而哲學上的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過高度抽象以後的物質的概念。
物質包涵具體的一切物質,但又和具體的物質相區別。具體的物質中也包涵一般物質的屬性。
如何理解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5
2樓:洪香芹荊夫
哲學上的「物質」是一個概念,不是具體的物質,而是經過思維抽象了以後的版一切物質的共性權。共性包涵個性,個性中又具有共性。一般具體物質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而哲學上的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過高度抽象以後的物質的概念。
物質包涵具體的一切物質,但又和具體的物質相區別。具體的物質中也包涵一般物質的屬性。
3樓:匿名使用者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可見,哲版學上的物質概權念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共同本質的抽象,屬於普遍性即共性。普遍性(共性)寓於特殊性(個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物質的普遍性,只能存在於山川湖泊、花鳥蟲木等各種不同的具體的物質之中;沒有具體的物質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物質的普遍性。同時,特殊性(個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共性)。山川湖泊、花鳥蟲木等各種不同的具體的物質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即個性,但又都具有「客觀實在」的共同本質即共性。
由上述可知,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共性和個性的關係。這裡的共性是指世界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客觀實在;這裡的個性是指具體形態的物質。
4樓:匿名使用者
物質性是對世界的本質的抽象的普遍性概括,而個性是對事物個別的、具體的、特殊性的描述。
5樓:
正確區分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式的關係。世界統一於物質,但是由於物質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物質,例如,木頭,當你把它做成課桌的形狀時就與椅子這一物質區分開來。
如何認識和理解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6樓:也聽風雨聲
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維創造物和抽象。當我們把各種有形地存在的事物聯合在物質這一概念下的時候,我們就把各種事物的質的差異都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特定的存在著的物質不同,並不是感覺上存在著的東西。
』根據恩格斯物質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理
一、物質是思維的創造物和抽象。
二、物質不是感覺上存在的東西,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思維把握。
三、物質是人的思維所反映,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如何正確理解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哲學上,物質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
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弊端和侷限,明確了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自然科學物質概念與哲學物質概念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1)弄清楚「客觀實在」和「客觀存在」的關係
列寧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這個著名的物質定義中所講的「客觀實在」,概括了一切具體形態和具有不同結構的物質的共性。切不可把這種「客觀實在」等同於我們經常提到的「客觀存在」。
何為「客觀實在」,根據列寧的物質定義,客觀實在的內涵即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範疇。其外延是指除意識外萬事萬物的總和,既包括自然現象也包括社會現象。意識以外的所有事物、現象都是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質的形態。結構和屬性如何幹變萬化,但其客觀實在的屬性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因而具有永恆性和絕對性,客觀實在性是萬事萬物共有的特性。
在說明世界的本質,說明物質和意識關係的時候,列寧把物質定義為「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世界是產生於精神,是人的感覺、思想或者某種虛無縹渺的「客觀」精神體現呢,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但卻可以為人們所感知所認識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呢?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列寧正是從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係這一根本問題上,針對唯心主義的虛構和歪曲,作出了物質是「客觀實在」的科學論斷,指出「客觀實在」是物質的惟一特性,從而堵塞了用感覺、心理要素和觀念等等對物質進行「普通代換」的任何空隙。
列寧還指出:「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說明物質的客觀實在具有可知性,是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
綜上所述,客觀實在是一個非常確定的概念,它是意識以外萬事萬物的共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惟一特性,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我們日常所說的「客觀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觀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識的存在。物件化的意識,即意識作為主體認識和改造的物件,對於主體而言是客體,因而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我們常說:
「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思想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裡的客觀存在指的就是一種意識現象。而客觀實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識現象的。
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具體的,多變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狀態,不同的性質和特徵,而客觀實在是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識以外萬事萬物的共性,是絕對的,不變的,永恆的。
唯物主義者所理解的客觀存在同客觀實在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為,後者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賴於「我」的個人意識而存在。前者的「客觀」是相對於「我」的主觀而言,是相對的,多變的;後者的客觀是針對「人們」的主觀而言,是絕對不變的。二者之間不僅有區別,而且還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客觀存在的外延是萬事萬物的總和,包涵了客觀實在的除意識外萬事萬物的總和的外延,由於二者都可歸結為萬事萬物的總和,因而極易被混淆。
把客觀實在混同於客觀存在,在哲學上是非常危險的,極易被唯心主義鑽空子。由於「存在」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存在主義者(唯心主義者的一種)以「存在」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他們認為,一切現實的東西之所以為現實,是因為「我的存在」,「排除了人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東西,都會「陷入虛無」。
不難看出,這種把個人的存在、「個人的主觀性」當做一切存在的出發點,由此而推匯出整個世界的存在的觀點,是赤裸裸的個人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堅持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必須批判諸如此類的唯心主義觀點,切忌把客觀實在等同於客觀存在。
無限多樣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它們一方面千差萬別,各有特點,另一方面又具有共同特點,即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哲學上稱為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把物質規定為「客觀實在」,是對世界上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的最高概括,它不等於任何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但又是有聯絡的,因為離開了具體的物質形態,不可能有「物質」。
(2)弄清楚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
聯絡: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和抽象出來的,沒有物質的具體形態,就沒有物質。物質只能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表現。
區別:1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則是哲學物質概念的具體表現,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
我們既不能用物質去代替物質的具體形態而看不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也不能用物質的具體形態去代替物質,看不到世界的物質性。2哲學上的物質是個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人創造、改變和消滅。物質具有永恆性,不生不滅,只不過是具體形態發生變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體的,就物質的具體形態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滅的。
總之可以將二者的關係看作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3)弄清楚哲學物質概念和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關係
1也是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哲學物質概念概括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會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只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質形態的具體特性。
一個人即使承認了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客觀性,並不等於他一定能承認社會領域事物的客觀性。2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是哲學的物質概念研究的基礎並提供證明,哲學的物質概念為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導。
比如,在科學上常常使用、人們也常常聽到「真空」這個詞。真空,不就是沒有物質的空間嗎?其實不然,它反映的只是一定歷史階段上人們的認識。
現代科學發展表明,「真空」不空,是充滿物質的。原來,世界上物質有兩種形態:連續形態和不連續形態。
天體、石塊、磚頭、分子、原於、原子核等,它們都有確定的大小,這是物質的不連續形態;引力場、電磁場等,它們瀰漫於空間,這是物質的連續形態。整個物質世界,就是連續與不連續兩種物質形態的辯證統一。這兩種形態總是相互聯結的。
比如物體由分子、原子組成,分子、原子間被引力場等充滿;在原於裡頭,電子和原子核的體積只佔整個原於的幾萬億分之氣,甚至千萬億分之一,而很大的間隙被電磁場、引力場所充滿;在原子核裡頭,核子(質子、中子)的體積只佔幾十分之一,其問則被引力場、電磁場、介子場所充滿;如此等等。由於這些場也是物質,因此就確實找不到「沒有物質的空間」了。
2023年,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充氦大氣球在三十五公里的高空測獲了二十八個反質子的訊息。指出:這是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以外第一次發現反物質。
所謂「反物質」是什麼呢?它與「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哲學基本原理是否相矛盾呢?
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包括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量相同的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科學家把電子、質子、中子等所有的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觀粒子統稱為「基本粒子」。研究基本粒子的科學家根據對稱性原理,在幾十年前就得出結論,每一種正常粒子都可能有相應的電荷相反的反粒子存在,如帶陰電的電子有帶陽電的反電子,帶陽電的質子有帶陰電的反質子。
科學家於2023年和2023年就先後在實驗中發現了反電子(「陽電子」)和反質子。在實驗室的試驗中發現,粒子與反粒子相撞時,兩者都要消失(湮滅)而產生出能量和新的粒子。於是,有些科學家根據現代物理學定律,根據反粒子存在的事實,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完全是由反粒子組成的各種實物,並起名為反原子、反物質、反星球以至反宇宙等等。
這次美國科學家在大氣層也發現了反質子流,它證明作為反物質的主要形式的反質子是穩定的,也表明宇宙間有可能存在著各種反粒子組成的實物。
可見,「反物質」這個概念,不過是指各種反粒子及由反粒子組成的實物。因此,它同樣是不依賴人們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粒子和反粒子之間的差別是極為相對的,涉及到的僅僅是它們的電荷符號、磁矩等這樣一些區域性性的物質特性,它們的其他特性都是相同的。
況且,科學家也早把各種反粒子都歸於「基本粒子」的範疇之中,所以,「反物質」只不過是物質的一種形態。
其次,物質具有可知性,即物質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承認這一點既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不可知論,又堅持了物質觀的辯證法
哲學物質範疇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區別和聯絡
聯絡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和抽象出來的,沒有物質的具體形態,也就沒有物質。物質只能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表現。區別1 哲學上的物質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 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則是哲學物質概念的具體表現,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 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
從哲學上講,是現有物質後有意識,但在現實工作中是先有思想後有行動,這是否矛盾
你理解偏了。哲學上講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指的是世界上物質和意識誰先產生。唯心主義認為意識先於物質產生。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先於意識產生。討論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時,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意識?這個在馬哲中都有詳細說明。我在這也不多說。我只點明,地球有四十五億年的歷史,從地球誕生到人類出現也有四十四億多...
如何理解哲學中的「矛盾」,哲學裡的矛盾怎麼理解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面的,而是包含著兩面的。那兩面,既相反,又相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依存,並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向對方轉化。哲學裡的矛盾怎麼理解?這裡面,我們要進一步理解,第一個方面 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有不同,有差異,甚至有利益衝突是客觀的。從哲學上看,對立是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