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飯
(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戰國晚期
韓非子怎麼死的
2樓:嘉陽爸爸
墨家創始人墨翟,又稱墨子。他曾學「孔子之術」、「儒學之業」,後因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和喪葬上的靡財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墨家一開始就以儒家的對立學派面目而出現。
它是一個以紀律嚴密著稱的學術團體。它的首領稱為「鉅子」,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鉅子」。按團體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門徒,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
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鉅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前期墨家在哲學上的主要貢獻集中表現在認識論方面。墨翟認為,認識**於眾人「耳目之實」,「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見莫聞,則必以為無」。這就否定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觀點。
墨翟進一步提出「取實予名」、「察類明故」的觀點。他認為只有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明瞭客觀事物的原因或行動的目的,才能得到與事物相稱的名稱。為了檢驗人們認識的正確與否,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
在社會政治觀上,墨翟提出以「兼以易別」為核心的一套主張。他的主張概括為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兼愛、非攻、天志、明鬼等十事。在實施時,要根據實際需要行事,如對政治上混亂的國家,要講尚賢、尚同;對貧弱的國家則要講節用、節葬,等等。
他的非命、天志、明鬼等主張反映出否認天命,承認鬼神存在的哲學思想。
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歷史課都學習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那時候可以說是百家爭鳴,那麼最具代表性的百家之一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在當時墨子的地位與孔子不相上下
一、墨子的觀點有十個:非命、非樂、非攻、節用、節葬、天志、尚賢、尚同、明鬼、兼愛。其中兼愛是墨家思想的核心;節用、節葬是墨子思想的精華;天志、明鬼是兼愛學說的理論依據。
二、墨家這些觀點很多都是針對儒家的,比如墨子用非命針對儒家的天命;用明鬼反對儒家的不事鬼神;用節葬對儒家的厚葬等等。
三、墨子認為人的作用很大,提倡尚賢,選拔賢人來治國;認為動亂等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信任造成的,所以主張兼愛;認為戰爭是最下等的策略,所以主張非攻等。
這就是墨子的主要觀點了,如果想更瞭解墨子,可以去看看《四庫全書》,裡面有五十多偏僅存的墨子文著。
3樓:貞觀之風
同學李斯因為嫉妒韓非子才能,把韓非子陷害致死。
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譭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贏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嬴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4樓:山東省飛飛
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
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 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河南鄭州新鄭人,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鄭城(今鄭州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融為一體,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法三大思想流派的精華於一身。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
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韓非子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韓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5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學術界對韓非的死因,持《史記》說的居多,但也有不同看法的,大致歸納為下列幾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姚賈有關,但關鍵因素則在於秦王的多疑。《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實際不矛盾,前者講政治原因,後者談個人原因,決定者則是秦王。
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對韓非學說的傾倒,並不能消除他對韓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實現他統治野心的工具,不能充當這種工具的人,不論學問多好,也沒有存在的價值。囚禁韓非出自他的本意,殺其人而用其學說,正符合這個統治者的性格。
另一種意見則以為:韓非的死因與當時秦韓兩國政治鬥爭有關,並非李斯的嫉妒陷害。戰國後期,勢力強盛,秦欲擴張,韓首當其衝,對此「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
」韓國的「弱秦」計劃,開始是派水工鄭國到秦遊說。抓住秦王好大喜功這一點,以興修水利來消耗秦之國力,但此事不久即敗露,且修建的「鄭國渠」不僅沒有「弱秦」,反而使秦更趨富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韓非親自出馬使秦以「存韓」,企圖把秦軍引向趙國並破壞姚賈的出使,李斯作為秦臣與韓非鬥爭,談不上什麼嫉妒。
如果李斯是嫉妒,他又何必在秦王面前舉薦韓非,而且韓非死後,李斯還是多次提及「韓非子言」。嫉妒之說是司馬遷的個人偏見所致。
更有人認為:人們總把韓非視為愛國者,為「存韓」而死,實際上並不然。韓非和李斯都是戰國時代的縱橫遊說之士,換言之就是政客。
韓非到泰國去是與李斯爭權奪利,要說嫉妒之心兩人皆有,兩人鉤心鬥角的結局則是李勝韓敗罷了。
6樓:長纓在手
死亡謎案
韓非子之死的母本說法和主流說法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馬遷寫韓非子之死,寫得簡練、生動、傳奇,然而太過簡略的筆觸,給人留下了難以釋然的空白。
韓非子即使不死,也早已斷絕了活路,終將走向死路。
當堂溪公言之諄諄地告誡韓非:「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軀。
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彊,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
」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非的回答,卻顯得義正詞嚴,直率而不夠禮貌(倆人之間,可能存有年齡差距):「臣明先生之言矣。
夫治天下之柄,齊民萌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
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鄉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先王(當為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韓非認為,堂溪公雖是一番好意,但不瞭解自己,誤解了自己,甚至,傷害了自己。同時,「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之句表明,韓非早已下定了向死而行的決心,做好了向死而行的準備。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因**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遂入獄。
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得恨矣!
」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韓非子是怎麼死的?
7樓:阿沾
韓非子因備受秦王嬴政賞識,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
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譭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贏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嬴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對韓非學說的傾倒,並不能消除他對韓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實現他統治野心的工具,不能充當這種工具的人,不論學問多好,也沒有存在的價值。囚禁韓非出自他的本意,殺其人而用其學說,正符合這個統治者的性格。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適應戰國末期治理亂世的歷史環境,對秦王朝統一中國功不可沒。"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提出的治國方略,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
"以法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改造了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韓非子名言,韓非子的名言
韓非子 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 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 術 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感悟 自出 韓非子 說難 這兩句大意是 事情由於保守機密而成功,說話不慎 洩露機密會導致失敗。保守機密,慎之又慎。出自 韓非子 難一 篇。大意是,欺騙性的...
商鞅?韓非子,韓非子和商鞅變法關係?
都是法家,望採納 商鞅 約前395年 前338年 漢族,衛國 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 人。戰國時期政治家 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 公孫鞅 衛鞅之 衛 即以國為姓,商鞅之 商 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 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
韓非子活了多少歲,韓非幾歲死的?
韓非,韓國人,出身於貴族世家,是韓國的公子,約生於公元前280年 週報王三十五年 卒於公元前233年 秦始皇十四年 大約47歲 約生於公元前280年 週報王三十五年 卒於公元前233年 秦始皇十四年 韓非子簡介 韓非子生於公元前280年,是韓國貴族子弟,他到楚國拜荀子為師,學成後回到韓國,眼見國勢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