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竹刻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1-05-31 02:48:05 字數 5465 閱讀 3451

1樓:石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刻在中國由來已久。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彩漆龍紋竹佃,是現在已知較早的竹雕器。《南齊書·明僧紹傳》記載齊高帝賜明僧紹竹根如意筍籜冠。

唐代竹刻在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中記載頗詳,當時的竹刻技藝及作品與當時之金銀鏤鏨、石刻線雕同一意趣,並已出現「 留青」的刻法。宋代竹刻家詹成所造鳥籠「四面花板,皆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其雕藝之高、做工之細、構思之妙,堪為後人楷模,影響深遠。

歷史悠久的竹刻藝術,發展至明代中期成為專門的藝術。

竹雕的歷史起源

2樓:曾萱涵

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中華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

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儲存,比不上獸骨。

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是在浮雕的基礎上,一般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一般有邊框的稱「鏤空花板」。

二是介於圓雕和浮雕之間的一種雕塑形式,也稱凹雕,鏤空雕,或者浮雕。

竹雕筆筒:

朱三松竹雕筆筒是崇禎年的文物,作者是朱稚徵。該件竹雕仕女筆筒,在簿簿的竹面上,朱三鬆運用各種技法將人物和背景層次表現的很深很豐富,仕女姿態各異,在高浮雕的基礎上又在院牆上透雕出一扇圓窗,視窗一鬆枝探出。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至遲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竹雕藝術。

中國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我們的學術、考古界一直認為,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漢族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

遠古時期,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儲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今天還能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

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

惟竹材易壞,很難儲存至今。

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已經形成。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芴。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芴」。

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製狹長板子,這種芴,上面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與芴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

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製筆桿、竹製槍桿、竹籃、竹蓆、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戰國時期裡,漆器盛行,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製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製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製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產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在髹漆。

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們研究竹雕史的珍貴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竹雕藝術源遠流長,我們的學術、考古界一直認為,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漢族先民們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這種最原始的竹雕,應該先於甲骨文。因為,甲骨文已經具備書法藝術的三個要素,而所謂竹刻記事,最初刻的僅僅是符號。

遠古時期,我國中原、北方地區不生長竹子,所以用獸骨來刻寫,南方盛產竹,就將符號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難儲存,比不上獸骨。所以,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有幸看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遺物,卻很難再見當時的竹雕作品了。

但根據古代文獻上的記載,中國竹雕藝術的源頭,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

惟竹材易壞,很難儲存至今。 作為一種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時已經形成。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芴(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芴。

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芴」。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質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製狹長板子,這種芴,上面還都刻有一些紋飾,雖然還談不上是一種工藝品,但畢竟反映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

與芴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製筆桿、竹製槍桿、竹籃、竹蓆、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戰國時期裡,漆器盛行,漆雕藝術繁榮。漆器的器胎,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積竹製成的,受漆雕藝術的影響,後來竹器本身的製作也萌生了藝術化的傾向。湖北出土的獸蹄式連蓋竹製漆盒,就是這種藝術化傾向的產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帶有獸蹄樣的支架的圓盒,然後在髹漆。

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們研究竹雕史的珍貴資料。 漢唐時期的竹雕,目前見到較早的器物,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木的雕有龍紋的彩漆竹勺。這件浮雕龍紋髹漆竹勺,全長65釐米,以竹為胎,器表髹黑、紅兩色漆。

勺柄近頂端一段為紅色,浮雕一條烏黑的龍,形象生動古樸。 及至晉代,便出現了竹製的筆筒。據古書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所用的斑竹筆筒就十分精緻。

王獻之的這隻筆筒,外形酷似鍾——古代用於盛酒的一種圓形壺,竹器表面有斑紋,就像是裘皮,王獻之稱之為「裘鍾」,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這也反映出當時所制的竹筆筒上,還未普遍出現人為的雕刻工藝。

南北朝時期,據《南齊書·明僧紹傳》介紹,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庚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說明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根雕藝術。

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藝始於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務花鳥紋的竹製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

現存日本國正倉院的中國唐代竹製尺八,長43.6釐米,吹口口徑2.32釐米,三節,遍體紋飾。

正面有壓孔5個,背面1個。這件尺八,採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周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佈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影象,刻畫極為精緻,具有唐代風格。

另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唐時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筆,竹製的筆管「稍粗於常用筆管,兩頭各出半寸,中間刻軍行一輔,人馬毛髮、亭臺雲水,無不精絕;每一事刻《從軍行》詩兩句,如『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是也,似非人功,其畫跡若粉描,嚮明方可辯之,雲用鼠牙雕刻,故崔鋌郎文集中有『王氏筆管記』,體類韓退之記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唐時期的竹雕,在整個竹雕史上,還處於藝術初創階段,它的特點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個時候產生,但器表紋飾的雕刻,基本上還是單一的表現手法——線刻。 趙汝珍《古玩指南》中說:「竹雕者,刻竹也。

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書畫之難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難當更逾書畫也!按,古人削簡為書,治竹久為國人所長,刻竹為文物,或許古時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為者無名,是以往昔無傳焉!

」這段話,主要是講宋代之前的竹雕情況。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藝術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這時,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詩人田園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正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備受重視。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

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讚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 縱觀中國竹雕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宋代的竹雕業已初露頭角。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達到了鼎盛,出現百花爭豔的景象。明清兩代,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

這時,文化畫的勃興,促使了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的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據清代金元鈺《竹人力·凡例》介紹,當時竹藝「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南京)濮仲謙,一始於嘉定(吾邑)朱鬆鄰」。作為雕刻家,朱鬆鄰、濮仲謙等人,還不侷限於在竹材上施藝,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們常用的材料。

對各種材料的效能和各種技法的把握,使他們的雕刻有如神助。作為工藝美術家,他們又長於書法和印章篆刻,構圖繪畫無所不能,兼具文人畫家的素養才能。所以,他們的竹雕作品富有創意,書卷氣十足而無匠氣;他們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態,刪繁就簡,襯托出竹的本質特徵和文化寓意,作品遂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並流傳至今,成為漢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

據史料上記載,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淺雕、浮雕、圓雕並用,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賞識,爭相請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藝術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中期,後繼者有數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與嘉定派華麗的竹雕風格相比較,顯得古樸雅緻。

但金陵派傳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體現風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無幾。

清初,嘉定派竹雕興盛,到清中期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年間,金陵派潘西風、方諸家就以淺刻見重,成為清代竹雕的殿軍。除此之外,張希黃、尚勳的剔地陽紋的留青技法,極具文人氣質,亦名燥一時。

康熙、乾隆年間,造辦處創竹黃雕刻,以黃楊木為胎,用竹的內皮雕成各種紋飾,貼於器表,名曰「貼黃」。稍後,嘉定、黃岩、邵陽、江安、上杭等地均有製作。乾隆以後,造辦處還創制仿青銅器竹雕,刀法畢肖古銅器形狀和紋飾,裝柄、提樑諸器尤見巧思。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動盪,經濟衰敗,中國的城鄉手工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也導致了竹雕藝術的衰落。這一時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陰刻、淺浮雕為之,深雕、圓雕等技法很少應用,因此顯得單

一、平淺。雕刻者中雖也有能書善畫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畫稿再行雕刻,既無創意,作品層次亦少,因此缺乏藝術感染力,畫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飄逸流動。於是,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又很快回到原來的匠人作品。

這是災難的歲月,蕭條、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至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佈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稜。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

中國的春節是在什麼時候,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過春節的?

一般在除夕過後就是春節了都是二月幾號春節然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是中國非常新鮮的日子。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 新年 大年。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即為新年。2020年的新年是在1月25日。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春節在什麼時候,春節在前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農曆大年初一就是春節哦!一般都是2月份左右...

中國近現代藝術從什麼時候開始依次有哪些流派

中國的近現代 來史,是指中 源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60多年的歷史。你問的過於泛了,近現代藝術也分近現代美術,近現代 近現代文藝。沒個領域的藝術流派都有很多。看你的具體問題,建議你根據自己具體的問題再搜搜,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60多年的歷史。西方藝術流派主要有...

中國圓桌吃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不再分桌吃飯

宋朝開始的,開始是用於酒樓的朋友聚餐。到了 時期,進入家宴和婚宴。小食案的分餐制在中國是禮制建立的一大象徵,根據至今的考古發現來看,最晚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而會食制的出現是在唐朝,如我此前在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引入了外來的料理模式?裡說過的一樣,唐貞觀14年高昌國臣服帶來了中原文化 尤其是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