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021-05-25 22:05:10 字數 6756 閱讀 1119

1樓:春天就下雨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sāo)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我們可以看到:在作者眼裡,山河依舊在,只國家破閤家亡。用花流淚、鳥驚走,說明人們流離,心傷。同時也是作者自己的心傷。

家人聯絡不上,歲月卻漸漸流逝。感嘆生命的短促,人生的無奈。

我們可以站在他的角度,來想想如果我們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為國家哀傷,為家人擔憂,為人們流離感慨。

春望就表達了:安史之亂時,對國家的愛,對人們的愛,對家人的愛。

愛國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2樓:明白婆婆

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春望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詩的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全詩觸景傷懷,表達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

4樓:黛妮

一、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二、附原文如下: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三、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四、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5樓:映貽溫馨小屋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6樓:媛份田空

多麼淒涼的感情 你都感受不到?

《春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韓琴

《春望》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該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全詩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文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

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

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

8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9樓:宿命本無能為力

1、《春望》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2、《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1樓:匿名使用者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

1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愛國,憂國憂民的情感

13樓:l楚輕狂

這個是真的有多重要、不

《春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4樓:匿名使用者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15樓:匿名使用者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訊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

「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字尾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

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全篇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武陵春 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生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 武陵春 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春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賈青啊,天上的風雨來了,有額躲到它的巢裡,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就得到一張而已。表達了陸游其實並非真意想過與塵事無干的飄逸生活,而是造物主別有用心的安排,讓英雄白白等閒而老去。從中可見陸游對朝廷消極抗金的抱怨,和自己收 復中原的理想不得實現的惆悵之情。你的詩歌那?是個這種文學形式表達的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

1頷聯和頸聯分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頷聯 指律詩的第二聯 三 四對句 引出人物 場景 在整個律詩篇幅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頸聯 是律詩的第五,六句 在對頷聯 進行深度解析的同時 也是對尾聯的過渡。在唐代杜牧的 齊安郡晚秋 中,頷聯和頸聯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齊安郡晚秋 bai 唐 杜牧du 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zhi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