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中革蘭氏染色法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1-05-17 17:02:18 字數 1473 閱讀 6591

1樓:匿名使用者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種方法應用的染料也不盡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過製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式。

1、製片

在乾淨的載玻片上滴上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懸液並塗成直徑約1釐米的薄層,為避免因菌數過多聚成集團,不利觀察個體形態,可在載玻片之一側再加一滴水,從已塗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環於此水滴中進行稀釋,塗布成薄層,若材料為液體培養物或固體培養物中洗下製備的菌液,則直接塗布於載玻片上即可。

2、自然乾燥

塗片最好在室溫下使其自然乾燥,有時為了使之幹得更快些,可將標本面向上,手持載玻片一端的兩側,小心地在酒精燈上高處微微加熱,使水分蒸發,但切勿緊靠火焰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變形。

3、固定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被水沖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儘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3秒鐘,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觸及**,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放置待冷後,進行染色。

以上這種固定法在微生物實驗室中雖然應用較多普遍,但是應當指出,在研究微生物細胞結構時不適用,應採用化學固定法。化學固定法最常用的固定劑有:酒精(95%),酒精和醚各半的混合物,丙酮,1—2%的餓酸等。

餓酸能很快固定細胞但不改變其結構,故較常用。應用餓酸固定細胞的技術如下:在培養皿中放一玻璃,在玻璃上放置玻璃毛細管,在毛細管中注入少量的1—2%餓酸溶液,同時在玻璃上再放置溼標本塗片的載玻片,然後把培養皿蓋上,經過1—2分鐘後把標本從培養皿中取出,並使之乾燥。

4、染色

標本固定後,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時間各不相同,視標本與染料的性質而定,有時染色時還要加熱。染料作用標本的時間平均約1—3分鐘,而所有的染色時間內,整個塗片(或有標本的部分)應該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複合染色,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一般固定後媒染,但也可以結合固定或染色同時進行。

5、脫色

用醇類或酸類處理染色的細胞,使之脫色。可檢查染料與細胞結合的穩定程度,鑑別不同種類的細菌。常用的脫色劑是95%酒精和3%鹽酸溶液。

6、復染

脫色後再用一種染色劑進行染色,與不被脫色部位形成鮮明的對照,便於觀察。革氏染色在酒精脫色後用番紅,石碳酸復紅最後進行染色,就是復染。

7、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候,用細小的水流從標本的背面把多餘的染料沖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8、乾燥

著色標本洗淨後,將標本晾乾,或用吸水紙把多餘的水吸去,然後晾乾或微熱烘乾,用吸水紙時,切勿使載玻片翻轉,以免將菌體擦掉。

9、鏡檢

乾燥後的標本可用顯微鏡觀察。

綜上所述,染色的基本程式如下:

製片→固定→媒染→染色→脫色→復染→水洗→乾燥→鏡檢。

鐵蘇木素染色法操作中需要注意哪幾個問題

鐵蘇木素染色,是一種實驗室染色技術,主要用於各種阿米巴和藍氏賈第鞭毛蟲滋養體和包囊的鑑定,具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特點。用竹籤挑取糞便少許,按一個方向在潔淨的載玻片上塗成薄糞膜,立即放入60 的肖丁固定液2分鐘。依次將標本放入碘酒精 70 及50 酒精中各2分鐘,用蒸餾水洗1次。再置於40 2 鐵明...

歷史上建立微生物染色法的科學家是誰

革蘭氏染色法的重要意義是 革蘭氏染色法不僅用來觀察細菌的形態,而且它還是細菌鑑定的重要方法,微生物的細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因此,微生物染色技術是觀察微生物形態結構的重要手段。革蘭氏染色反應...

細菌的革蘭染色性不同是因為什麼,革蘭氏染色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根據革蘭染色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 染成粉紅色 和革蘭氏陽性菌 染成紫色 染色步驟分為 初染,媒染,脫色,復紅 該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 菌和g 菌,是由這兩類菌的細胞壁結構和成分的不同所決定的。g 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而且肽聚糖層較薄 交聯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溶解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