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
鍾石山記原文及其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一樣。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鍾和磬放在水裡,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蹟,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
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後,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
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農曆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鍾」的山。廟裡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
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象凶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伕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裡面,衝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
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象**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
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瞭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
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鍾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遊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3樓:送我一個後援團
石鐘山記 北宋 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
「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題記:這是篇帶考辨性的遊記,其中固然有以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親身的感受寫景狀物;同時還有在此基礎上生髮而出的雄辯的駁論,透闢的說理.全文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很能代表蘇軾散文文、情、理並茂的特點.
譯文:《水經》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
」酈道元註解認為,「這裡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出洪鐘般的聲響.」這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現在拿鍾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
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餘音嫋嫋,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裡的石頭用「鍾」來命名,這是什麼原因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鍾」.寺廟裡的和尚派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挑一兩塊去敲敲,石頭硿硿作響,我當然譏笑而不信這種解釋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時候,
我只與蘇邁坐了小船,來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塊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獸奇鬼一般,陰森森地象要撲打人;而山上棲息著的隼鷹,聽見人聲也驚然而起,在雲中磔磔地叫著;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邊咳嗽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啊!
」我心裡驚懼正想回去,但從水面上突然響起了巨聲,轟隆轟隆地象敲鐘擂鼓之聲而不停止,船伕大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發現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有多深,微波湧進了洞、縫,流轉激盪,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響.船轉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現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裡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
「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鍾所發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
」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願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伕,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佈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果.
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於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遊石鐘山記 (明)羅洪先
【原文】
昔酈氏注《水經》,載石鐘山,以為風起微波,激石有聲,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漁舟山上,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
丙午春,餘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鍾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
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擾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於驚濤巨浪,莫可辨擇。
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缺者藕折,環者玦連。自吾棲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實其中,亦復喑然。故鍾之制,甬則震,弇則鬱。是石鍾者,中虛外窾為之也。
窾者小,故出之有餘,而應且遠。今夫甕盎嬰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嬰卣之聲,此中外大小之驗也。
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
嗚呼!石本無聲,虛猶足以召之,又況人之心乎?是石當彭蠢入江處,眾流迸馳,湍回洑射,日刔月消。
石雖堅,不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鑽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其未入於水者,色黯理疏,頑悍而輪囷,略不相肖。然則風靡波盪,其亦有助於石,而致虛者固有道耳耶。
因記以俟好古者。
【譯文】
從前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記載了石鐘山,認為是風吹起了微波,拍擊石頭髮出聲音,但沒有詳細說明原因。蘇東坡夜裡駕著漁船停靠在石鐘山下,聽到了水拍打石頭髮出的響聲,**原因是石頭有很多窟窿,於是寫了說明真相的文章,以彌補酈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經過湖口。沿著湖岸上下行走,發現兩座山的形狀都像鍾,而上鐘山尤為奇特。這時湖水還沒有**,山腳全都顯露出來。
攀著石頭往下走,好像乘著車子巡視昆陽城,旗幟矛戟等,密密地排列著。稍微深一點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咸陽城,千門萬戶前都低低地垂掛著繡花的帷幕。進入洞中,好像佛家說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獻珍寶,珊瑚珍珠,閃爍著金光綠彩,在驚濤巨浪中參差交錯地顯現,人無法辨別。
細細地**,下垂的好像磬兒懸掛在空中,傾斜的好像竹筍茁壯地露出地面,缺損地好像是蓮藕被折斷了,環狀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從我棲息在巖洞中以來,攀登、經歷了種種危險,沒有看到過這樣奇異的景色。
那蘇軾聽到的聲音固然是從石洞中出來的,但假如這洞壁是實心的,那聲音也是喑啞的。所以鐘的形制,像桶一樣的,聲音就會激揚,像弇一樣口小中寬的聲音就阻滯。這石鐘的聲音,是山的內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
石洞小,所以聲音就能順利的出來,而且聲音傳得遠。如今那甕盎罌卣等,都是裡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麼甕盎的聲音不如罌卣等清亮,這就是「中虛外窾」與形制大小不一,聲音也不一樣的證明。
東坡駕船停靠在水邊,沒能看到山腳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還留有遺憾。
啊!石頭本來是沒有聲音的,裡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聲音,又何況是人心呢?這石鐘山處在彭蠡湖入江處,大水急速地流動,湍急地迴旋衝擊,每天每月地侵蝕著石頭。
石頭即便堅硬,也禁不住水流衝擊時間之長,所以它的形狀就像人工鑽研打磨一樣,像玉一樣晶瑩。那些沒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顏色發暗紋理粗疏,稜角分明,形體碩大,與水下的部分一點也不像。既然這樣,那就可見風吹浪打,也有助於石頭,從而導致它內部空虛,本來就是有規律的。
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記錄下來,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訪。
【註釋】
(1)艤:停船靠岸。(2)本:
推究。(3)辯: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
(4)緣:攀著。(5)伏軾:
原指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後多用以指乘車。(6)桂旗:
《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王逸注:
「結桂與辛夷以為車旗,言其香絜也。」後因以「桂旗」指神祇車上所樹之旗。(7)森然:
形容繁密。(8)擾佛氏:疑為人名。
(9)錯出:錯,參差。(10)睇dì:
(11)側:傾斜。(12)甬:
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
器之口小中寬者曰弇。《周禮·春官》侈聲筰,弇聲鬱(阻滯)。(14)應:
《說文》當也。從心,聲(聲)。(15)嬰:
通「罌」,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樑。
(16)召:《正韻》直笑切,潮去聲。(17)洑fú:
水流回旋的樣子。(18)刔jué:剔。
(19)頑悍:蠻橫強悍。輪囷:碩大。
論語六則中而的用法,論語六則中而 之的用法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而 錶轉折,卻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 就,表承接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 而 而且,表並列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而 表承接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而 就,表承接 你沒有寫出哪六則,誰知道呀?既然寫出來了,就再為你解答。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而 錶轉折...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的解釋
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牆邊,牡丹很快枯死了 出自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 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
而乎乃其且所為以於則者之什麼意思
一 而 一 勸你最好去買本 語文基礎知識大全 或者是 5.3 3.2 關於虛詞的用法太多,短時間是輸入不完的.文言文虛詞 而,夫,蓋.乎.其.是.所.為.焉.耶.也.以.矣.與.哉.則.者.之 的含義和 文言文的虛詞的意思 不一定啊 要分析句子的結構 還要注意那些詞的句子成分 常見文言虛詞一般都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