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佳
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人讀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處理下呈現出的狀態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於各人對文字的解讀不同。聽名師上課,我們常驚歎於他們對教材的處理之巧妙,對文字內涵的挖掘之深入,開始總以為課上得好是因為他們的方法高明,後來才發現實質上是因為名師深厚的底蘊。由此想到,要想上好課,第一步要做的並不是研究教法,而應是如何去解讀文字。
因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文字準確解讀的基礎上的。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又該如何深入地去解讀文字呢?
我想,解讀文字,首先需要我們用一種「讀者」的身姿去對文字作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細究與深讀。我曾經讀過王菘舟老師的一文,受益匪淺。他是這樣說的:
解讀文字首先要不以教師身份,不帶教學任務,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態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在直面文字的基礎上,從文字中「走出來」,用自己的學歷、智慧、文化底蘊再創造一個我心中的文字。一次教學陸游的《遊山西村》,在備課中,無意獲得特級教師王菘舟《題臨安邸》的文字細讀。
他把二十八字的《題臨安邸》寫成了1000多字的文字細讀,讀過之後我感到震撼,沒想到讀課文之前要這樣讀文字,這樣一讀才發現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非常膚淺。有了特教的引導,我開始從教以來的第一次文字解讀。我沒有王老師那麼精深的文學造詣,怎麼辦?
學習。要夯實自己的文學底蘊,從作者的簡介到他一生經歷的事情;要登陸陸游的專題**,瞭解他的一切,成為「陸游迷」;要學習解讀詩詞的理論,如朱自清的《詩論》。學習這些用了幾個月的時間。
在王老師的文字細讀的基礎上,我潛心會文,披文入境,將這首詩在心中慢慢放大,讓它成長為一棵茂盛的樹,才有了底氣走進課堂。借用王菘舟老師的兩句詩來表達第一次文字解讀的感受:文字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
後來,我接著公開教學《詹天佑》、《燕子專列》、《畫家和牧童》,備課都是從文字解讀開始。
以"學生"的身份去讀。
很多時候,我想很多老師會和我一樣感嘆:這麼簡單的文章,教給學生什麼呢?在閱讀《詹天佑》一文時,我也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可能是因為學識、閱歷等諸多因素的關係吧,當我第一遍讀完這篇課文時,腦海中自然就會浮現出外國人嘲笑中國人以及詹天佑克服一切困難將鐵路提前修築成功的情景,我會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
所以,在我看來,本文表達的感情非常強烈,感悟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但我轉念一想:如果我現在就是一個連當時的歷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這條鐵路是多麼的難修,甚至更不清楚修築鐵路的意義的學生,那麼,我在讀這篇課文時,又會讀出什麼呢?
又會有什麼樣的收穫與感悟呢?所以,在每讀一篇課文時,我都會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課文,儘可能地找出"學生"和"文字"之間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這樣才能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讀。
談到此,才提到要以教師的身份去讀課文,是不是有一點晚了呢。我個人覺得,一點都不晚。只有當你把一篇課文先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讀通,讀懂,讀進心裡的時候,我覺得才能以教師的身份去讀,去教,否則,一切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
當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再去讀的時候,我除了會去認真地朗讀文字外,我還會用心地去讀課後的生字、詞語、習題,因為這樣做,我就可以整體把握本課的生字詞語,把握本課的主要問題了,進而明確重難點。比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課後生字條裡有6個生字,是要求會認的,即要做到認識、知道意思、並且會用;而生字格里有14個生字,是要求會寫的,即不僅要認識、知道意思、會用,而且還要會寫;而詞語盤點裡相對應本課的"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詩情畫意、天南海北、奇珍民寶"等詞語則是要求會認,知道意思,會用,並且會寫的詞語。那麼在教學本課的基礎知道時,我就知道該把握哪此字詞,從哪些字詞入手來教學本課了。
再比如,課文的課後習題:第一題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
三、四自然段;第二題是讀句子,聯絡課文,說說從加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那麼,從這兩道習題中,我更加明確了本課的重點詞句和段落,在處理本篇課文時,我該抓住哪些字詞句段去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了。第三題是一道思考題:
課文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作者為什麼用那麼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選做量是:蒐集文字或****資料,瞭解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那麼,通過前面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和現在對課後習題的分析,就不難發現:介紹"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文章前後兩部分內容緊密聯絡,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文章的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而大量篇幅卻是描繪昔日的輝煌,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學的又一難點。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學生的情感應該處於"愛與痛的邊緣"。對於本文,既要讓我們的學生陶醉於曾經的輝煌,又要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痛徹心肺的體驗。
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既要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更應該讓他們體驗"毀得令人心碎"。
因此,當我們在備教材時,只有這樣深入地去解讀課文,以不同的身份去讀課文,用不同的思維去分析課文,我們才能真正地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進而才能真正地備好教材。
李家棟老師談如何解讀文字,收集李家棟老師談如何解讀文字
對於語文學科的教學,李家棟老師指出 學生是一顆顆生命的種子,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孩子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生命的活力,在閱讀課上感受生命的精彩,享受生命的樂趣。李家棟老師作為山東省小語教學的帶頭人,在全國閱讀教學優質課評比中,帶領青年教師用僅僅兩天的備課時間,每次都奪得一等獎第一名。究竟有什麼祕訣呢?他...
如何寫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如何解讀古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 望帝 子規 布穀,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 即望帝 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化魂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常與悲苦聯絡在一起。因叫聲似 不如歸去 常藉以表現懷念故鄉情感 抒寫離愁別恨 借用杜鵑啼血的意象,表達憂國志士的忠誠 愛國之意 由於杜鵑啼叫的時,...
曾幾的詩《三衢道中》如何解讀
三衢道中 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作品原文 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 日日晴,小溪泛盡 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