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萬神廟特點,萬神廟的建築特點

2021-03-19 18:19:03 字數 5049 閱讀 4492

1樓:匿名使用者

羅馬萬神殿由圓形內殿和科林斯式前庭柱廊構成,建築師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內殿創造一個巨集大而統一的空間,拱劵構造技術和混凝土為實現這一構想準備了技術條件。 寬闊的內殿大廳上,覆蓋著巨大的穹窿頂,直徑為43.3米,異常寬闊,形成一種類似於天穹的效果,穹窿頂壁面整齊的排列著由下至上逐漸縮小的裝飾藻井,它們加強了輕盈,升騰的空間感。

**有一個圓形開口。日光經此射入大廳,增加了亮度。大廳壁面由各式典雅,莊重的壁隆和優美的科林斯列柱裝點,即富於變化,又不失協調。

萬神殿是羅馬人用來供奉天堂裡所有神靈的,建築師創造了一個寬廣的內部空間,使進入神殿的人心靈上受到震撼,產生強烈的宗教情緒。

2樓:匿名使用者

雕塑立柱是他的最大特點。標準的由希臘風格融合外來文化形成的羅馬風格

萬神廟的建築特點

3樓:百度使用者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是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

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開了一個直徑8.

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絡。從洞進圓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

(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

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

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

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

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

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

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樑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

3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2023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

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

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

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義大利羅馬的萬神廟與希臘巴特農神廟的對比

4樓:匿名使用者

萬神廟建造特點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

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開了一個直徑8.

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絡。從園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

(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後才澆築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築,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並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

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

並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牆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築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

牆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

5米,底厚7.3米。基礎和牆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

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

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樑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

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2023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

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直徑43.3 米,正中有直徑8.

92米的採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築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牆壁厚達6.

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巴特農神廟建築特點

帕特農神廟特別講究「視覺矯正」的加工,使本來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覺生動。這種視覺矯正以前在多利亞柱式中就已經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減殺就是如此。在帕特農神廟中,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據研究,這類矯正多達10處之多。比如,此廟四邊基石的直線就略作矯正,**比兩端略高,看起來反而更接近直線,避免了純粹直線所帶來的生硬和呆板。相應地,簷部也作了細微調整。

在柱子的排列上,也並非全都垂直並列,東西兩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兩根真正垂直於地面,其餘都向**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底徑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邊角柱處於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餘柱子的背景是較暗的牆壁,人的視覺習慣會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較粗,亮處則較細,視覺矯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處的柱子加粗,看起來就一致了。同樣,內廊的柱子較細,凹槽卻更多。山牆也不是絕對垂直,而是略微內傾,以免站在地面的觀察者有立牆外傾之感。

裝飾浮雕與雕像則向外傾斜,以方便觀眾欣賞。如此等等,說起來已煩瑣,藝術家、設計者和工匠為此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大了。人們至今仍能從飽經滄桑的神廟看出精微矯正的痕跡和出神入化的效果,這真是文明的奇蹟。

在裝飾方面,本來前廳外圍的柱子都是多利亞式的,但簷壁卻不用三隴板與間板,而是用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以浮雕表現雅典人民慶祝大雅典娜節的盛況。這條浮雕帶從門廊延伸到南北兩面牆上,繞行一週,連為一體。總長160米,人物超過500個。

它第一次在神廟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現雅典公民群眾和現實社會活動,其構思之大膽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戰爭後的進一步發展。

帕特農神廟在古典建築藝術中之所以成為典範,不僅僅在於它的建築,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現已絲毫不存,據古人的描述,它實為木胎,**象牙只起鑲嵌作用,大概肌膚用象牙,衣冠**則貼以**。此類貴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龐然大物,無非是為了顯示雅典財富的充盈。

特色浮雕

神廟浮雕的精美和豐富毫不亞於其雕像。那條長達160米的浮雕帶一氣呵成,氣韻生動,人物動作完美,歷來被認為是希臘浮雕的傑作。它以表現大雅典娜節遊行慶祝活動為主題,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於廟堂之上。

這種每隔4年舉行一次的大遊行從雅典西邊的狄甫隆城區開始,然後經過陶區,穿過市場,最後登上衛城。遊行的核心內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編織的一件新袍獻給雅典娜。藝術家把160米長的浮雕正好用來表現從遊行開始到獻袍的全過程。

起點在廟西南角上,這兒表現公民群眾準備跨鞍上馬,然後在長長的南牆和北牆上表現公民遊行隊伍,其中以騎在馬上的青年公民為主。在南北兩牆東端轉角處,遊行隊伍開始接近神廟入口,意味著人們已經到達了終點,神聖的衛城,浮雕的內容也由歡呼雀躍而轉變為莊重肅靜,邁著輕緩步伐的少年們逐漸走向衛城中心。浮雕的終點直接位於神廟的大門,此處特別安排了坐在椅子上**遊行的諸位天神,意味著眾神都應邀前來與雅典人同慶佳節。

在現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處。特別是雅典青年騎馬遊行的大段浮雕,無論是昂首前奔的駿馬還是執韁坐鞍的青年,都刻畫得生氣怏然。人的體態、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激烈運動和興高采烈之中又飽含著端莊典雅之美。更可貴的是,數以百計的人和馬的形象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他們在向前行進的態勢中有跳躍、飛奔、暫歇、舉步、備鞍等各種動作,更不必說身形面容、個性氣質等差異了。

整個浮雕有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

相比之下,從容緩步的少女則帶有一種安靜莊重、雍容華貴的古典風韻,後人把它形容為「偉大的單純和靜穆的壯偉」。少女們或單獨或結伴而行,還有男性長者對她們指引訓示。通過細密如絲線的衣褶,藝術家把原本單調的構圖處理得滿壁生輝,突出了少女們文靜賢淑的風度和堅實健美的體形,有把她們表現得如同圓柱的凹凸紋一般挺直,使浮雕帶從南北兩面洶湧而來的遊行隊伍由喧囂一轉而為叩拜入殿時的虔誠肅穆。

神廟的92塊間板浮雕,則用神話傳說中希臘人與異族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故事作題材,大概是比喻希臘與波斯的那場生死存亡的戰爭。由於間板是四方形的,每塊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廝殺圖景。

除了帕特農神廟外,衛城的另外兩個小建築規模雖小,卻各有特色。作為衛城唯一入口的門廳並不強調森嚴,而只注意形象。

羅馬萬神廟的特色,羅馬萬神廟特點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 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 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絡。從園洞進來柔和...

萬神廟的建立時間是什麼時候,萬神廟在那裡,是什麼時候建設的?

萬神廟 pantheon 原是公元前27年古羅馬統帥m.v.阿格里帕 m.v.agrippa 神廟,居然在公元80年遭到雷擊。公元120 124年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公元609年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將它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萬神廟在那裡,是什麼時候建設的?萬神廟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

明清故宮和古羅馬萬神廟有何異同,法國巴黎萬神廟和古羅馬萬神廟有什麼不同

明清故宮和古羅馬萬神廟,明清故宮是封建王朝,封建帝王的居住場所。而神廟是祭祀的場所。萬神廟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為我國現存最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