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事例

2021-03-19 18:21:39 字數 6288 閱讀 8780

1樓:茅舍賣酒翁

曹參: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彌留之際,呂后問道,蕭何死後漢家誰可做相,高祖答,曹參可也。及到蕭何病重期間,惠帝問,萬一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以代替你,蕭何不假思索的回答,曹參。

而此時身在齊國為相的曹參,當聽到蕭何的死訊後,連忙吩咐舍人,奔赴京師,並說自己很有可能做宰相,不久之後,天子果然遣使宣曹參進京做丞相。

曹參擔任宰相一職,漢高祖認為行;蕭何也認為行;漢惠帝認為也行;曹參自己也認為行,因而漢朝才得以繼續振興。曹參的自知之明,是來自於自身實力的明證,而不是盲目的夜郎自大,紙上談兵。

反面:趙括,不用解釋了

貝多芬、霍金、司馬遷:自勝者

2樓:鄧桔林

愚人不愚,智者不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的解釋和註釋

3樓:蟲二

解釋: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註釋:智:智慧,明智

明:聰明

強:剛強、果決

出自老子《道德經》,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拓展資料: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4樓:匿名使用者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凡人的普通知識。。。。。。。。。。。。。。。。。。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勝人者有力。

注:能夠勝過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勝己者強。

注:能克復其私謂勝己,故能克復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強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滿足不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強行者有志。

注:能夠自強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氣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沒有失去那個地方的(本來面目止善之地)這種人就可長久了。

死而不亡者壽。

注:人之假體色身沒有了,但是他的名譽永留人間,性靈歸根,超生了死,此謂之壽。

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是聖明。

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佔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句經典的名言,我成天都把這句話經常講給我的朋友和同事聽,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也就是說自知這麼一個自己這麼一個人的生人哲理自尊者強,這個呢,就是我這個人呢,首先對自己進行了解了解自己才是最好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小勝靠力,解答:靠氣力奔小康。 一生辛辛苦苦中勝靠智,解答:凡是皆需要靠腦子。大部分公司的人才腦子是最關鍵的。所以想成功必須要有智慧

大勝靠德,解答:以德服人。做什麼事都要把自己做成榜樣。

全勝靠道,解答:集合以上,以道理論天下事。一個成功的男人擁有以上才是正真的

以勤帶動力,以智靠管理,以德來服眾,以道論天下一生學的知識要去實踐,只有走過,路過,經過,才能理解正真的含義

7樓:top冷宵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原文+譯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得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理解:知道別人的優缺點,懂得什麼地方用什麼人,甚至還懂得利用別人的潛意識來控制別人,這樣的人,只能說他是有計謀。

知道別人的優缺點,還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模式、說話特點、脾氣秉性等等,這樣的人和別人交往懂得相互體諒,這才是有智慧。

總是愛和別人比,總是把別人比下去,就以為自己很厲害,就自以為了不起。其實戰勝別人不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你比那個人在某個方面懂得更多、力量更大而已。

真正的強者不和別人比,他們只會不斷克服自己、不斷超越自身極限。這樣的人才會越來越強,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知道滿足的人,懂得合理利用資源,不會貪慾無厭,懂得適可而止,所以他們會通過努力獲得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而不會有非分之念,這樣的人內心富足。

明知道有困難被白眼,但還是要厚著臉皮迎難而上的人,進去心強大,敢於挑戰自己、敢於挑戰未知的風險,說明他給自己訂立了巨集大的志向。

終生都在為了自己的理想而踐行,不拋棄不放棄,卻過著簡單的生活,為了超越自己原有的成績,一輩子都在努力、都在奉獻的人,這種人讓人敬仰,人們會長久的記住他的品格和功績。

為了理想為了人民為了勝利,而不畏自身困境而勇於獻身的人,他們的精神不滅,永存於世!

注意:呼應第四十四章、第四十六章。

註釋:知,知識、知曉。智,計謀、智謀。明,智慧。

力,體力、力氣。志,長遠而大的打算、志向。壽,長壽。

譯文:認識別人是智謀,認識自己是智慧。

戰勝別人是有力,戰勝自己是強大。

知道滿足的人富有,頑強前進的人有志向。

不失所追隨的人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滅的人長壽。

9樓:課文你來說

一、句子出處

語出《道德經》第33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二、句子解析

1、句子解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善於瞭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瞭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強大的。

知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不喪失根基的人才能長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長壽。

2、句子的啟示

老子這段話告訴我們,要追求幸福的人生,我們必須做到四點。

(1)要有自知之明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其實就是一個「人生定位」的問題。要真正瞭解自我,就必須換一個角度看自己。

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

(2)要堅持不懈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真正的強者,不在於敢向別人挑戰,更在於能向自己挑戰!凡是能夠說服自己,超越自己,征服自己的人,就具備了足夠的力量來征服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難,挫折和不幸。

(3)要知足常樂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無可厚非。貴在自我滿足才是富有的。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不一定能覺得富足,只有能夠知足而淡泊財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要做到知足者常樂,就一定要經常審視自己,時刻保持一種豁達樂觀的積極心境消除一切不合實際的物慾,排除那些不合理的**,抵禦那些想入非非的雜念。

(4)要有良好的心態

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要時時關注心靈的成長,讓思想和精神永恆。我們無法把握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掌握他的寬度;但是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廣度,但可以發掘生命的厚度。

10樓:匿名使用者

能夠了解人性人心者才算是智者,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能夠了解世事人心者才能智慧處事,然而只有瞭解自身的優劣者才能真正學會做人。知道自己的長短,才能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亢不卑,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

「知人者智」是洞察於外,而「知人者明」就是明心見性了,佛說明心見性,可見真我,謂之「佛」。若前者是智慧,後者則是大智慧了。

——————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這兩句話其實是和前面兩句呼應的,戰勝別人靠的是「力」這個力不僅僅是武力,還有智力,只有世事洞明洞察人心,才能常勝不敗,不過戰勝別人需要的是「力」,能夠證明的獲得和證明的也只是「力」,就算你獨孤求敗,但最多也就能為你賺取財力、權力而已。你終究戰勝不了自己,因為戰勝自己,你首先就必須要了解自己,能夠明心見性,能夠有大智慧,同時還要有大毅力。

一個人有大智慧還有大毅力,這樣的人難道不才是真正的強大嗎?

而一個人有了大智慧,明心見性之後,所面對的人生無非就是兩種選擇,出世或者入世。

出世容易入世難。

對於一個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來說,安貧樂道,做一個隱士,雖然生活可能清苦,卻可以做到內心平安喜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出世對於一些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代表著醉生夢死,紙醉金迷,但對於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來說,自然之道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磨礪,他們甚至會腐蝕自己,讓自己迷失,墮落。更不要說時間的那些人心險阻,那些煩惱世俗。

如果明白這一切依然還要堅持走出去,要去擔當世事,那麼必然是他心中有大理想大抱負。

太史公曾說:「捨我其誰」

地藏菩薩有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兩位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未必不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未必不知道只要放下心中的抱負和擔子,就可以不必面對那些人生的苦痛,就可以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住下來

可以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可以希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安享晚年,平安喜樂。

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除了他們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外,還因為他們的人生中有更高的追求。

詩人海子說: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 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他知道這樣活著容易,但是他終究沒有成為這樣的人。

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內心不允許他們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他們死了,但是他們還活在我們心中。

古人云不朽有三:立功、立德、立言!!

11樓:月醉瀟湘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善於瞭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瞭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強大的。

知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不喪失根基的人才能長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長壽。

老子這段話告訴我們,要追求幸福的人生,我們必須做到四點

一是要有自知之明,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其實就是一個「人生定位」的問題。

要真正瞭解自我,就必須換一個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觀的審視自己,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身的瑕疵。

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斷完善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

二是要戰勝自己。在大多數人眼裡,成功就是戰勝別人,超越別人,凡事都要比別人強。在平時,我們崇拜羨慕的是一個又一個戰勝別人的強者。

然而,**一下他們成功背後的付出,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首先戰勝了自己,才取得成功的。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真正的強者,不在於敢向別人挑戰,更在於能向自己挑戰!凡是能夠說服自己,超越自己,征服自己的人,就具備了足夠的力量來征服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難,挫折和不幸。

「艱苦困苦,玉汝以成!」讓我們憑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戰勝自己,勇往直前,無畏無懼!

三是要知足常樂。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無可厚非。貴在自我滿足才是富有的。

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不一定能覺得富足,只有能夠知足而淡泊財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要做到知足者常樂,就一定要經常審視自己,時刻保持一種豁達樂觀的積極心境消除一切不合實際的物慾,排除那些不合理的**,抵禦那些想入非非的雜念。

四是要關注心靈成長。著名作家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要時時關注心靈的成長,讓思想和精神永恆。我們無法把握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掌握他的寬度;但是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廣度,但可以發掘生命的厚度。

「知者不惑」的下一句是什麼,「知人者智」的下一句是什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人者智 的下一句是什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 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 知於外 自知者 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 明者,知己知人...

欲愛人者先自愛,欲知人者先自知什麼意思

意思是 想要愛人的人在愛人之前要先學會自愛,想要了解他人的人在瞭解他人之前要先了解自己。在 大學 裡面有一句話,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一個人要了解別人,首先先了解自己,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愛人者先自愛 所以自知才能知人,自愛才能愛人。延伸 大學 文獻古籍曾子 大學 大學 原是 小戴禮記 裡一篇,舊說為曾...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是什麼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比喻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 專的人,不屬如喜愛學習的人 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也就是說,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註釋 知 懂得,知道。之 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