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遙感影像中的DN值代表什麼呀?有什麼應用

2021-05-16 21:07:00 字數 1808 閱讀 4274

1樓:匿名使用者

地表反射電磁波,被衛星的感測器記錄下來就得到dn值,dn值進過定標和相關的公式能夠轉變為地表的反射率值。

2樓:莫明

dn值就是 畫素值。dn值的大小代表地物反射電磁波的能力,通俗點就是分辨地物。因為不同的地物應該有不同的dn值。

3樓:匿名使用者

dn值就是遙感感測器的數字量化輸出值,相當於影象的灰度值。。。可以根據記錄的原始dn值進行輻射定標,轉換為大氣外層表面反射率。

遙感影像dn值和灰度值有什麼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1、dn值(digital number )是遙感影像像元亮度值,記錄的地物的灰度值。無單位,是一個整數值,值大小與感測器的輻射解析度、地物發射率、大氣透過率和散射率等有關。

2、dn值就是灰度值

從dn值計算大氣頂的反射率使用定標公式,一般表示為:

p(toa)=dn*gain+offset,其中,gain是增益,offset是偏移值。

3、所有遙感影像原始資料都是dn值,要經過輻射定標轉換成具有實際物理含義的表觀反射率(光學)或後向散射係數(sar),dn值範圍的不同是因為不同感測器量化級不同,就是儲存資料時將感測器接收電平的量化級,有的是8bit量化,則dn值範圍是0-255,有的是16bit量化(如高分辨的worldview-2衛星),範圍為0-65535,還有12bit量化的。gf-1號好像是10bit量化(記不清了,具體值請查閱衛星相關資料),理論上dn值範圍為0-1024。

因為受到太陽位置、角度條件、大氣條件、地形影響及感測器本身的效能影響,感測器記錄的資料與目標的光譜反射率或者光譜輻射亮度值並不一致,所以要經過輻射校正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地物的光譜反射率。

具體模型如下圖:

遙感dn值

5樓:匿名使用者

dn值是把感測器收集到的能量歸一化到【0,255】區間後所得的無量綱值,與反射率有關;灰度值是二值化影象用顏色深淺來表示的過程,灰度值越大,越白,反之則越黑;亮度溫度是有明確的物理含義的,它的值等於真實溫度乘以它的反射率。

由dn值生成亮度溫度就是定標的過程,可以根據官網上提供的定標公式根據波段運算得到。

landsat 8 影像dn值為什麼都那麼大

6樓:吳錦巨集

landsat8資料採用16位16bit才反映dn值,dn範圍在0-65535之間,以前的是8bit的,dn值在0-255,所以不同。不過dnvi(landsat8)=(b5-b4)/(b5+b4),而不是以前的4-3波段了,公式需要變的。你用envi下的dnvi工具可以直接求得dnvi的值,這個值是最正確的。

同時影像做ndvi前先大氣校正下,radiometric collebration----flaash。。。做好這兩步在做dnvi即可

7樓:

你確定是dn值?做一下輻射校正吧

怎麼從遙感影象上提取dn值?

8樓:匿名使用者

地表反射電磁波,被衛星的感測器記錄下來就得到dn值,dn值進過定標和相關的公式能夠轉變為地表的反射率值。

9樓:慕金堵婉秀

用envi4.x的版本開啟影像資料,要提取某一點上的dn值只需要在任意視窗點選滑鼠右鍵,點選「cursor

location/value」即可。如果要獲取一景影像的dn值,在主選單file-save

file

as-asii,得到的txt資料就是。希望能幫上你。

為什麼遙感影像中植物呈現紅色,遙感影象中為什麼植被呈紅色,水體成藍色偏黑色?

這跟波段有關。植被在一定波段下,反射紅光,所以呈現紅色。如果不一樣的波段,植被不是一定都顯紅色的 在用顯示裝置進行顯示的時候,只有三個通道 rgb,而影像獲取的時候,有一個通道,如全色,也可能是多個通道,如tm影像就有7個通道。地物顯示什麼顏色,這與選取哪三個通道作為rgb通道進行顯示有關。例如,t...

如何提取影像中的DN值,如何把一個tif影像按特定的dn值提取,生成另一個影像

嘗試 copy從modis影像開始,不借助mrt軟體bai前提下,完成對資料的轉投du影 重取樣工作 zhi,在這張影像上操作dao提取dn值。1.從modis影像中提取ndvi波段,將其另存為geotiff檔案 li dnvi.tif 2.python gdal操作,實現投影轉換,生成檔案li r...

管材中DN是什麼意思,管材中DN代表是什麼意思

管材中的dn是公稱通徑,nominal diameter,或叫公稱直徑,又稱平均外徑 mean outside diameter 就是各種管子與管件的通用口徑。同一公稱直徑的管子與管件均能相互連線,具有互換性,它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管道外徑或內徑。dn就 公稱直徑 是以mm為單位的。dn後面不允許以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