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風海雨樓主
把資本和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和現代主義的哲學理論關聯起來還需要時間來澄清,現代哲學也沒有變成科學的附庸,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康德、黑格爾,都還是哲學引領著科學,而不是相反。但是,現代哲學確實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鼓舞。不過,這裡的情況可能比想象的更復雜,科學本來是基於近代以來的主體理性的,然而它簡直可以說完全脫離的哲學的限制而獨自發展了,也許只有資本對它還有一定的影響。
與科學技術相比,資本的滲透力和生產形式倒是更應該受到審視。現代哲學可以說是具有相當創新意識的,反對主體性的力度不可謂不小,也沒有忽視科學的桀驁不馴,更不要說與其共謀。也許現代哲學的步伐與科學技術的異化相比仍然顯得落後,而且科學技術、尤其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似乎並沒有一味地遵循受資本控制下的運作模式那樣與政治緊密勾連,而是滋生出對權力體系的消解趨向。
這看來很像是配合了後現代思潮的發展,從而幫助了在年輕一代思想中的普及和深入。各種可以迅速共享傳播的網路資源、和以站點為社群單位結成的龐大網路潛移默化地宣揚著各種差異化生活方式,不斷地突破傳統規定的叛逆性的、「自我放逐」的遊牧生活不可能存在對權威中心的忠誠,也不再擁有對確定性的、永恆不變的客觀真理的信仰。
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歷史哲學,都不會因為某種理論或主義的批判而消亡。後現代主義不僅對歷史學、而且對包括歷史哲學在內的哲學、文學藝術等許多學科進行了批判。撇開其焦慮的情緒和極端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確指出了歷史學、歷史哲學領域內的傳統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歷史學家曾經想當然的認為普遍的必然性和確定性變得狹隘、相對化、不確定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開闊了歷史學家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方面和內容;「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理論的影響還將持續下去……它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把歷史學家的關注點有益的轉變到『作歷史』的基本哲學前設」【25】。如果說存在一個「絕對」的話,人類的思維就好比是井底之蛙,永遠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然而,看到比以前更開闊的天的通道總是存在的,它就存在於我們的反思和實踐行動中。
後現代主義史學及其以前的歷史理論並不存在絕對的鴻溝。如果追索其理論淵源,以及其發展過程中與其它學派的相互聯絡,我們還是能夠尋找到學派之間的「滲透」的。比如,年鑑學派的分時段應用不同的歷史解釋要素,不僅僅是對歷史進行科學性的精細分析,而且就像其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拉迪裡那樣,是在「人的歷史」之外開闢了易於科學分析的物質性要素的歷史研究空間,包括地質、氣候、甚至瘟疫等等因素。
這與蓬勃興起的各種文化史一樣豐富著歷史研究的多個緯度,揭示「克麗奧」的多個面向,而不只是政治歷史這一個中心。
後現代思潮和後現代史學當然存在它自身的問題和困難。詹姆遜說,「按建築家自己的說法,後現代主義使現代主義者意識到他們根本上的失敗。柯布西耶和賴特的新建築,並沒有改變這個世界,也沒有美化後期資本主義所製造出來的垃圾空間」【26】。
即使在歷史領域中,它也缺乏歷史主義的視域;面對走向「後現代」的社會,卻缺乏觀望未來的建構理想社會的責任感。對揭示出來的問題它也未有深度的思考,而通常只是訴諸偏激的批評了事。簡言之,消解傳統有餘,積極建構不足,更缺乏有效的有價值的理論建構。
利奧塔承認後現代主義理論終究是不完善或不純粹的,他說見證「不可言 說之物」的欲求需要以敘述的形式來表達。周錫瑞直言批評「何偉亞要破的很清楚,而他要立的則沒那麼清楚」。
當然,對於後現代主義極端的言詞我們大可不必較真和介意,甚至可以說,我們目前首要的依然是史學的現代化而不是跳過現代化而直接從事後現代的理論和實踐,否則,無論是否可行,那樣的所謂後現代性就變成空泛的、不切實際的、虛假的了。這一點對於中國史學界尤其如此,而且,無論西方近代以來的歷史理論還是後現代史學觀念,對於我國的史學理論都有現實的批判力度。雖然我國歷史悠久,各種史書堆積如山,但反思性的歷史感尤為缺乏,要麼是細究於史料的歷史編纂,要麼是被政治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所控制。
歷史理論和方法都與西方現代存在相當的差距,歷史理論的主導模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歷史觀念,有意無意陶醉於仕途或山水的精英又怎能期望沒有歷史反思思維習慣的大眾不是「成者為王敗者寇」(關於歷史思想的教育問題很重要,但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這讓我想起羅伊斯的寓言【27】,那是一個很中肯的諷刺。在西方處於學術邊緣的幾位漢學家的作品拿到中國來卻讓人耳目一新,備受中國學者推崇【28】。
中國歷史不同於西方,其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一定蘊涵以西方歷史為主體的現代歷史理論所遺漏的地方,而這是後現代史學視角所能關注到的,也許它能夠幫助我們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發現現**性難以包容而後現代思維能夠解釋的閃光點。在西方學者看來,中國歷史研究是對他們的歷史研究和理解的補充。而中國學者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史料優勢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切體驗,但無開闊的視角,所研究的結論大多不免落入西方學者成熟的現代性之網中。
王憲明對杜贊奇如下的評價發人深省:
史料,尤其是中文史料的使用上未必盡妥……但從總體上看,此書視野巨集闊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來審視近代中國歷史。又能從關鍵之點切入,洞察細微,把握要害,融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思想文化與政治實踐和社會制度等諸多因素於一體,尤其是書中所提出的「複線的歷史」的觀念,對於拓寬近代史研究的視野,深化對近代中國史的理解,特別是拓展對於近代中國史學與政治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9】
的確,後現代史學批判對於我國學界還似乎是一個奢侈品。就如早已實現了現代化階段的西方現在挑剔的是環境問題、文化和藝術質量、生活享受的方式,而我們還在為基本生存權、物質建設的現代化大興土木,所謂「救亡壓倒啟蒙」的延續。由此可見,我們既要補上跨不過的「卡夫丁峽谷」這一課,又要和發達的西方國家一同面對環境和人文等方面針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的處理這一挑戰。
我國歷史學(其實不只是史學,政治學等也是如此)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對於西方現代史學的成果還在吸收消化過程中,同時又要疊加上後現代主義批判,其實這只是一種方便的、通俗的說法,因為按利奧塔在回答究竟什麼是後現代的問題時所說後現代是屬於現代的一個組成部分,「後現代主義並不是現代主義的末期,而是現代主義的初始狀態,而這種狀態是川流不息的」【30】。如同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一樣,在歷史學、歷史哲學等文化理論方面,我們能夠停下現代化步伐來只關注後現代性的問題嗎?我們又能夠只是一味進行現代化而漠視後現代主義批判提出的問題嗎?
它們是已經發生的現實,我們無可逃避。
後現代主義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
2樓:炫麗晚安
精益求精是理所當然 改弦更張則似無必要
——讀《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後
(文/爾雅圖南)
後現代主義對歷史的影響
3樓:火燚
後現代主義的合理性
後現代主義堅持了哲學的批判性,哲學不是現成的結論,而是對現成的反思。批判性是哲學的基本性格。而後現主義恰恰是高舉了哲學的批判精神這面大旗,對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於自己的一切都進行了無情而殘酷的批判、解構。
如本體論、二元論、現代化、科技、理性等。
後現代主義關注時代、關注現實,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必須面對現實,緊跟時代,唯如此才能從現實中吸取養分;哲學的批判精神也要求哲學直面現實、直面生活。而後現代主義正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實和流行的現代主義的觀念進行關注和反思的產物。
後現代主義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反對包羅永珍的近現代世界觀。形而上學一方面堅持僵死的的「二分」或「二元」,另一方面又因雙方的不相容而走向極端——要麼全盤肯定,要麼全盤否定。而正是這一思維方式才使西方社會對現代化、現代性和科學的作用等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
後現代主義看重被現代性所忽視的一切,看重現代性之後和之外的一切。例如不確定性、異質性、無序、平面化等,而對於被現代性所看重的一切如原則、整體性、確定性、權威、統一性、規律等都加以拒絕。應該說,是對現代主義的一次深刻的理論反省,抓住了現代主義的問題,擊中了現代主義哲學的要害,有利於西方哲學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後現代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和鞭(biān)笞(chī),對科技理性和工業文明進行質疑和解剖, 有利於人們看清資本主義的真面目,能夠促使資本主義正視自己的弊端。對於正在從前現代化走向現代化的國傢俱有啟示和警示作用,避免重犯錯誤。
後現代主義的失誤
一懷疑主義、虛無化。
形而上學強調同一性、整體性,但是卻抹殺了同一和整體內部的差異性,使同一和整體變成了僵死的、封閉的、毫無生機的「城堡」。但是,形而上學的錯誤不在於它承認同一性、整體性、事物的本質、基礎及「二分」,而在於它把這一切絕對化、僵死化、封閉化了。糾正這一錯誤,只需在封閉的「城堡」上鑿出一個視窗就可以了,可是,後現代主義卻徹徹底底地摧毀了這一「城堡」,使這一城堡變成了一堆碎片和一個瓦礫場,以碎片、差異和多樣性代替了形而上學的本質、基礎和「二分」,以解構一切、摧毀一切的態勢以及「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
這樣,後現代主義在使被形而上學僵死化、凝固化的世界重新動盪起來的同時,又震碎了、虛無化了這個世界。人們在面對這個虛無的、瓦礫般的世界時變得無所適從,幾乎也成為了一種虛無。後現代主義用絕對的否定的態度對待形而上學的絕對的肯定的態度,其實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二反對理性,消解主體性
隨著科技理性的昂首闊步,為人們帶來了充分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和人的自主性的完全喪失。所以,後現代主義要求反對理性,消解主體。但這顯然不是科技理性的錯誤,而是運用科技理性的社會運作方式的錯誤。
猶如原子能本身沒有錯誤,錯誤的是運用原子能製造了原子彈一樣。
事實上,理性也不可能被消解。其道理在於:其一,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其二,人們仍然只能依賴主體,用理性去糾正理性的偏差、恢復人的主體性。
人們應該做的事情是,恢復人的本性,使理性健康的發揮作用。
就此而言,後現代主義對當代西方社會的把脈是準確的,只是開錯了藥方。
三相對主義
後現代主義認為,閱讀就是一種誤讀。要摧毀一切標準,奉行「怎麼都行」(費耶阿本德語)的主張。這必然會走向相對主義。
四侷限於知識範圍內的批判與解構。
後現代主義把現代性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歸罪於現代性觀念或西方幾千年以來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於是乎,後現代主義就針對傳統哲學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進行近乎「瘋狂」的批判和解構,在尼采打倒上帝、福柯推倒「作者」和「人」之後,推倒了一切。以知識生活涵蓋整個社會生活,或者說僅僅從知識狀況出發思考當代社會,所以,後現代主義只是表徵著對當代社會的一種知識態度而已。
不能從根本上為當代社會醫治創傷。
五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
後現代主義一方面解構了真理、價值、本原、在場等傳統哲學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卻又保留、借用了傳統哲學的另一些概念;一方面消解或解構傳統哲學的「基礎」、「邏各斯」、「整體性」、「本質」以及「二元論」,顛覆了等級、結構、權威,賦予意義以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卻又把非基礎、非本質、邊緣、碎片化、反理性等推崇為新的「神聖」,賦予了「意義的不確定性」、非中心等以確定性和權威,建構自己的「後現代」。所以,後現代主義只是以和傳統哲學相對立的形而上學代替了傳統哲學中的形而上學,成了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
後現代主義史學對科學史觀的批判,後現代主義史學本身有哪些缺陷
精選一批有 copy特色的選修課,專題課與有影響的演講,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場氛圍。希望通過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的學習,藉此促進校園與社會的互動讓課堂走出大學圍牆,使普通讀者也能感知並進而關注當代校園知識 思想與學術的進展動態...
後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徵有哪些,後現代主義風格特點
後現代主義包含了太多的社會的文化需求,使建築具有更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抑或是從各個古典建築風格和民間傳統特色中發掘靈感,將古典與當代文化結合表現。文丘裡是這一傾向的權威,比如他的長島雙親住宅。頗有希臘神廟的感覺。次其 新鄉土風格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徵,它也有著相當廣泛的影響。建築師擯棄考古式的借鑑歷...
什麼叫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第一,後現代主義不是一個風格概念。第二,後現代主義也不是一個時期概念或一個藝術運動的概念。第三,後現代主義不是西方當代藝術的現實,它只是 並且始終只是一種觀念形式,一個批評概念或美學概念。最後,後現代主義也不是一個媒介概念或藝術樣式的概念。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