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探索瀚海
弘揚了優良的傳統
****************************************=
弘揚傳統文化我們能做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 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它與德育、智育、體育一起構成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相比較而言,審美教育是一種超越性、綜合性教育。它強調的是「陶冶」,是主體的主動參與和全身心的投入,讓人體驗美好,體驗成功,體驗快樂,體驗崇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創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作為一個傳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和許多成功的審美教育範例。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氣」是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由內心「集義所生」(集義,猶言積善,指事情皆合於義。
見《孟子·公孫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後人把「浩然之氣」理解為一種最高的正氣和節操,愛國主義正是這種正氣和節操的集中體現。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曆來是被看作一種「大節」。「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當仁不讓」、「捨身取義」等等,崇尚氣節,講求情操,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並逐步凝結鞏固起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氣節。愛國主義這個概念雖然是近代才有的,但愛國的思想和行為卻早就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之一。
早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為價值理想,就是要求社會成員奉公盡忠。孟子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荀子所謂「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現了胸懷天下的道德信念。這種信念經過一代代人的充實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顧炎武分別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對之做了精闢總結,表達了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豪情壯志和浩然正氣。
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才能成就未來。把我們的大學生們培養成如此有大愛的人,正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中國人重視人格修養,形成了向內探求的主體性道德精神,集中體現為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美德修養學說。這種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係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禮記·大學》說: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說:從天子到普通民眾,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修身的目的在於自我完善,成為道德上的聖人,為治國平天下打下基礎。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養方法,如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國傳統道德歷來有「慎獨」的告誡。
慎獨,出自《禮記》:「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是說,在個人獨處而無他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這種修己內省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審美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感效能力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那就首先要重視受教育者的人格修養。只有具備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才能不斷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思想家儘管在對天地人三者關係的認識上互有差異,但他們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這種內在聯絡的經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
」思想家把人與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共生的現象稱之為道德。當人遵守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和諧共生的道德時,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當人們用道德指導社會實踐,並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天人合一」時,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現實指導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的道德觀崇尚「仁者愛人」,塑造了中華民族明白達觀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國傳統道德既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又注重人必須不斷認識自然規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點。
「天人合一」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其理論基礎就是把整個世界看成是一個大系統,人與自然共處在這個宇宙大系統之中。但是,由於無保留地開發自然,無節制地消費,享受自然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得高度緊張起來。今日世界已經面臨竭澤而漁的困境,人類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經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等不斷湧來,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強不息」一語出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繫辭下》強調:
「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說,天道執行,一往直前,健動不止,生生不已;君子應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貫徹古今的光榮傳統。
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意志力。如《禮記·大學》稱讚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鬥,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
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21世紀對於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們,只有具備自我超越、不斷進取、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審美精神,才能夠戰勝一切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艱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實現自身價值。
青銅器與弘揚民族文化
中國人的驕傲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製造出來,之後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製品是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單範鑄造的青銅刀,裝飾較少,反映出遠古先民純樸的審美意識。
夏代(21世紀b.c~16世紀b.c)的青銅器中已經有了象徵身份等級的禮器,與禮制的政治制度相呼應。
商代(16世紀b.c~11世紀b.c)青銅器發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見,花紋繁縟精緻,並有一些神祕主義的色彩。
西周時期(11世紀b.c~776b.c)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更加緊密,冶鑄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戰國(776b.c~221b.c)時青銅器一改過去的設計,風格纖巧、清新,普遍採用更高水平的製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後(221b.c~1840a.d),禮器比重大減,錢幣、度量衡和銅鏡經過更新、創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裡,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藝一直保持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水平。
青銅器,集造型、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之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文物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
弘揚傳統文化的是什麼專業
3樓:你本來是佛
就是宣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專業。
為什麼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徵有別於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在創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 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這些傳統文化對...
為什麼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1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 各種文化思想 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2 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 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3 青少年學習 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的小學作文,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題的作文三百五十字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 中國陶瓷 文房四寶 四大發明 皮影 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