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2021-06-01 08:50:39 字數 5619 閱讀 3251

1樓:紫涵小仙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藥而癒,重病可配合藥物或**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溼、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

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執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執行逆亂。

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

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洩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鬱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鬱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係失衡。

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係多麼密切。

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鍊,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鍊,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鍊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

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鍊,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洩,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

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

」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藥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

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慾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

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係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溼、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

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鐘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菸,以減少汙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溼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溼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溼器加溼;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髮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髮梳理服帖了。

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儘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

「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裡。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溼祛風。遇有風雨陰溼天氣或者體內有溼、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溼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蔔、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儘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係: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淒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湧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鬱、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

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

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迴圈,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

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什麼是中醫藥養生,關於養生類的中醫藥書籍

採用中醫的辯證思維方式,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而進行的調節身體陰陽平衡的方法,是中醫養生。由於中醫用鍼灸或藥物調理人的陰陽平衡,所以又稱中醫藥養生。而養生,養是調節陰陽平衡,生是減少毒素的攝入和加大毒素的排除延長壽命。因此想學怎麼養生就要學兩類,調節陰陽的方法,和控制飲食減少毒素攝入及採用藥經排除毒素...

中醫保健養生的火療是怎麼做的,中醫保健養生的火療是怎麼做的

火療是bai採用最古老的醫術 du燻蒸技 zhi術 與現代醫學 透dao皮吸收專 技術 相結合形成 屬的一種不經消化道而是經 直接吸收藥液後經毛細血管把藥液直接送達病灶的後來醫學。鍼灸 需要專業的知識 按摩 需要一定的體力,並且需要長期堅持 才可標本兼治 拔罐 拔火罐 又稱 角法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

請問戒色養生是怎麼養生的?什麼是養生

一,首先要拒絕sy 手yin 縱慾,瞭解黃毒的危害。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383338 心理因素影響到生理健康的例子太多了,快樂為本。不要多想,那些鬼話沒半分道理。色即性也,所謂戒色養生,不是要你把色戒了,只不過是不要過度縱慾,凡事都要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