孃家送親的人完事了怎麼回來,孃家送親的人有什麼講究

2021-03-19 18:26:48 字數 5236 閱讀 2177

1樓:我們想知道

自己找車回去bai

,或私下裡讓du親家幫忙。

所謂送親zhi送的是什麼,實際上送dao的是陪嫁的嫁妝回,叫陪送。

孃家套車答拉著嫁妝,由近親押車陪送到婆家,順便觀禮婚慶,飯後趕車打道回府走人。

新娘則無需孃家人送出,好說不好聽丟人,沒有「送貨上門」的道理,這是基本覺悟。

然而,現代人卻不管不顧,堂而皇之正大光明的說送親、且還有父母親自送的,真是無廉恥無節操無人格到家了,這叫下賤。

呵呵,科普一下,希望人們不再鬧出這樣的笑話,我們臉上也無光啊。

孃家送親的人有什麼講究

2樓:匿名使用者

送親是一種婚嫁習俗。女兒出嫁時,孃家邀請兩位男性護送女兒到婆家,俗稱送親。一般是出嫁者的舅父,叔伯或表兄弟、堂兄弟。

送親者到男方後,要等男方派人來接才能進屋,吃飯時兩人一般分座兩張桌子,男方派人陪宴。送親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飯,吃後囑咐嫁女幾句就走。送親走後,男方客人繼續婚宴。

送親的長輩是個重要角色,他代表著新娘家的權威和體面。女方選擇誰送親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擔當。實在沒有直系叔伯,就找最親的、最近門的長者。

但也不是誰都能送親,這個人要長相端莊,舉止大方,有權威地位,能端得住架子。不過,如果女方確有至親叔伯,不管此人相貌如何粗俗,舉止如何猥瑣,這時也得出面送親,否則會被人恥笑,一生抬不起頭來。而這種人就要進行短期培訓,教他各種規矩,直至爛熟於心。

真到出場那天,也能撐得住檯面。 送親時,離娘肉是一定要帶的。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塊帶有七根肋條的豬肉,把肉用紅色紙包好,再拿上兩瓶紅葡萄酒和一根芹菜。

面叫離娘面,肉叫離娘肉,表示新娘子要離開孃親,另立門戶了。送親時,女方要將肉砍開,將帶有三根肋條的豬肉給男方帶回。同時,找一個空瓶子裝上綠豆和一根並蒂的大蔥。

帶回離娘肉,寓意女兒儘管出嫁了,但一半還在孃家,不能分離,名曰「肋骨不離」。綠豆可生豆芽兒,意思是告訴親家,俺家女兒能生養,名曰「生根立後」。 送親的要走在新娘車轎的後面,穿著大方得體。

現在社會進步了,娶親的一般要給送親的單備幾輛車。等到了新郎家附近,送親的就止步了,因為送親的要等男方派人來接。這等貴人,自然是不能自己走到男方家的。

而男方也一般早早地就在附近等上了,送親的一到,就有人響起鞭炮,告訴男方家人送親的到了。   不過,男方並不把送親的接到自個兒家,而是離男方家不遠的鄰里家。因為新娘子下轎或下車後,男方的小輩兒、姊妹們要耍笑,而送親的是不興看人們耍笑新娘的。

另外,送親的進門也有講究,迎親的要站在大門左邊,伸手做出請進的姿勢。若這時門右邊正好有人,送親的是絕不會進的,因為那叫「黑狗鑽襠」。   送親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會不停地散煙,說些溢美之詞,生怕哪句話不當,攪渾了這場喜事。

當然,這陪客也是有講究的,都是男方家的頭面人物,穿著長相出眾,能說會道。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嚴。

去送親的人都有什麼講究?

3樓:鄭州樂可攝影工作室

結婚禮時女方送親一般多

少人?送親有什麼講究?

結婚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中國傳統的結婚模式,因為結婚時的傳統習俗更讓我們覺得特別和親切。在傳統婚禮中,有一個程式是送親,在中國傳統婚禮中送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體現了父母對女兒的重視。所以女方送親多少人合適?

送親有什麼講究的地方嗎?各位新人一起和樂可攝影小編來看看吧。

女方送親多少人合適

通常女方送親人數講究雙數,寓意好事成雙,希望新人婚後一切順利,婚姻美滿。大多數情況下,送親人數是雙數,其實需要單數。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去單回雙的意思。

新娘沒有嫁出去之前,加上送親人員一共是單數。婚禮完成後,新娘與新郎回家,就變成雙數。一般是5至15個,大部分地區送親人員是7個,如果遇到人數不夠的情況,就要少幾個。

當然,新娘與新郎應事先商量好送親人數,兩邊人數最好是一樣的。

送親有什麼講究

1、送親要小」,沒錯,見到過的送親的,有弟弟的非他莫屬,沒有弟弟的,找親戚,比新娘小的。這一點,體現在中國的輩分傳統上,送親,不能比新娘的輩分大,輩分老的不參與送親,這樣會顯得像是在離別一樣,不太吉利。

2、送親時,離娘肉是一定要帶的。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塊帶有七根肋條的豬肉,把肉用紅色紙包好,再拿上兩瓶紅葡萄酒和一根芹菜。面叫離娘面,肉叫離娘肉,表示新娘子要離開孃親,另立門戶了。

3、很多地方婚嫁習俗有規矩姑不娶姨不送,因為姑諧音孤,姨諧音疑,都屬於婚姻中不吉利的詞語。因此,女方的姨媽是不允許送親的。

4、送親的人員一般是伴娘團加上親友團,父母是不能參與其中的,就是指父母不能直接送親送女兒出嫁。通常伴娘的人數都設定在四位,而所選擇的女孩都是未婚女士,其選擇的範圍可以是新娘的好友,也可以是新娘的親戚,當然,若是選擇的是親戚,那也得和新娘平輩的才行,而晚輩和長輩都得排除。

5、送親的車一定要在新人婚車後面,現在社會進步了,男方根據女方娶親人數預備好幾輛婚車。所以新人在婚禮前應商量好具體送親人數。

6、出嫁儀式的禁忌。「哭嫁」的說法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就是新娘離家時應喜極而泣,而且哭聲越大越好,有越哭越發之意。由於一般結婚的日子都是吉日,很可能會遇到同一天結婚的人,在送親途中遇上另一隊婚車,這種情況叫「喜沖喜」,會抵消彼此的福分,所以必須互放鞭炮,或由雙方媒人交換實現備好的花朵來化解。

7、很多地方送親還有個特別好玩習俗——在新郎來接親把新娘的鞋穿好後,新娘不能自己走上前來迎親的花車,而是要弟弟或者哥哥抱上花車或者是背上花車;也有很多地方是讓新娘坐在椅子上,哥哥弟弟們將新娘子一起抬上花車。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女方送親人數和講究事宜,希望能幫助到各位新人。小編預祝各位新人婚姻幸福美滿

4樓:釋妙偉

漢族--婚俗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

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

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併,只禁止同宗結婚。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

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一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瞭解後,稟告父母,託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一帶,雙方意見一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

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傢俱,依期舉行婚禮。

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賀郎歌: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

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一首,新郎飲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

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一杯。

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坐紅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

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討鑰匙: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一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開啟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錢物,象徵婚後五穀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新增。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看屋:漢族婚俗之一,農村議婚中的一個重要程式。又名看家門、查家。

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

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一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

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黑房搶親: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一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

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干擾。

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拜堂彩語: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程式。

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一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如桂東賀縣一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

」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回門:舊時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

三、六、

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孃家,拜蠍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

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

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老婆生氣回孃家了怎麼做才能讓她回來如題謝謝了

呵呵,我也是女人,女人都喜歡聽男人說點好聽的,女人有時口是心非的,她說不讓你去接你就不去你也太老實了點吧,可不能空手去接啊,帶上你老婆喜歡的禮物,或者是花或者是她舍不是買的衣服,或者是什麼首飾,你們是夫妻嘛,應該知道她喜歡什麼的。還有啊,去接的時候,管他你有錯沒錯都說自己錯了啦,當然最好要把你的岳父...

媳婦又回孃家了,我該怎麼辦,媳婦又回孃家了,我該怎麼辦

對於家庭關係的處理,我有一些建議 1 一分謙讓,家庭成員之間不要事事針尖對麥芒,多給對方說的機會,多為對方著想,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親情無價。2 一分驚喜,製造戲劇化效果,往往很多矛盾在玩笑中灰飛煙滅。3 二分責任,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為家庭做一點,少為自己考慮一些。4 二分溝通,很多矛盾...

我跟孃家人鬧僵了怎麼辦,我要和孃家人斷絕關係,正常嗎

得不到父母支援的婚姻不可能讓你幸福。好好向他們賠個不是吧 接下來他們會原諒你的莽闖行為的。因為父母和你有割不斷的親情關係,他們永遠是愛你的 就當小孩子吵了一架 打了一架,回頭可以又和好,又在一起玩。血濃於水,多點寬容,多點愛 有什麼矛盾說開就好了,親人還是親人 我要和孃家人斷絕關係,正常嗎?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