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殿試 5,關於古代殿試

2025-04-14 01:45:18 字數 1502 閱讀 3950

關於古代殿試

1樓:何必追根究底

皇上出對子,學子們對,對的話的給予獎勵或定等級。

古代殿試包括了哪些內容

2樓:網友

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的殿試為例。

這次殿試的題目就是要給皇帝出主意。考試的時間為光緒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考點為保和殿,考題如下: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

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2.「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

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幹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清代的殿試只考時務策一道題,著重考察考生的實際能力。清承明制,殿試只考一題,是從朱元璋開始的。那時殿試的試題也比較簡單,一般只有100多字,之後的皇帝就越來越「囉唆」了。

到了清末,甚至達到1000多字。發問的形式差不多,先回顧歷史,一般是說完遠古的堯、舜、禹三代,再說漢、唐、宋。之後便是闡述現在艱難的時局,說說皇帝自己的見解,再問問考生:

這應該如何應對呢?歸根結底,殿試考的就是歷史,皇帝相信「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3樓:塞夢桐

殿試這個主要還是看皇帝怎麼出題吧。

古代,殿試錄取者叫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殿試與狀元稱謂的由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我國科舉時代,中狀元而魁天下,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和最高目標。但狀元的至尊地位有乙個歷史發展過程。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取得第一名的孫伏加不叫狀元,只稱進士第一。

狀元一詞,始於武則天天授元年。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女性廢唐而立大周之後,首科取士十六人,並親自在洛成殿策試。在此之前,科考實行糊名制,貢士考卷都糊名,以防考官作弊。

武則天說應該信任考官,廢糊名制,實際上是要從寬取士。當時,主考官用奏狀向武則天報其等第名次,位於奏狀第一位的,始稱狀元。但唐代制科百餘種,各科都舉行殿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進士科狀元還沒有取得獨尊地位。

到宋太宗時,皇帝舉行殿試併成為定例的只有進士一科;太平興國八年,把殿試合格者分為五甲,元順帝時改為三甲,狀元專指第一甲第一名,成為定製,狀元至尊至貴的地位開始確立。到明清兩朝,不設其它科目,進士科成為唯一的制科,殿試分三甲發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

二、第三甲人數不定,第一甲卻僅取三名,按文章優劣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又稱「鼎元」,在科舉中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

古代科舉考試中在殿試上考中的進士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是的。第一名為狀元 第二名為榜眼 第三名為探花。狀元 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自唐中宗開始,新科進士放榜後由 組織一場慶祝宴會,地點指定在長安當時著名的公園 曲江以示祝賀。又因為時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爛漫之時,又名 杏園宴 宴會開始前在今科進士中選年少俊美者乘馬...

關於古代妃子,關於中國古代妃子等級

據說是因為用麝香的關係 帶了體香,但是會不孕。求大量描寫古代 宮廷 嬪妃 的詩歌 詩詞。多一些。多一些。關於中國古代妃子等級 描寫古代妃子的衣服,只需要一段 古代女子描寫 求古代妃子的家世性格描寫,謝了,急,快 5 禮部尚書之女,禮部尚書嫡長女,嫡妻任氏出,由繼母妾室盧氏撫養,從小與名師學習琴棋書畫...

關於古代的稱呼,有關於古代對下人的稱呼?

皇族與宗室1.皇帝對皇帝的稱謂 天子 源於商朝 皇帝 源於秦始皇 萬歲 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 陛下 陛本是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前的臺階。陛的兩旁通常有近臣持刀以備不測。群臣不敢直接對著皇帝說話,而要站在陛下的侍衛負責傳遞,以表皇權尊貴。其他別稱 皇王 皇辟 主 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