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金生粟死論的主要觀點?

2025-03-27 23:05:16 字數 1386 閱讀 6564

1樓:t藍色

古人把工礦業生產比喻為「金」,把農業生產比喻為「粟」,認為工礦業的勃興,使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就會走向敗落,導致「金生粟死」。戰國時期秦國的執政者遊神商鞅就持這種看法。他在所著《商君書》中說:

金生而粟死,粟死而金生」。它的意思是工礦業發展了,農業就會萎縮下去;相反,農業敗落了,那是因為工礦業的興起。可見商鞅把工礦業和農業的關係看成是扒磨告水火不相容的東西。

商鞅認為,華麗精巧的器物多了,從事工商業的人也就多了,農業就要廢弛,投機的奸商就會佔居優勢,國力就必定會削弱。即所謂:「物多末眾,農弛奸勝,則國必削。

他認為農民務農最為勞苦,但贏得利很少,遠不如商人和手工業者。如果商業、手工業等不加禁止,手工業者就有利,從而各種不從事農耕而專靠周遊謀生的人就多了。即所謂:

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遊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為了鼓勵農業和杜塞工商業的發展,他採取以下措施:提高糧價,加重非農業人口的徭役負擔,增加市場交易稅。

即所謂「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徵必多,市租之利必重。」凡是努力從事農桑,在耕織方面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其徭役;從事商業、手工技藝,追逐貨利,以及由於懶情而貧窮的,收其妻子為官奴。即春明所謂「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通過以上措施,迫使人們不得不放棄經商,放棄從事手工技藝,而專門從事農業生產。

金生粟死」論說在我國因循沿襲幾千年,後世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往往把它當做禁止民間私人開採礦業的思想**,進而強化了「事本禁末」的經濟政策。其結果是,工礦業、商業被禁,農機、化肥、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農村的交通運輸等等,都受到極大的抑制,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和現代化受阻,使農業長期處於簡單再生產的小農經濟狀態,中國農民和土疙瘩打交道打了幾千年,仍然未能擺脫貧窮的困境,最終結局並不是「金生粟死」,而是金、粟兩敗俱傷。可見,農業的繁榮,離不開工礦業的發達。

歷史教訓令人深思。

2樓:冬夏

出自《商君書·去強篇》:「金生而粟死,粟死而金生」

**和糧食竟成了死對頭!商鞅是這樣來考慮問題的:農業是秦國的根基,如果根基動搖,就會旅含使整個國家走上一條衰弱以致敗亡的不歸路。

商鞅算過一筆賬:1兩**可以購買12石糧食。如想在境內得到1兩**,就需要向境外輸出12石糧食;而要獲得境外昌鎮拆的12石糧食,則需要向境外輸出1兩**。

因此,如果國內都喜好**,人人都希望得到**,就會忽視田地耕作和糧食生產。如果向境外輸出並不充裕的糧食去交換**,那麼,不但糧食不能滿足境內消費的需要,到頭來還要用國內的**去換回境外的糧食,出現「金粟兩死,倉府兩虛」的局面,整個國家會因此而虛弱不堪。

反之,如果境內競相生產糧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的貯備,則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糧食消費需求,還可以向境外輸出多餘的糧食,換回**,從而做到「金粟兩耐棗生,倉府兩實」,國家也會因此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