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懷才不遇!他的詞寫的真好,反映了他的心情和境界。
蘇軾的生平
2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公尺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3樓:星季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蘇軾的生平經歷
4樓:牙牙的弟弟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蘇軾得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說說關於農村的一些奇異的事
在2017年,村口的橋要重修,派來的挖掘機拆橋的時候,挖出很多黑花大蛇,挺朋友說都是幾米長的,後來被村裡的人攔住不讓挖了,又請道士做法,放鞭炮才把蛇群驅散。姥姥小的時候她媽媽生了個小妹妹,小妹妹出生的那天一群燕子在房簷底下坐窩,嘰嘰喳喳的銜草銜泥。幾個月後小妹妹無緣無故的夭折了,小燕子們也無緣無故飛...
介紹一些好看的動漫介紹一些好看的動漫
clannad 絕對感人,op和ed都還不錯的,畫質也很好,絕對符合要求 種族傳說 有點像 fate 的一點就是把少女變成 的感覺,只是saber是亞瑟王,人家是聖戰天使 翼年代記 劇情扣人心絃,有感動,有打鬥,還有愉快的搞笑情節,劇情很好的 夏目友人賬 現在還在 中,淡淡的,又帶點傷感,卻不失愉快...
我是個學生,平時上課有時候會有一些好笑的事,全班都會笑起來,但是就一會就停了,我總是停不下來,用嘴
首先,不要因為這個事情給自己心裡造成壓力,每個人的身體機能是不一樣的,你愛笑,是一件好事,對人體很多好處。你說的如何剋制,首先你應該放鬆自己的心情,然後你發現別人都停下了,你應該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想一些其他的,跟此事無關的事情來讓自己別想。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我們會笑的越來越少。校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