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滄桑不易道
念念起落依因緣,了了關照無自性,若人覺此三際空,勝過三乘方便學!
2樓:網友
學道的人,每天將檢點他人的功夫,用到自我檢查上,自己檢點自己,這種人所修的道業一定是大大進步的。這話講得非常實在,的確是修消仿道人的關鍵。宣公說:
修道就是倒過來修,不管他人,只管自己。」把自己管到見思惑淨,盡塵沙無明,當下清涼自在,三身四智則應念圓明。若修行無法突破,只因為自己錯用功。
尚祈大家善檢點之。
真修行人大忌說人是非長短,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若口說心思,即使自己心裡蒙上一層陰霾。專練心的人,常檢點自己的過錯,不去管他人的事,使自己的心裡平靜,如止水般,收拾自心一念不生,像一尊木雕的佛像。即使遇幡蓋簇擁,香花供養,讚歎和毀謗,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始終不為外境所動,於心無事,於事無心,終日守真。
時時刻刻體究本命元辰,可謂真實修行人也。
有的人喜歡攀緣,喜歡說閒話,一天到晚沒完沒了。所以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誤卻你一生大事。真實修行人,應韜光養晦,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古有大梅禪師,獨居山林修煉,遺有偈曰: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出家尚且不宜(不容易),況在家乎?在家陸橋搜人通病既是好張羅交遊,好結交。沉潛杜默,即處塵不染也。
沉即澄寂,深入也。杜即杜絕外緣。默即寂滅也。
亦即化煩惱作清涼之意。修行人於此處早歷要用功,善於觀察之。古語曰:
一念緣起無性,超彼三權等學。」若如此,則一切世界皆幻住也。
修行人律己甚嚴,不起一點邪念,能這樣已可說是很難得的。如看到別人邪行邪念,該怎麼來處置呢?不管說不過去,管又要生煩惱。
王龍舒居士說得很好,念阿彌陀佛以消攘之,繼則發願一切人不為惡行。煩惱消攘即是清淨心,常常保持清淨心不為外界所動,即是如來。發願是菩薩慈悲的表示。
這是龍舒居士教導我們對外在處境善惡,對應的方法。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種種施為,皆把一句阿彌陀佛想在眼前,念念不忘,如此功夫,名為淨業。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什麼意思要通俗易懂的
3樓:碧海晴天
這是大梅法常的一首偈子中的一句,意思是一池塘的荷葉,給我作衣服穿,我就穿用不盡了,山上有許多松樹,以松花作飯,我也吃不完。
4樓:網友
「一池荷葉衣無盡 」一池塘的荷葉,給我作衣服穿,我就穿用不盡了;
數樹松花食有餘」,山上有許多松樹,以松花作飯,我也吃不完;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什麼意思
5樓:普波師兄
這是法華。經中的一段,大意是緩首:一切諸佛喚哪巖福慧和御具足,了達諸法空性。
的甚深妙理。佛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諸眾生說法,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的內容和意義
6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8·咸寧)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必須分省,否則自由便不復存在。美國1787年憲法最能體現這一思想。
2014·孝感)「美國人由此輝煌地創造了乙個全新的**權力機構,那裡國會、**、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材料中確立的原則是指三權分立原則。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到底是什麼意思
7樓:熱詞課代表
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顆菩提。
「無明緣行、行緣識...」是什麼意思?
8樓:網友
十二因緣也可以倒過來看,就是從後往前追究,最後追究到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這樣比較好理解一些。
9樓:無智無德
十二因緣啊,參照《法華經》,偶不是法師,沒有講經的資格。
10樓:琉璃光
點我的名字看看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什么是一念,什麼是一念?
一念 有五種解釋 一 時間單位。乃指極短之時間單位,或作瞬間,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如仁王般若經卷上 大八 八二六上 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往生論注捲上 大四 八三四下 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或謂 二十念名為一瞬,二十瞬名為一彈指。皆泛指極短...
我這一念妄想從哪來一念去一念來妄想執著不可證得什麼意思
由於心之執著,而無法如實知見事物,遂產生謬誤之分別。據宋譯楞伽經卷二舉出十二種妄想 一 言說妄想,謂計著種種妙音歌詠之聲,而認為其有自性。二 所說事妄想,謂凡所說之事,窮其自性,唯聖者所知,凡愚不了,僅依彼事而生言說。三 相妄想,謂隨事而起見,於一切法相,虛妄計著。四 利妄想,謂樂著世間種種財利,不...
執於一念,將一念執著,一念放下,會自心間,心念執於一念,若念不放,必其自食
明明善忘,明明原諒,卻又執於一念,不讓自己忘,也不敢忘。到底是不能原諒誰,也許是自己吧!執著於 一念 本身即是妄念。很多事都是一念之間.想通了就是想同了,想不通,那就原諒自己吧。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 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是什麼意思 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 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這句話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