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於他 仁 的那一句話是什麼

2025-03-18 09:45:27 字數 1721 閱讀 5098

孔子關於"仁"的名言

1樓:乾萊資訊諮詢

1、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雹納《論語·里仁》

譯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飯睡覺時也會按道德標準去做,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譯文: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樂於助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譯文:仁德難源滑沒道離我們很遠嗎?我要它,它就來了。

4、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讓稿—《論語·顏淵》

譯文: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範,天下的人就會稱作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5、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譯文: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譯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了。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孔子的「仁」是什麼意思

2樓:文史一家人

孔子認為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論述中並沒有給出「仁」的確切含義。

孔子是第乙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擴充套件資豎跡料:

孔子「仁」之思想解讀。

作為孔子思想體系核心的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堯、舜是最具「仁愛」的典型人物,也是人們學習的典型模範代表人物。

孔子的這種人文主義精神,它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雖然缺乏民主基礎餘吵並,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思想潮流,順應了奴隸解放的歷史大趨勢,它與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思潮中的「博愛」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少碰絕了其中的「自由」、「平等」之內容,但「仁愛」的提出卻早於「博愛」二千多年。至於中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或之後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主義,那是封建主義制度的頑固性所致,極大地阻礙了孔子仁愛的人主義精神的發展。

百科-仁。

孔子關於仁的名言

3樓:星恩文化

孔子關於「仁」的名言如下: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巧言令色,鮮矣仁。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在談戀愛的時候,怎么挽回一句話,那一句話傷到她的心了

其實有時候你們隨口的一句話說的女生都很傷心,你認真去跟她道歉吧,並保證下次不犯了,而且你自己也要一直記得,女的其實都是很愛男的,不然也不會傷心,你認認真真道歉後,她應該會原諒的,其實我也是會原諒他,因為真的愛所以才會原諒但不可以再犯,很傷人的,你要記住,去道歉吧 我只是試探你忍耐力有多強,原來你是這...

孔子很有學問孔子拜老子為師連成一句話

孔子拜很有學問的老子為師 很有學問的孔子拜老子為師。雖然孔子很有學問,但是仍然要拜老子為師。孔子很有學問,孔子拜老子為師。用關聯詞語連線為一句話 因為孔子拜老子為師,所以孔子很有學問 儘管孔子很有學問,但是孔子也拜了老子為師。孔子為什麼拜老子為師?三個原因,第一孔子虛心好學,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第二...

關於魯迅說的一句話,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

魯迅全集 空談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 國民新報副刊 與 紀念劉和珍君 在一個雜文集裡,大概在 君 前面 三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於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但願這樣的 從此停止就好。雖然是無論那一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