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青公尺稞的來歷

2025-03-14 20:10:15 字數 3701 閱讀 2020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果又名"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清明餜"等,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食品之一。

清明果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嚐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傳說稿磨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滾敬敬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乙個出村人都要接大慎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公尺粉內,做成乙隻只公尺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

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果的來歷是什麼?

2樓:網友

陳太平被追殺,農夫幫他逃過一劫,然後農夫為給陳太平送吃的,做了清明果。從此就流傳開來。

3樓:網友

清明果最多有可能都在江西包。

4樓:加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

5樓:ok少數派

呵呵幾不敢當徐uv才發現額頭吃吧願風裁塵。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飲食習俗

6樓:網友

清明這日,各地還有一些食俗。通常,清明節早上吃雞蛋、單餅,喝麥仁、玉公尺仁或高粱公尺稀飯。

在農村,這天則常用小公尺飯、豆餅、乾飯餵馬、騾、牛、驢等大牲畜,以鎬賞其一年的辛勞,故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節管頓飯」之說。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

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坷煎、芫萎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清明稞」是以糯公尺、小麥、地瓜乾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餡,蒸制而成,香甜適口。清明節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清明節,老百姓所吃的食物具有特定的時節性,祭祖過後的食物更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因此說,清明的飲食習俗包容著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等方面的內涵。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各地都有獨特的清明食物,如江南一帶清明時節有吃青糰子的習慣,而廣東各地則比較流行清明吃祭祖過後的燒豬肉。除此之外,廣東三大民系還各自習慣在清明節做些地方特色的食物。這些節日食物,不是注重祭祖所帶來的祈福心理,就是側重時令特色給人們帶來的保健作用。

潮汕俗語「時節吃時果」的意思就是到了時令就該吃應時的果蔬。此時的果蔬及相應食物,不但味美,還有養生效果,如潮州人清明節吃樸籽稞,就有清熱祛火的功效。

7樓:天天看妙招

懷念的味道!五種清明節傳統美食,一定有你吃過的一種!

清明節南方北方習俗一樣麼?

8樓:網友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9樓:大眾女人文摘

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

10樓:危玄靜

清明節南北方應該是一樣,都是悼念己去世的親人。

11樓:英皇騎士

清明節是我國的乙個傳統節日。

是用來祭祀我們祖先的。

清明節和寒食節連在一起。

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

所以難得放的清明節是不一樣的。

有的是燒紙,有的是除草,有的是填土。

擺放一些貢品。

還有一盞油燈。

在墳上壓幾張紙。

情況下都節食。

是懷念祖先的一種方式。

是中華民族,乙個傳統美德。

我們去弘揚傳承。

寒食節的來歷及習俗

12樓:喵喵喵啊

來歷: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習俗:拜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

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13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節的「恐怖」由來。

14樓:五冷松

夏厲冬至後105日吃冷食要祭掃踏青鞦韆鬥雞。

清明節有些什麼習俗嗎?吃的食物這些有什麼講究嗎?

15樓:顧客至上時尚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

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我想了解」寒食節」的來歷和有關的風俗

16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介紹寒食節習俗,很會玩了!

17樓:不搭啊

來歷: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乙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

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地,於是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風俗:寒食節時期有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清明節的習俗和食品,清明節的來歷 習俗 美食 忌諱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 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 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 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

清明節的由來及習俗,清明節的來歷及習俗六十字。

我國最早的太陽曆以及 國禮 春官 明確記敘了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 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後,勞動人民發現日 月 年構成了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晉文公流亡的時候,大臣介子推割自己大腿的肉給他吃,等到登基封賞的時候,卻忘了介子推。之後火燒綿山但介子推被燒死也沒有出來。為紀念介子推,定這一天為寒食節,此後寒食節的後一天被定位清明節。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 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