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資產增加計入借方,減少在貸方。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計入貸方,減少在借方。
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怎麼理解?
2樓:旅遊達人在此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會計恆等式。
會計等式是在會計核算中反映各個會計要素經濟關係利用數學公式即數量關係的數學表示式,又稱會計方程式、會計平衡公式、會計恆等式。是各會計主體設定賬戶進行復式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的報表的理論依據。
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的原因,公司的資產分為投資者的身份向企業投入資產而形成的權益和債權人的身份向企業提供資產而形成的權益,其中負債是債權人的身份向企業提供資產而形成的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投資者的身份向企業投入資產而形成的權益,所以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
公式的意義:
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的三個會計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構成資產負債表要素。財務狀況指企業在某一時刻經營資金的**和分佈狀況。一般通過資金平衡表及其附表來反映。
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引起的、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引起的企業的現有義務,這種義務需要企業在將來轉移資產或提供勞務加以清償,從而引起未來經濟利益流出。
企業投資者對企業淨資產的所有權,包括企業投資者對企業的投入資本以及企業的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
所有者權益與資產減負債一樣嗎?
3樓:義哥說金融
是一樣的,只是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在會計學裡有乙個公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1.資金流入企業的業務。即資產與負債、所有者權益同時增加。資產增加記入有關賬戶的"借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記入有關賬戶的"貸方"。
2.資金在企業內部流動的業務。即資產、收入和費用之間或資產要素內部的增減。資產和費用的增加以及收入減少記入相關賬戶的'借方',收入增加以及資產和費用的減少記入相關賬戶的"貸方"。
3.權益轉化的業務。即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利潤三者之間或乙個要素內部有增有減。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以及利潤的增加記入相關賬戶的"貸方",利潤減少以及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則記入相關賬戶的"借方"。
有些地方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這個公式寫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把利潤算作所有者權益,其實這是很廣義的說法,在企業收益後期利潤可觀且負責時,利潤就不能算作所有者權益了。
1、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企業淨資產。
2、所有者權益總額=未分配利潤+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
3、淨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費用+營業外收支淨額-所得稅費用。
所有者權益的**。
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其他綜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含股本溢價或資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構成。
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本部分,它既包括構成企業註冊資本或者股本的金額,也包括投入資本超過註冊資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額,即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這部分投入資本作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反映。
資產增加負債增加 則所有者權益怎麼變
4樓:惠企百科
根據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在所有者權益不變的情況下,資產增加,負債也會增加,經濟利益流入不是無償的,一項經濟利益流入,也代表另一項經濟利益流出。在這個規則下,有很多業務或交易會導致資產增加時負債也增加。
如:採購原材料,款項未付。
借:原材料(資產流入)
貸:應付賬款(負債增加)
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資產有如下特徵:
1、形成資產的交易或者事項必須已經發生,也就是資產必須是現實的資產,而不能是預期的資產;
2、其次,資產必須是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
3、作為資產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企業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它的主要特徵:
首先,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發生的現時義務。
其次,是一項強制的義務。
第三,通常需要在未來某一特定日用資產或勞務來償付,負債可以按償還期長短的不同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什麼情況下負債減少而所有者權益卻增加?
5樓:惠企百科
總體思路就是債轉股情況會導致此類現象。比如:
1、債務重組,將欠對方單位的債務轉為股權。
2、可轉債到期轉股權。
3、新辦公司籌建期間吸收入股資金,暫時在往來科目(如其他應付款)核算,經驗資後轉入實收資本。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乙個恆等式,一項負債減少,若要保持恆等不變,所有者權益必然增加。
為什麼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而不是資產等於所有者權益減去負債呢?
6樓:乾萊資訊諮詢
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者所剩的淨額,不包負債。
其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行了。你借兩萬塊錢買了輛車,資產增加,然後因為是你借的錢,所以負債也增加。所有者權益並沒有變動,所有者權益反應的是企業的經營成果。
假設你今年盈利了二十萬,所有者權益增加了。同樣你這二十萬,在資產科目裡也有增加,所有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
為什麼負債不能等於資產減所有者權益
7樓:乾萊資訊諮詢
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又叫留存權益,負債的償還要優先於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與資產和負債息息相關,是因為這兩類要素的變動,才有了最後的留存權益。
負債在實務中,履行義務所需流出的經濟利益帶有不確定性,尤其是與推定義務相關的經濟利益通常需要依賴於大量的估計。
因此,負債的確認應當與經濟利益流出的不確定性程度的判斷結合起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與現時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就應當將其作為負債予以確認。
反之,如果企業承擔了現時義務,但是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不應將其作為負債予以確認。
為什麼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
8樓:惠企百科
因為企業的資金表現為資金佔用和資金**兩方面,其中資金佔用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企業的資產,資金**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一定的資金必定以一定的資產形式存在,其**也是確定的。
資金**又可分為企業所有者投入資金和債權人投入資金兩類。債權人對投入資產的求償權稱為債權人權益,表現為企業的負債;企業所有者對淨資產(資產與負債的差額)的所有權稱為所有者權益。從一定日期這一相對靜止狀態來看,資產總額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合計必然相等,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公司的所有者益又稱為股東權益。
對於任何企業而言,其資產形成的資金**不外乎兩個:乙個是債權人;乙個是所有者。債權人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形成企業負債,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形成企業的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的**包括所有者投人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為什麼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怎麼理解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其實是錯誤的。因為資產是一種財產權利,為正 而負債是正好相反,是一種把財產歸還給債權人的責任,為負 所有者權益是一種把財產歸還給所有者的責任,亦為負。一個正數怎麼可以等於負數?正確的表述應該是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0 即正負相抵為0 只有在不考慮正負的情況下,僅取絕對值時...
資產負債表資產不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
資產負債表資產不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那就是算錯了,資產負債表利用會計平衡原則,將合乎會計原則的資產 負債 股東權益 交易科目分為 資產 和 負債及股東權益 兩大區塊,在經過分錄 轉帳 分類帳 試算 調整等等會計程式後,以特定日期的靜態企業情況為基準,濃縮成一張報表。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
為什麼「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為什麼說資產不能等於所有者權益加負債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這是從會計要素角度來說明三者關係的會計恆等式。資產也就是資金佔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資金 從這個角度說,資產必定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所有的佔用必定有 作為支援。例如,採購材料,款未付。資金佔用是材料,資金 是負債。這樣,在資產增加的同時,負債也同步增加,使公式兩邊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