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聲樂作品,我國古代著名音樂家

2025-02-23 23:55:22 字數 5913 閱讀 4016

1樓:網友

李隆基 有很多古代樂器演奏的聲樂作品。

2樓:老字是我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愛點國啊。

我國古代著名**家

3樓:漢匠文化

伯牙:古代傳說人物,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相傳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

師曠:春秋時代晉國**家,相穗隱傳《陽春》、《白雪》、《玄默》三操是他的作品。

嵇康:三國魏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單樂家,以所彈《廣陵散》知名。

雷海青:唐代著名宮廷藝人,精通琵琶,因或族困反對安祿山被支解示眾。

李龜年:唐代宮廷樂師,作《渭州曲》。

董庭蘭:唐代古琴家,以善彈《胡茄十八拍》的兩種傳譜著稱。

姜夔:南宋著名詞人、**家,有《律呂新書》等**著作。

朱權:明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和古琴家。

論著有《神奇秘譜》、《太和正音譜》等數十種。

王玉衫念峰:清末民間盲藝人,以「三絃彈戲」模仿譚鑫培、龔雲甫等京劇名演員唱腔知名。

華彥鈞:現代民間**家,人稱「瞎子阿炳」。

所作《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等二胡曲最為依妙。

中國著名聲樂作品有哪些

4樓:

摘要。您好,親親,中國著名的聲樂作品,陽關三疊,讓我們蕩起雙槳,梁祝,唱英雄中國古代歌曲 關山月、 胡笳十八拍、 陽關三疊、 念媽嬌· 赤壁懷古、 古怨、 揚州慢、 蘇武牧羊、 木蘭辭、

您好譽腔,親親,中國著名的聲樂作品,陽關三疊,讓我們蕩起雙槳,梁鋒灶祝,唱英雄中國古代歌曲 關山月銀虛扮、 胡笳十八拍、 陽關三疊、 念媽嬌· 赤壁懷古、 古怨、 揚州慢、 蘇武牧羊、 木蘭辭、

中國古代**有哪些藝術成就

5樓:公尺格說娛樂

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有新石器時期的骨哨、陶壎;周代宮廷樂舞娛樂性增強;春秋戰國時期編撰成集的樂歌有《詩經》;宋代以後,說唱、戲曲開始興隆起來;元代是我國戲曲腔早史上第乙個**時代;明清時期,市民**成為明伍判雀清**發展中最主要的成份。

1、新石器時期的骨哨、陶壎,從實物上為我們提供了**史上最早的音響材料。

2、周代宮廷樂舞娛樂性增強,具有小型化、多樣化特點。諸如《羽舞》、《皇舞》、《旄舞》、《幹舞》等。宮廷中也有民間風俗性的《散樂》及少數民族樂舞《夷樂》的表演,說明當時各民族間已有一定的**文化交流。

3、春秋戰國時期編撰成集的樂歌有《詩經》。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的入樂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是周宮廷樂宮「采詩」制度的產物。

它在春秋時期於社會生活中曾被廣泛運用。宮廷宴享舉行「燕樂」時,常採用《詩經》中詩篇以應酬唱和,通過賦詩言志表達自己的情趣意志,時稱「歌詩必類」。

4、宋代以後,說唱、戲曲的興隆,促進了二胡、四胡、京胡等拉絃樂器的發展。

5、元代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衝喚個**時代。元代可考的雜劇作家有八十餘人,見於文字的作品約有五百餘種。雜劇興盛時期產生了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以及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人。

元雜劇重要作品有《竇娥冤》、《西廂記》等。

6、明清時期,市民**成為明清**發展中最主要的成份。各種世俗**體裁形式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歌小曲,說唱**、戲曲**及民間歌舞**,都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

古典聲樂作品民族唱法

6樓:一年級溜了溜了

古典聲樂作品民族唱法念如下: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物派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

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但是地方語與漢語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的特點。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徵:

民歌唱法的特點是,聲音聽起來很甜美,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民間歌曲源於人民之中,是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民族語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

可以說,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搖籃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號子系列歌曲等。有許多值得敬佩的**工作者,曾歷盡艱辛的到祖國各地,跋鬥陵山涉水去收集各種民間歌曲。

但迄今為止還罩銷賀沒有乙個人能說,已收集整理完全。

中國古代**代表作有哪些?

7樓:尚扇弱氺

十大古代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

還有 《二泉映月》《梁祝》不過不是古代的,但中國特色很濃。

中西方樂器別:

中國樂器常見的有古琴、笛子、二胡、古箏之類,選材主要以土木金石等自然材質為主,中國古代的八音就是按照樂器的材質歸類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 西方樂器的特點也比較顯而易見,更多的融合了機械製造的因素在裡面,材質以金屬、塑料等工業製品為主,比如鋼琴、小提琴、架子鼓等。

一句話,中國樂器讓胎兒感受自然美;而西方樂器則讓孩子接受現代美,都是對胎兒審美、思維能力的提公升。

2.兩者調式的區別:

中國樂曲是宮商角徵羽五音劃分,而西方**則是我們熟知的1234567,中國典籍記載,五音可以應五臟,動五情,也就是說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給胎兒影響,提高孩子健康指數,進一步提公升情商和智商;西方**形式豐富,能讓孩子的思維更具有靈活性。

3.兩者文化角度的區別:

在文化角度來說,西方**強調自我的表達,而中國傳統**則更注重整體的和諧。因此,長久以來積存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中華文明基因讓中國人更容易對國樂產生認同感,也就更加容易接受**對身體和大腦以及情緒的調節作用。

總之,中西方胎教**各有優勢,選擇自己適合的才是好的,中國的胎教**我建議你聽--家和國樂,中國五行**效果很不錯的。

親,滿意啊。

8樓:葡萄皮

《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將軍令》《廣陵散》《二泉映月》等都是傳統名曲。

9樓:網友

陽關三疊(壎,中阮二重奏)

10樓:網友

一、《高山流水》

二、《廣陵散》

三、《平沙落雁》

四、《梅花三弄》

五、《十面埋伏》

六、《夕陽蕭鼓》

七、《漁樵問答》

八、《胡笳十八拍》

九、《漢宮秋月》

十、《陽春白雪》

介紹中國古代**

11樓:網友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雲南元謀等地發現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約從 100萬年以前起,遠古的人類就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

古代文獻中關於遠古**的傳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某某氏為名的古樂,如朱襄氏之樂、陰康氏之樂、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等;另一類是被尊為古代帝王的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等時代的古樂。

相傳為堯、舜時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獸"(《呂氏春秋》)和"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實際就是人們在土鼓、石磬之類原始樂器的伴奏下模仿獸類形態的舞蹈,它是原始人類狩獵生活的反映,人們也從它得到鼓舞的力量。葛天氏之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即舞者拿著牛尾巴,邊舞邊唱。

所唱的 8首歌中,有《遂草木》、《奮五穀》、《總禽獸之極》等,就表現了人們盼望農牧業獲得好收成的心願。陰康氏之樂是在洪水為患,水道壅塞,"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呂氏春秋》)的情況下用來作為"宣導"的一種樂舞。朱襄氏之樂則是在乾旱為災的時候用來招致"陰氣"的一種**。

這些都是和原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中國古代宗教在**中也有所反映。如葛天氏之樂所唱的 8首歌中,開始兩首一為《載民》(意為始民),一為《玄鳥》(即燕,或說為鳳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後者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又如關於黃帝族有"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左傳?

昭公十七年》)之說,可見黃帝族是以云為圖騰的部落。黃帝時的樂舞名為《雲門》,顓頊(傳說為黃帝之孫)時的樂舞名為《承雲》,顯然都和圖騰崇拜有關。至於朱襄氏之樂的"作為五絃瑟,以來陰氣"(《呂氏春秋》),伊耆氏之樂所唱歌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

郊特牲》)之無異於咒語,據說一些原始時代的古樂如黃帝的《雲門》、帝堯的《咸池》(或說是黃帝時樂)、帝舜時的《韶》,在周代還作為宮廷雅樂的"六代之樂"在演出。這些古樂中最重要的算是《韶》,此外,用伊耆氏之樂的蜡祭,據說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貢曾見過(《禮記?雜記》)。

12樓:膲蠢仲平

1840年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之前的**,通稱中國古代**。包括原始社會(約西元前21世紀以前)的**、奴隸社會(約西元前21世紀~西元前 475)的**和封建社會(西元前 475~西元1840)的**。分6段敘述,即:

遠古的**(即原始社會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即奴隸社會的**);戰國、秦、漢的**(以下皆為封建社會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宋、元的**;明、清的**。

古代**的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zhǐ止〕」、羽」。現代為七個,分別是do、re、mi、fa、sol、la、si。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了,就是上面五音加上變徵、變宮。

13樓:匿名使用者

陽春白雪 下里巴人。

中國古代文人**是怎麼樣的?

14樓:網友

文人**,與宮廷**、宗教**、民間**共同構成中國傳統**的總體,指的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主要包括琴樂和詞調**。

1. 琴樂。

即七絃琴**。歷代文人對七弱琴**的創造和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琴歌、琴曲、琴論和琴譜等四個方面。

琴歌是以琴來伴奏唱的一種體裁形式。琴與歌處於同等重要位置,由同乙個演奏、演唱。歷代文人或是從民間**吸取養成分,進行改編;或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化作琴歌,抒發真情實感。

琴曲是沒有歌唱而只用琴來演奏的器樂曲。從現有記載看,其數量達3000多首,有曲譜傳承的有650多首,已被打譜演奏的有100多首。在琴曲**的發展過程中,歷代文人貢獻主要在於。

1)創作琴曲,直抒胸臆;

2)傳承整理,形成多種琴派,由歷代文人直接參與撰寫的古琴**理論是中國古代**理論的得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創作、琴律以及間樂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為**理論之生要寶庫。

在古琴記譜法(減字譜)創制的過程中,以至對琴譜的蒐集、整理、儲存、出版等工作中,歷代文人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詞調**。

是配合著詞而歌唱的一處**體裁形式。文人對於詞調**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擇腔、創調;一是詞調**的理論研究。

1)來自外域或邊地;

2)來自民間;

3)從大麴、法曲中摘取其美聽而又獨立的一段來歌唱。在這此舊詞牌的運用與改造中,無論婉約派或豪放派的詞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創調,是自度曲呀自制曲。

文人利用民間流傳的各種調素材,別創新的詞牌。此法發端於柳永,周邦彥亦能自度曲,但有意識地大量創作者當推姜夔(1155~1221),創作了《白石道人歌曲》,為詞東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與貢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詞調**形成了令、引、近、慢等四種型別,以及攤破、減字、偷聲、促拍、犯調等變化形式,還有疊韻、聯章等結構形式。

對於詞調**的研究,歷來首推張炎(1248~1320),其著兒《詞源》對宋代詞調音的特徵作了較為全面的記述,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此後,沈括《夢溪筆談》、王灼《碧雞漫志》,趙德麟《候鯖錄》等,均留下了得要資料。

文人**的共同特徵是創作過程的個體性、創作表達方式的書央性、**曲調的相對穩定性。 傳統**的總體。其創作主要包括;古琴**和詞調**。

中國古代著名工匠的偉大故事,我國古代著名的工匠是誰?

魯班 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 魯班 公元前507年 公元前444年 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 公輸般 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 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歐冶子,鑄劍師 歐冶子 約公元前514年前後 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

我國古代著名風水學家有誰,盤點中國古代的風水名著有哪些

郭璞 晉代。著作 葬書 楊筠鬆 唐朝。著作 都天寶照經 天玉經 疑龍經 撼龍經 青囊奧語 盤點中國古代的風水名著有哪些 楊筠鬆 八宅明鏡 唐 郭璞 葬經 晉 徐之鏌 羅經頂門針 明 劉基 祕本搜地靈 明 王道亨 羅經透解 清 靜道和尚 入地眼 宋 另外 黃帝宅經 是最早的住宅風水書。望採納 最早的煙...

孔子是中國最著名的什麼家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什麼家和什麼家

樂 易 春秋 相傳他有 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 及其再傳 把孔子及其 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 論語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 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2 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 今山東省曲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