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攻打柏林交給蘇聯而不是盟軍?

2025-02-19 16:30:13 字數 1530 閱讀 4454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這是艾森豪的決定,因為希特拉發動的阿登反撲,盟軍的進展耽誤了6個星期,當蘇軍離柏林只有60公里時,盟軍離柏林還有480公里,爭奪柏林的競賽已經希望渺茫。同時,希特拉仍在柏林,困獸猶鬥,強攻柏林必須付出重大**。另外,美國希望爭取蘇聯參加對日本的作戰,寧願在歐洲戰場上對蘇聯有所謙讓。

因此,艾森豪決定不與蘇聯爭奪柏林,而「儘量多用盟軍去佔領德國的其他地區。」事實證明,這是對的,西德的領土比東德要大,國力也更強,這為日後美蘇全球爭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當年西線有多國部隊,指揮系統紊亂,命令下達困難,英法美等國家人人怕死,西線推進緩慢,並一度被德軍反撲,而東線進蘇聯一國部隊,社會主義國家令行禁止,推進神速。盟軍高層見怎麼趕也趕不到蘇聯前面佔領柏林,就放慢速度,並抱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態。法國想報仇,但自己實力擺在那裡:

海軍自沉於馬賽,陸軍空軍剛剛回歸,就靠自由法國那些帶有恐怖組織味道的游擊隊連德國本土都進不去。只能靠蘇聯。

蘇聯為什麼打到柏林 你知道嗎

3樓:剛陽文化

1、於蘇聯人而言,蘇德戰爭是亂遲一種恥辱性的存在,好陪耐它的軍民迫切希望能夠報仇。而攻打和佔領德國的首都-柏林便是一種極好的方式。所以,即便攻擊柏林一定會消耗大量的資源,但對於蘇聯而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是為了洗刷曾經的不堪,鼓舞全友春軍士氣的一種手段。

2、換乙個角度思考,它也是蘇聯的一種至高的榮譽。曾經殺了自己措手不及的敵人,如今卻可以攻佔其首都,這無疑是一種榮耀。蘇聯需要也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獲得這乙份榮譽,這也是對世界的一種宣言。

3、當時的希特拉仍在負隅頑抗,英美兩國既沒有充分的理由,也不想去耗費更多的資源和其戰鬥。因為二戰期間德國並未攻佔英美兩國的國土,而被攻佔的法國的作戰實力卻不充足。作為被攻佔過領土彼此之間有著「大仇」的蘇聯,戰鬥能力亦可,同時史達林的不斷要求,這在客觀和主觀上都必然導致了蘇聯對柏林的攻佔。

為什麼蘇聯是解放柏林而不是戰林柏林?

4樓:耿於天

解放柏林是站在被侵略,以及被欺騙和被壓迫的立場上,而且漢語當中,比較重視所謂的褒貶,佔領一詞帶有明顯的貶義。

5樓:網友

用解放的話不用考慮一些問題。

就像古代的破城和屠城。

實際上破城時,所有城中人類都是合法攻擊物件。但是沒啥人指責這個。

為什麼蘇軍寧願付出慘重代價,也要強行攻下柏林呢?

6樓:菜苗教育

因為柏林是當時德軍的總部。柏林不僅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還有豐富的物資資源。攻佔柏林可以獲得戰備物資,還可以獲得德國科技人才的支援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7樓:吳鑫學姐

這是由於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城市,對於德國的意義非常的重大,如果能夠攻下柏林,那麼就能夠佔據德國。

8樓:蓉淼經驗之窗

因為他們覺得柏林是可以作為蘇聯的首都的,柏林這個地方地勢比較好,有著很好的防禦功能。

為什麼蘇聯和東德要修建柏林牆德國不是和蘇聯敵對嗎

修柏林牆的時候,德國已經戰敗了,並且被蘇聯和盟軍分割成了兩部分,即 東德與西德,德國首都柏林也被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 這就是修建柏林牆的原因.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成四塊地區分別被蘇聯,美國,法國,英國託管。柏林一分為二由美國和蘇聯管理。後來美,法,英託管的三個地區合併成西德。蘇聯控制的部分德國就成...

為什麼有is,為什麼是is而不是are?

這句話意思是,主句就不用翻譯了,賓語從句表達 與夏天熱相比,冷天氣更能有利於進行創造性思維。所以從翻譯來看,後面的is是不必要的,也是錯誤的。因為賓語從句是比較句型,所以就算有is,也是應該放在summer heat後面。後面的is應該是錯誤的。譯文 他發現,相較於酷暑而言,涼爽的天氣更適合創造性思...

紅警3蘇聯英雄為什麼不是鮑里斯而是娜塔莎了

紅警3裡面所有英雄都改成女性了,紅警3是對二戰的歷史有研究的,比紅警2在這點上要好,所以會改英雄。兩個人唯一的相同處就是攻擊建築時同為呼叫轟炸機,其他都不一樣。打小兵 鮑里斯用的是akm突擊步槍,攻擊間隔短且可以一次擊殺大部分步兵。娜塔莎用的是svd狙擊槍,射程比鮑里斯要遠,而且可以一次擊殺最多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