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步餘年
這個變化應該還是很多的,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西漢時期的乙個制度,當時早期的時候還是軍功爵制,也就是說,事實上,當時由於西漢早期的一些方面的問題,主要還是當時的一些,到後面的話出現了察舉制,這個應該也就是兩漢時期的乙個制度,這個還是以當時的乙個儒家思想的影響為基礎,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也能夠看得出來,當時整個的乙個問題,也就是說,當時到了後期的乙個情況,然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也是盛行了幾百年的時間,接下來到了隋唐時期就出現了科舉制,科舉制一直延續了1000多年,這個應該能夠反映出從西漢到明朝時期的整體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乙個發展,就和當時的乙個問題,還是有比較深刻的乙個印象。
2樓:文月閣主
從西漢開始選官使用的是舉孝廉制度,就是舉薦,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九品正中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直到清末。
3樓:爾爾泛泛
西漢時期察舉徵辟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後,科舉制。
大致就是這樣的乙個發展脈絡。
秦朝、漢朝、明朝分別是什麼選官制度
4樓:小兔子的文集
秦朝延續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舉措,打破先秦時期**的世襲制,採用按軍功授爵的政策;漢朝則採取察舉制,多以自下而上推舉孝廉的人做官;明朝則延用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不過採取八股取士的方式,只從四書五經中命題,考生不能發揮個人見解,只能「代聖賢立言」,文章形式死板,束縛了思想,不利於社會進步。
5樓:楊有有
秦朝 軍功授爵。
漢朝 察舉制。
明朝 科舉制。
6樓:帳號已登出
秦朝不明,漢朝是察舉制,明朝是科舉制。
7樓:網友
秦朝是軍功爵制度 漢朝和明朝都是試製。
說出西漢到明朝的選官方式發生了什麼變化?
8樓:寒江秋月
西漢至明朝選官方式:由推舉到考試選拔的轉變
漢武帝時期實行了察舉制和徵辟制。
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徵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聘。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任職**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大、小中正產生後,由**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隋唐開始實行科舉考試。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
秦朝,漢朝,明朝分別是什麼選官制度
9樓:皖南舊事人
秦採取軍功授爵制,漢朝察舉制,明朝八股取士。
實際控制統治最大的是西漢,唐朝,明朝,清朝,是哪個
如果是名義上疆域最遼闊的時期是元朝。元朝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宗主。如果是按 實際控制的疆域最遼闊的時期是清朝。西漢極盛時的疆域東 南到海,西到今巴爾喀什湖 費爾幹納盆地 蔥嶺一線,西南到今雲南 廣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東北至今朝鮮半島北部。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以西的西...
從福建泉州到陝西漢中開車怎麼走,陝西漢中到福建泉州有多少公里
走福銀高速不就是了 還需要神人回答麼?泉州開車到漢中要多少個小時 陝西漢中到福建泉州有多少公里 自己開車從福建泉州到陝西西安高速怎麼走要經過幾個省和怎麼換高速 駕車前往 陝西省西安市 的路線 2,060 公里 大約 19 小時 35 分鐘福建省泉州市 1.沿新華北路向北 4 米 2.調頭 331 米...
清朝能夠成功入關取代明朝和李自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清朝之所以能夠入關,關鍵在於守衛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選擇投降清朝,使得中原無關可守,在吳三桂幫助下,清朝取代了李自成。因為崇禎皇帝把最有震懾力的將領袁崇煥殺掉了,所以清軍就有恃無恐,再也沒有威脅了,進而就直接聯合吳三桂打敗了明朝。我認為明朝和李自成內部非常腐敗,再加上沒有乙個強有力的指揮,所以才會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