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伍影海乖衣
元末的天下,可以說是群雄四起,割據四方,其中有三股勢力最大,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雖然說都是反元朝的義軍,本來都是兄弟,但是面對全天下最肥的肥肉:皇帝的寶座。
這三人之間了大決鬥,誓要拼殺出乙個王者來。
三人之中,陳友諒傭兵最多,實力最強,朱元璋次之,張士誠最弱。按照一般的邏輯來說,弱小的兩方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最強的那一方才能求得生存,比如三國時期的孫劉聯盟,但是顯然歷史沒有給朱元璋和張士誠這個機會。三人之間相互傾軋,總想著吃掉對方,。
在討論到先打張士誠還是先打陳友諒的問題上,朱元璋的部下們幾乎達成了一致意見,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傭兵最少,戰鬥力應該最弱,所以先打張士誠最為穩妥。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從其他方面,這都是乙個完美的決策,吞併張士誠,然後變成和陳友諒一樣的實力,再和陳友諒決戰。
但是朱元璋打手一揮,駁回了眾人的意見,決定先打陳友諒,部下紛紛不解,唯有劉伯溫支援朱元璋這樣做。眾人問原因,劉伯溫說道,你們只看到了張士誠弱小,卻沒有看到張士誠此人心胸狹小,沒有大志,如果主公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派援軍增援,到時候我軍危矣,如果先打陳友諒,張士誠則不會出手幫忙,反而會看戲,巴不得你們兩敗俱傷呢。所以打張士誠等於一下打兩家,打陳友諒則沒有後顧之憂。
於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張士誠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沒有派出過一兵一卒支援,坐看陳友諒全軍覆沒。朱元璋滅陳友諒後,轉過頭來打張士誠,沒想到張士誠的絕技是守城,打了好幾年才把張士誠打敗,比打陳友諒艱難多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遠見。
倘若當時先打張士誠,只怕朱元璋才是最先被消滅的那個,所以人家能坐上皇位,絕對不簡單,也不是偶然。
2樓:阿文要靠自己
陳友諒對朱元璋來說是最大的乙個勁敵,是最具威脅性的,只有先消滅了他,朱元璋的地位才最穩當,張士誠呢是僅次於陳友諒的乙個大敵,也有不小的威脅性,所以後來又把張士誠消滅了。
3樓:乾煸新鮮事
因為這樣的話就可以滅到對方的士氣,然後可以一步一步打敗對方。
4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因為一旦把強敵給滅了的話,後者他就沒有能力再去抵抗前者的來襲了。
朱元璋的手下說什麼先砌牆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公元年,元朝的水軍在採石磯被朱元璋殲滅,集慶城裡元軍投降,朱元璋勝利進入集慶。他將集慶改名應天府,從此有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有發展前途的根據地。但是,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儘管此時佔據浙江 四川 湖廣的張士誠 陳友諒 明玉珍等已紛紛稱王稱帝,朱元璋還只默默地壯大自己的...
為何朱元璋的玩伴都能那麼厲害,他們都是天才嗎?
他們不是天才,而是善於思考和行動的人,是戰爭教出精英,不是書案上的理論家。應該不能說他們都是天才,這應該和雪球效應是一樣的。人才和資源吸收都是無限的。練出來的,他們在當將軍之前一直打仗,長期的戰爭鍛鍊,讓他們有了指揮作戰的能力。朱元璋只是草根出身,為什麼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身...
朱元璋的高壓嚴酷反腐,為何沒有能從源頭上根除腐敗
因為朱元璋雖然說高壓嚴酷反腐,但是在根本上沒有去除這樣的腐敗,因為 本身的俸祿就很少,再加上他們都生活不了,所以只能貪腐。因為他雖然是嚴酷反腐的,他懲罰的都是那些腐敗的 但是他沒有執行一些良好的制度,從根本上來去除這種腐敗的程度。因為朱元璋雖然一直在高壓嚴酷防腐,但是他並沒有給這些 足夠的俸祿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