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入華了以後,為什麼他們又執著於進行漢化?

2025-02-11 15:35:04 字數 1383 閱讀 5734

1樓:大超說教育

因為他們想要籠絡這些漢人,而且漢族文化十分有利於統治。

2樓:奔跑的玥玥

因為他們想要所謂的「正統地位」,通過學習漢文化,將自己漢化來統治中原人。

3樓:ycs渣男

他們長期生活在偏遠地區,經濟文化都不發達,而他們去華時,漢人的文化已經很發達,他們想通過漢化政策讓本民族文化得到發展。

五胡亂華時期,直接或間接拯救了漢人的都有誰?

4樓:小草情感說

這個有很多人,但是比較出名的要屬冉閔了,他是後趙天王石虎的養子,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將領。

5樓:小馬哥

五,胡亂中華的時候,直接或者間接拯救了漢人的主要是冉閔。

6樓:數碼小達人l先生

這個直接拯救了漢族人民的,肯定就是冉閔吧,他釋出了殺活力。

7樓:盼不到的大黃蜂

沒有誰,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且也沒有那麼邪。

五胡亂華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漢人和五胡最後都怎樣了?

8樓:冰雹呼叫狍子

大批量的外邦人士入主中原,各種勢力之間相互碾壓斬殺只為爭奪政權,百姓飽受戰爭疾苦,生產力滯後經濟得不到發展,五胡遺留百姓都留到了中原並且被漢化了。

胡族為什麼要漢化

9樓:未了悉緣

他們為什麼要拋棄本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價值觀念,而向漢族學習?答案很簡單,通俗一點說是為了生存,文雅一點說是形勢使然。這是因為,胡族可以憑藉武力,一時征服漢族為主要居民的中原地區,但如果要長期統治下去,就不能一味依恃軍事力量,用漢高祖劉邦的話來說,就是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

因此,作為闖入中原的異鄉者,胡族在新鮮驚詫之餘,自不能不接受漢化,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如果不實行漢化,他們就無法在中原立足,就要退回到大漠草原。縱觀中國的歷史,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有,如我們很快就要講到的拓跋鮮卑,他們甫進入中原地區即開始了艱難的漢化歷程,結果不僅建立鞏固了北魏的政權,而且以他們為主角的北朝政權最終主導了南北中國的歷史;

而後來的元朝,蒙古族統治者不顧本民族文化總體落後的事實,拒不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企圖以鐵騎馬刀維持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果短短幾十年後就再次退回到草原大漠,重新過起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這些史實表明,中國歷史有個傳統,凡是進入到中原地區的胡族,他們的上層統治人物必須充分認識到漢化的重要性,儘管他們認識的水平有高低、接受的程度有深淺,但無一例外地都要認識到他們與先進文化之間的差距,並準備接受先進文化的洗禮。

10樓:網友

為了國家穩定和不斷發展,必須吸收漢文化。

五胡十六國哪一國最厲害

五胡十六國論謀士,掛上號的就兩個人,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最厲害的絕對是王猛無疑。能力最強的謀士當屬王猛。王猛出將入相,前秦最厲害,曾經統一了北方,派80多萬人南下作戰,但是很快就曇花一現了。當然是前秦,前秦的將於面積超過漢朝。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統一國北中國 的後漢 前燕 前秦中只有前秦在滅亡...

使至塞上中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對故土的留戀和國家的感情 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 雜詩 其二 所謂 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 出漢塞 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 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

女兒五歲半了想學二胡,請問是否需要先學習視唱練耳

我小時候學琵琶的,就是學的視唱練耳,對於聽音辨聲有用。民族樂器用的是簡譜,我當時學的視唱練耳教的是五線譜,雖然當時學的不錯,但是後來一直看的是琵琶曲譜的簡譜,就忘記了五線譜!建議學西洋樂器的孩子多多考慮!學的太多壓力大,重點還是孩子自己喜歡,重在愛好與堅持!女兒14歲開始學視唱練耳要學多久才能學會,...